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Pacific Edu Res (2016) 25(2):325–335
DOI 10.1007/s40299-015-0265-y
R E G U L A R A R T I C L E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Abou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t G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Family and of Teachers
Dan Liu1 bull; W. John Morgan2,3,4
Published online: 15 December 2015
The Author(s) 2015.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with open access at Springerlink.com
Abstract The paper draws on findings from a case study which explored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of postgraduate (PG) education at G University in China. Both questionnaires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main rea-sons for studentsrsquo; choices of subject and institution for PG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families and teachers, and of guanxi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oth families and teach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haping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about PG education. I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about higher edu-cation embedd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Keywords Family habitus Teacher habitus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troduction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number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EIs) in China has doubled from 1045 in 1995 to 2491 in 2013 (NBSC 2014). Correspondingly, the
- Dan Liu
ttxdl12@nottingham.ac.uk; liudansure@gmail.com
W. John Morgan
MorganJ74@cardiff.ac.uk; John.Morgan@nottingham.ac.uk
-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 UNESCO Chair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 China Polic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UK
undergraduate enrolment in regular HEIs rose from over 2.9 million in 1995 to 24.6 million in 2013 (NBSC 2014).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nrolment of undergraduates has also stimulated studentsrsquo; enthusiasm for postgraduate (PG) studies. The number of enrolled students for master degrees increased over tenfold from 145,443 in 1995 to 1,793,953 in 2013 (NBSC 2014).
To meet the fast growing demands for HE in China, student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required to pay a greater share of the cost of their education (Wu and Zheng 2008). The average tuition fee in regular HEIs for each under-graduate rose from 500 Yuan1 in 1995 to 5000 in 2000,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annual urban income and twofold of the annual rural income (Wu and Zheng 2008).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actual cost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above official figure and might have increased in the subsequent years (Wu and Zheng 2008).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tuition fees contributed to around 34 % of the income of all the HEIs in recent years (Altbach and Yu 2012). This means that HEIs in China also face the necessity to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to ensure enough funding for their services and activiti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ir services,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how students make choices about where and what to study.
From the autumn of 2014, the P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 as it began to practice the fee-charging policy for its students. It i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G education had been funded, via a system of student grants and loans, instead of wholly by the state. It marks the end of the state-funded public funding system of PG education with i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justice in access and opportunity in higher
1 Yuan, Chinese monetary unit, 1 pound equals 9.2 Yuan at present.
123
326 D. Liu, W. J. Morgan
education (Wu and Morgan 2015). Under the new policy, it is regulated that the tuition fees for masterrsquo;s degrees and doctorates in academic disciplines are capped at 8000 and 10,000 Yuan, respectively (Anonymous 2013). The new system makes the PG education more expensive and there has been speculation that the applicant numbers might fall in the subsequent years. Thus, it is useful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rsquo; decision-making about PG education in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Explorative in essenc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students in choosing their subject and institution for PG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oles of family and teacher habitus, and guanxi in this process.
Literature Review
Student Choice of Higher Education
Explanations for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rsquo; choice of domestic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frameworks that emphasize economic, rational choices and those emphasizing social (or socio-cultural) reproduction (Smyth and Banks 2012). From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students are seen as rational consumers who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maximizing.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s received many critics and the central argument here is that whether the studentsrsquo; choice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only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rational calculation of costs and benefits (Obermeit 2012; Fredman 2015).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approach, in contrast, focuses on different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possessed by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rsquo; dispositions to learning and further to their edu-cational choices (Bourdieu 1977). Both theoretical approaches, however, have devote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inst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我国G大学研究生教育决策:家庭与教师的主要因素与作用
作者:Dan Liu1 bull; W. John Morgan2,3,4
摘 要
本文利用案例研究的结果,探讨影响中国G大学研究生(PG)教育决策的因素。调查问卷和后续访谈均用于数据收集。本文报告了学生选择PG教育的主体和机构的主要原因,以及家庭和教师以及关系在决策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和老师在塑造学生素质教育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提供了洞察学生关于嵌入中国儒家文化的高等教育的决策。
关键词 家庭习惯;教师习惯;学生决策;研究生教育
1.介绍
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从1995年的1045个增加到2013年的2491个(NBSC 2014年)。 相应地,1995年的大学本科入学人数从1995年的290多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460万人(“国家报告”)。 本科生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也激发了学生对研究生(PG)学习的积极性。 招收的硕士学位人数从1995年的145,443人增加到2013年的1,793,953人(NBSC 2014年)的十倍以上。
为了满足中国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的需求,学生越来越多地被要求支付更多的教育成本(Wu and Zheng,2008)。 每个研究生普通高校的平均学费从1995年的500元1升至2000年的5000元,相当于年均城镇收入和农村年收入的两倍(Wu and Zheng,2008)。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成本远远高于上述官方数字,随后可能会有所增加(Wu and Zheng,2008)。 据估计,近年来,学费占全部高校收入的34%左右(Altbach和Yu 2012)。 这意味着中国的高新区也面临着将自己置于日益薄弱的市场中的必要性,以确保为其服务和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 为了优化他们的服务,他们需要了解学生如何选择在哪里和学习什么。
从2014年秋季开始,中国的PG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收费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PG教育首次通过学生资助和贷款制度而不是全部由国家资助。 它标志着国家资助的PG教育公共资助制度的结束,其对社会正义在教育获取和机会上的影响较大(吴和摩根2015)。根据新政策,规定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学费分别为8000元和10,000元(匿名2013年)。 新制度使得PG教育更加昂贵,并且有人猜测申请人的人数可能会在随后的几年中下降。 因此,调查影响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PG教育的决策的可能因素是有用的。
本文探索本文研究了影响中国学生选择PG教育的主体和制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家庭和老师习惯以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文献评论
2.1学生选择高等教育
影响学生选择国内高等教育的因素的解释主要分为强调经济,理性选择和强调社会(或社会文化)生殖的框架(Smyth和Banks 2012)。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学生被视为理性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不过,这种做法受到很多批评,这里的主要观点是,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是否只在理性计算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Obermeit 2012; Fredman 2015)。相比之下,社会复兴方法则侧重于不同社会阶层所拥有的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影响学生的学习倾向和进一步的教育选择(Bourdieu,1977)。然而,这两种理论方法都不太注意制度的影响(Smyth和Banks 2012)。虽然布尔迪厄的“习惯”理论已经扩展到“宪法习惯”,但很少有人知道制度习惯在学校层面上发生的方式(Smyth和Banks 2012)。
此外,布尔迪厄还认为,习惯只能与一个社会领域有关,这个社会领域包括“一套对象,某种形式的权力(或资本)的立场之间的历史关系”(见Hoskins,2013年第62页)。 相同的习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产生非常不同的“实践”,因为这种相互关联的习惯性质的现象(Jenkins 2002; Reay 2004)。 鉴于中国学生对国内PG教育的选择是由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与西方语境不同的社会领域,探索中国学生选择国内PG教育已成为必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决策进行研究(Liu 2010; Lee and Morrish 2012; Fang and Wang 2014)。然而,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学生选择海外高等教育。指出中国学生对国内高等教育决策的研究研究相当有限,除了Lai等人(2014)和其他人(2014)。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本科以及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进行的,所以不能透露学生在这方面的观点和态度来进行PG教育。 本文尝试通过报道中国南方G大学案例研究的结果来弥合这一差距,重点是影响PG研究主题和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家庭,老师和关系。
2.2理论框架
本文使用布尔迪厄(1986)发展的“习惯”理论框架,以及雷伊(1998)发展起来的“家庭习惯”和“制度习惯”的延续。 鉴于本研究的背景性,在框架中也采用了关系社会资本的中国变体概念,关系布尔迪厄的另一个关键概念关系概念。
布尔迪厄在“文化之都”理论中首先将“习惯”概念概念化。 文化资本是指个人享有的文化优势,是通过教育,家庭和其他来源赋予社会权力和地位而获得的(Bourdieu,1986)。 习惯被定义为“习惯性或典型的条件,状态或外观,特别是身体”(引用于詹金斯,2002年,第74页)。 它们是在早期生活中获得的耐用和可转移处置,它们通过个人的方式,风格和语言来体现(Oliver和Kettley 2010; Jenkins 2002)。
Reay(1998,第527页)将习惯扩展为家庭/家庭习惯,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经验和倾向家庭成员共享”。一些研究侧重于文化和家庭习惯在学生选择高等教育中的作用(Shaw 2012; Gao 2011)。 McDonough(1997)然后提出了Reay(1998)将“组织习惯”更名为“制度习惯”的概念,以区分个别学校对学生和父母的习惯,做法和选择的影响(见Atkinson 2011)。制度习惯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或阶级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种行为是通过一个组织进行的(Reay et al。2001; Smyth and Banks 2012)。一些研究人员根据经验应用了这一点(Reay et al。2001; Oliver and Kettley 2010)。最近,出现了将家庭和机构习惯结合在一起的趋势,以解决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Smyth和Banks 2012);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仍然有限,特别是在中国的背景下。
另一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学生教育选择中的关系(中国社会资本变体)的作用。 这在理解中国在社会,政治和组织环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Huang 2003)。 布尔迪厄(1986,第249页)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拥有持久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 虽然关系确实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稍后会讨论,它类似于社会资本。 它指的是“双向,特别和感性的领带,有潜力促进双方关系的关系的交流”(Bian 2006,第312页)。 关西在这个意义上被视为网络和社会资源,通过它可以获得利益和利益(Bian 1997)。 这反映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这也概括了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和网络,可以用来获得好处。
虽然分别研究了家庭和体制习惯以及关系的作用来解释学生选择高等教育,但很少有研究结合他们来研究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决策,更少关注PG教育。 本文采用家庭习惯和体制习惯的结合框架,与关系学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对PG教育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它突出了家庭习惯和教师习惯以及关系在塑造学生进行PG教育的决定中的作用,特别是塑造学生选择学科和机构的PG学习。、
3方法
3.1研究问题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1)影响学生选择PG学习方案和机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家庭背景和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些选择?
采用混合法的方法。第一个问题是通过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来解决,以探索学生选择PG研究计划和制度的主要原因。第二个问题是采用半结构化的面试来解决,考虑到家庭背景和教师对学生决策的影响。
3.2参与者
向全国各大学校15所院系分发了61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了381份问卷,回报率达到60%左右。选择广东省(G)省G大学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首先,广东省是中国大陆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GD的人口在社会经济上是多样的。二是G大学是广东省重点省级大学,学校选择和竞争正在积极发生。第三,作为省级重点大学,G大学吸引了大批在中国大陆其他省份分散背景的学生。最后,研究人员以前在这所大学进修的经验将会使案情可及。
381名学生的人口学在性别,年龄,种族,本科大学,家乡,家长教育,工作经验和入学方式方面各不相同。表1(见“附录1”)提供了调查参与者的一般人口统计信息。
3.3数据采集
实地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初步调查和后续半结构化访谈。为了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基于广泛的文献综述和中国语境,开发了一个问卷调查。影响学生选修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主要因素应包括:个人兴趣;入学要求和入学率;该科目的就业前景;包装成本这个学科和机构的学术声誉;教师素质资源和设施的质量;机构位置便利;其他人的建议,如家长,老师和朋友。基于此,设计了两个主要部分的问卷。第一部分用于获取有关学生的一般背景信息,如年龄,性别,学习领域,家乡,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父母的职业。第二部分包括两个主要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最重要的三个原因,选择他们的PG教育计划和机构,然后根据其重要性分别排列。
为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对三十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他们表示愿意参加情况报道。根据Sheng(2015)提出的阶级分类标准,面试参与者根据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分为工作阶层和中产阶级。从每个教职员或学校,有两名学生接受采访。在面试中,学生们不仅要求他们详细说明他们对程序和制度的具体选择的主要原因,还要评估其他重要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每次面试持续45到60分钟。所有访谈都经参与者同意录音,后来被作者转录。表2(见“附录2”)提供了面试参与者的一般人口信息。
研究目的和问题已提交给道德审批委员会,并由主办大学授予了完全同意。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自愿的,并且对这项研究有充分的了解。
3.4数据分析
通过SPSS的描述性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首先将381名参与者的答案放入SPSS中。受访者的答案被编码为1,2,3或0.例如,如果学生A的答案是A,B和D根据其排名,那么数字1,2和3被分配到选项A,B和D , 分别。学生A未选择的剩余选项被编码为0.其次,选项A,B和D根据其重要性重新编码新值。例如,选项A,B和D分别用10,7和5的值重新编码。接下来,每个选项的重要性由权重值之和计算,例如,选项A的权重值之和为2695(见图1)。因此,学生进行PG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的原因可以根据每个选项的权重值的总和来获得。最后,根据每个选项的权重值的总和生成了一个图,这在结果部分中显示。
对于定性数据,用专题分析进行编码和分析。 首先,所有面试记录都被彻底阅读并随后编码。 基于此,制作了核心主题和分专题的清单。 这些主题随后根据研究问题分类,选择适合本研究的主题进行介绍。 为了确保有效性,编写过程由作者的同事重新检查。 同时,作者不断提及早期的守则,以确保守则一贯适用。
3.5发现
3.5.1学生选择学科和机构进行PG研究的主要原因
如图2所示,根据每个选项的重要性排名,学生主要从个人兴趣中选择自己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个课题更容易找到工作排名第二,收入前景好,排名第三。 此外,入学要求和主题的声誉也是选择其具体学习领域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G大学的主要原因方面,如图3所示,根据每个选项重要性的排名,三个最重要的机构是机构的学术声誉,这所大学的位置和教师的教育质量。 大学优秀的资源和设施以及入学要求也是学生选择G大学作为学习场所的重要原因。
家庭背景和教师的影响
家庭影响
父母在塑造一些学生进行PG教育的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父亲去大学,是一名高中老师,他认为高等教育程度越高越好。我以为这可能与他的年龄有关,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在一个安全的盒子里。你会安排一份工作,比没有上大学的人生活更美好。当然,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决定继续进行PG研究。(乔,中产阶级女学生)
父母接受高等教育的七名学员提到家庭习惯的积极影响和刺激性的家庭学习环境对于PG研究的选择。他们从父母那里获得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他们收到了良好的阅读和学生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决策。
图1.定量数据分析程序的一个例子
图2.学生选择他们研究主题的主要原因
父母经常在家读书的习惯。
我早年就开发了一种阅读习惯。这是因为我家庭环境的影响。每当我的父母从工作回到家乡,他们都会读书。沉浸在这个环境中,我养成了阅读习惯,直到现在,我特别对英语很感兴趣,我自然选择了英语口译,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研究。(杨,中产阶级女学生)
图3.学生选择G大学的主要原因
参与文化活动,在家庭化的文化资本的帮助下,可以了解孩子们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从家庭学习积累的知识增加和信心指导学生在某些方面发展具体兴趣,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本科和PG研究主题的选择。
我对英语感兴趣,我以为这与我的家人有联系。我的父亲是老师他重视我的学习。当我在小学时,他给我买了很多磁带,英文阅读材料和录音机(学生开始在中学接受英语课程)。当然,我对此感兴趣。因此,我在中学前为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许是因为这个,我比其他英语学生更了解,我一直在学习。(费,中产阶级女学生)
此外,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父母将在小孩时更加意识和注意培养孩子的精神技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8454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