新媒体与政府应急管理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5 12:36:16

英语原文共 7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我国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摘要:

通过阐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应急管理知识以及汶川地震救灾情况以及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政府仍然存在:应急措施是单一的 制度设置不合理,预警监测机制应急管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共救济思想不强,缺乏应急信息系统和紧急救援物资储备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紧急情况; 自然灾害; 研究状况

  1. 自然灾害的联系

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造成伤害或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现象。据郭吉介绍,生态系统过程中正在发生自然灾害,这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平衡失去社会财产损失,或导致各种初级有机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理解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 本文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的了解较为狭隘,仅指突发的自然灾害。

窗体顶端

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沙尘暴等天气灾害;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啸,红潮灾害等海洋灾害; 森林草原火灾,作物病虫害等生物危害共四大类。 上述自然灾害突发,对防灾治理构成挑战。 政府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自然现象发生了一些缓慢的变化,如:土地荒漠化,庄严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等,造成人类流失或不幸。但这些现象发生缓慢,没有突发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不属于政府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研究。

  1. 政府应急管理法规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应急管理立法更加分散,灾害应急法主要分散在不同的灾害法律中,《灾害性地震应急条例》,《地质灾害应急法》,《气象灾害应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从当时的现实出发,他们可以处理一些共同的灾难,但是当连锁反应发生灾难时,或者在不寻常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去开展应急工作。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议程”,清理了国家缓解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了自然灾害管理水平,加强了防灾体系建设,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4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 - 2010年)》,将国家减灾的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列为特别规划第一时间去推动合法化进程来应对自然灾害的。

2003年以来,中国的应急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将减灾工作纳入法律诉讼,主要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机制法制,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萌芽:2003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反SARS大会上提出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实现了“中央统一指挥,地方一级负责; 依法规范管理,确保快速响应; 提高检测系统和预警能力; 改善基本条件,保证持续运行”。5月,中国颁布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进入法制轨道。 11月,国务院制定应急预案工作组,推进公共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系统,机制和法制建设。

第二,制定方法:2004年4月6日至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修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计划框架指导”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共紧急情况总体应急计划框架指南”。 2005年4月1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全国公共紧急事件总体应急计划》。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后,应急管理工作首次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建立健全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系统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援行为,制定了“国家自然救灾应急预案”。

5月,第138届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应急法(草案)》通过。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紧急应变法》发布,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实践中的第一个综合性强的特殊法律,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遇到的自然灾害,事故等灾难应急工作的经验,是管理紧急工作道路上的重要步骤标准化,系统化和合法化。

第三,实践:2008年不是一个非凡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紧急应对法》在处理两大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初的南方风雪和五月汶川地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9日颁布《汶川地震重建条例》。 我国政府每年将5月12日定为2009年全国“防灾减灾日”。2009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中国救灾行动”,介绍了中国减灾条件的发展情况。这标志着我国逐步建设紧急法律制度。

  1. 分析目前政府解决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模式——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3.1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量,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地震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立即到四川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设立了抗震救灾总部,温家宝为总司令,设立了有关部门,军队,武警,地方党委组成的救援组8个抗震救灾队,主要负责人政府,预测监测小组,医疗卫生组,人寿安置小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小组,安全小组,宣传小组。中国地震局启动了一项水平计划。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员会启动了国家级应急救援工作,并立即到汶川灾区指导地震援救。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奉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灾区地震救灾。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被强劲,顺利,持续地执行。

3.2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的特征

一是快速反应。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一夜间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设立抗震救灾总部,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自己担任抗震救灾总司令,首次到灾区指挥救灾,在飞机上举行了紧急救援会议;国家减灾委员会启动二次反应;军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准备工作,随后进行快速干预;专业救援队迅速到达灾区,提供救援工作。

二是及时有效。由于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救济非常有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强有力领导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分配救援帐篷,被子,服装,国家粮食储备。大量生命资料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坚持人性化原则。灾难救济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搜寻和拯救被困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组织医疗救治受伤的人。地震发生后,胡锦涛重要指示:“尽快救出受伤人员,保护灾区人民的生命”。“无论如何,救出10万人,这是一个命令!”这是温家宝总理的演讲检查了更严重的地区。把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放在一切之上,比一切事物都大,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旗帜。

四是信息透明度。地震灾情,情况,救灾工作以及所有相关信息,从一开始就以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发生地震后不到半小时就公开报道。媒体第一次全面报道,几天来发表了大量的各种消息伤亡数据。中央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地提交了关于地震救灾的报告,确保了救灾人员随时掌握最新情报。政府公布了灾情,抗震救灾和公共捐款的最新信息。允许外国媒体记者的大量媒体到灾区进行采访和报道。

五是协调有序。这包括国内不同层次和政府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增效,政府与各类社会企业和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及各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政府冷静处理,部署迅速,果断采取救灾措施,科学规划,安全指导。部队和所有救援队赶到灾区。各方提供,运输,配送货物和材料,动员,支付,数亿元的支出紧张和秩序。

3.3国内外救援队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3.3.1国内外救援组织救灾队广泛参与汶川地震救灾工作

实践证明,社会团体参与救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他们参与救灾很迅速。 5月12日晚,南京爱心基金会在成都设立了救灾办事处,并提供了100万份紧急采购节约材料。当天晚上,李连杰基金会也开始收集捐款。 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色家园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共同主办抗震救灾工作,共有近30家非政府组织参加。5月14日,“心连心国际”进入北川灾区。成都市民间联盟组织四川救济联合办事处成立。到5月23日,加入非政府组织成为100多人。他们自发参与救灾,参与物资分配,信息交流,或在家门面提供各种抗震救灾支援。他们为救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外援也参与了日外交部海事安全局派出的国际应急救援队。 一组31人在5月15日21:30抵达成都。俄罗斯国家应急救援队5月16日抵达中国。17时14分,都江堰救援队救出了宝安寺幸存者。包括41人在内的韩国救援队在5月16日到达四川,并且在潍坊市英华县开展搜救工作。新加坡救援队于5月17日抵达了潍坊市黑白县,包括35名医护人员在内的古巴救援队于5月23日抵达成都。意大利医疗队包括25名医疗技术人员在绵竹建造了五座大型充气医疗帐篷。 都江堰德国医疗队成立了移动综合医院,满足日常需求25万人。 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也派医疗队前往四川灾区。

3.3.2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需要改进

由于参与人数众多,组合多所以缺乏组织。组织水平低导致志愿者后勤服务不足,影响了救援效果。 即使是一些志愿者也去灾区,缺乏保护,成为受害者。 其次,志愿者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很难胜任救援工作,最后还有一些成为抢救对象。 最后,志愿者的救灾不是物质奖励,不能选择分工。 所以很多志愿者没有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就是以“灾区旅游”为生活态度,不但会被公众唾弃,而且摧毁了志愿者的形象。 所以组织中的志愿者需要标准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3.4从汶川地震救援看当前政府紧急救济格局

中国汶川地震不仅是应急管理的“大考验”,也是目前现行政府救济模式的考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运作模式是:政府集中负责分工的部门。温家宝总理担任总司令,成立了多个救灾总部。国务院领导统一,通过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地震救援总局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置,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和激励人民群众。在救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公安警察和突击队,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和国际援助组织参加了救灾工作。这是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机制,在一个或多个具体部门协调的领导下,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全国的团结努力,获得了抗震救灾阶段的胜利,但也暴露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成功之处

4.1建立相对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

2006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国公共紧急事件总体应急计划》,明确了紧急预警,过程和恢复工作的信息公布规则。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紧急应变法》发布,11月1日正式实施,建立了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系统,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恢复和重建系统,法律责任制度。同时在信息宣传和媒体监督方面,我们坚持透明度原则和宣传原则。政府可以通过全面综合沟通,形成主流民意,发挥紧急灾害中的社会融合和社会动员功能,迅速组织媒体。应急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快速有效的实施为赈灾阶段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统治党和政府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高度重视的态度,首次在最高层召开部署安排。汶川地震后,中央领导到场,迅速建立了抗震救灾总部,激励人们快速进行抗震救灾,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永远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生命。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提出:“人民生活高于一切,挽救生命是当务之急,要尽全力拯救人民,只要有希望之光,我们将尝试百倍的努力“,同时为灾民苦苦思考,思考群众思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救援队帮助人们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救援队根据政府的指示和要求确定,并成功救出了十名幸存者。 其中四人被埋葬了125小时144小时145小时164小时,特别是5月19日10:42在北川县一名61岁的李明才被救出并帮助了四川省的遗址 方言清楚地说:“共产党万岁,谢谢援救。”

4.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整合防控能力

集中精力做好事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汶川地震后,国务院救灾总部组建了国家救灾资源,建立了军队,警务,消防,医疗等单位指挥控制体系,全力抢救救援物资在全国到灾区迅速。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要求,人民军队克服困难,陷入巨大的地震灾区抢救人员。 146000名士兵,从高级到普通,英勇地承担了地震救援的责任和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民政部,救济办,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积极行事。国家行政立法司司长密切配合,有效运作,抢救救灾时间,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提供救援帐篷,被子,衣服和中央粮库储备,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社会资源整合到最大限度。

4.4充分发挥国内外救灾组织的积极作用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救灾的作用,动员全国人民群众预防和群众待遇,综合防卫,积极支持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救灾工作,鼓励志愿者参与减灾行动,为国内外个人和组织的救灾救灾提供适当的抗震救灾捐赠,接受国际社会各种援助,配合 所有国家,社会团体和友好人民支持和帮助中国抗震救灾,携手面对灾难,许多国家派出救援队参加上述汶川抗震救灾。

  1. 政府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上的问题

5.1组织机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国家应急管理协调机构救济制度。紧急救济政府在部门和单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几乎全部采取救灾物资,缺乏全面的救援队伍。敏感协调制度尚未形成。灾后,各国政府经常设立临时总部,临时机构处理突发事件。但临时总部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他们没有连续性,处理紧急情况后,临时总部将被解散或取消。救灾中宝贵的经验教训无法保持是一种浪费。其次临时救济机构需要很多部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纵向管理比较齐全,责任分工与分工机制不明确。应急管理中的偏差,错位和遗漏共存,使紧急决策和处置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

5

全文共7595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51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