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少量镍的铜与锡银铜焊料之间的界面反应
Hsi-Kuei Cheng, Chin-Wen Huang, Hsuan Lee, Ying-Lang Wang, Tzeng-Feng Liu,Chih-Ming Chen
国立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台湾新竹300
国立中兴大学化学系,台中402
国立交通大学照明与能源光子学研究所,台湾新竹300
摘要:研究Cu与SnAgCu基焊料之间的反应。其中使用的是两种类型的SnAgCu基焊料,一种是Sn-1.0Ag-0.5Cu(SAC305),另一种是Sn-1.2Ag-0.5Cu-0.05Ni(LF35),其中的组合物的成分单位是wt.%。研究发现,在SnAgCu基焊料中添加Ni对于在焊料/Cu界面处形成的Cu6Sn5和Cu3Sn相的形态演变和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260℃下液/固反应后,在Ni添加的LF35/Cu界面处,Cu6Sn5相呈现出具有小得多的晶粒尺寸的微观结构。在150℃和200℃的固/固反应中,Cu6Sn5相的生长在LF35/Cu界面处明显增强,但Cu3Sn相的生长受到抑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机制来解释添加Ni对焊料/Cu界面反应的影响。
- 介绍
SnAgCu合金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无铅焊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其成分变化、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演化、电迁移等相关材料和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5]。SnAgCu焊料具有良好的热疲劳性能和良好的可焊性,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移动电子领域的应用,焊料的跌落冲击可靠性也是除上述特性外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跌落冲击性能,需要降低SnAgCu焊料中硬银的含量,使焊料更加柔软。此外,Tanaka等人指出,在SnAgCu焊料中加入少量Ni,形成Sn-1.2wt.%Ag-0.5wt.%Cu-0.05wt.%Ni (LF35)合金,可以显著提高Cu-OSP(有机可焊性防腐剂)和Ni/Au基板的跌落冲击可靠性。[6]。经实验发现,添加的Ni原子与LF35/Cu界面形成的Cu6Sn5相分离,取代了Cu6Sn5相的部分Cu位点。研究表明,由于Cu被较小的Ni原子取代,形成Cu6Sn5相所产生的压缩应力部分释放。界面应力松弛改善了LF35/Cu界面的跌落冲击性能。因此,在跌落冲击试验中,裂纹主要在LF35焊料而不是LF35/Cu界面上扩展。
Terashima等人比较了LF35、SAC105 (Sn-1wt.%Ag-0.5 wt.%Cu)和SAC305(Sn-3wt.%Ag-0.5wt.%Cu)焊料在晶圆级封装[7]中的热疲劳性能。一般认为,低银含量的SnAgCu焊料,如LF35和SAC105,其热疲劳性能较差。然而,发现LF35显示出与SAC305相当的热疲劳寿命。这个有趣的结果归因于在LF35中添加Ni会影响Sn颗粒在热疲劳过程中的形态演变。与SnAgCu焊料相比,LF35焊料也表现出更好的弯曲性能,这表明LF35是用于高温和振动应用的焊点的良好选择[8]。 除了机械性能之外,接头界面的微观结构检查对于焊点的基本表征也是至关重要的[9-11]。 本研究旨在研究LF35焊料与普通铜基板之间的界面反应。采用SAC105系列焊料对界面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添加Ni的效果。
- 实验步骤
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两种焊料,一种是SAC305,另一种是LF35。首先,称取适当质量的焊料(2.5mg),并放在一个5mmtimes;5mmtimes;20mu;m的铜箔上。为了确定焊料与Cu之间的反应区域,在焊料放置前,在铜箔上覆盖一层1mm2圆形开口的聚酰亚胺薄膜。在未覆盖的铜表面涂以微焊剂,以辅助焊料与铜之间的焊接反应。为了研究液体/固体焊料/Cu的界面反应,将试样置于260℃的热板上加热60-1500 s。为了研究固体/固体焊料/Cu的界面反应,先将试样置于260℃的热板上60 s,以完成焊料与Cu的连接。然后,将试样置于在150℃和200℃的烘箱中保温24-480h。
在预设的反应时间之后,将试样从加热装置中取出并进行金相分析。将所有样品安装在环氧树脂中,然后在垂直于焊料/Cu界面的方向上进行研磨和抛光。采用扫描电镜(SEM)用于观察焊料/Cu界面的横截面组织微观结构。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测定了界面形成的反应产物(金属间化合物)的组成。使用图像处理系统测量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将液体/固体样品浸泡在蚀刻液(10% HCl 90% C2H5OH)中,去除Sn部分,暴露界面金属间化合物以进行顶视图三维观察。使用去离子水冲洗蚀刻的样品,然后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
- 结果与讨论
图1(a)-(c)和(d)-(f)分别为在260℃下液/固反应后LF35/Cu和SAC105/Cu界面的横截面SEM显微图。在液/固反应期间,Cu6Sn5相首先在LF35/Cu和SAC105/Cu界面处形成。表1中所示的EDX的元素分析表明,在LF35/Cu界面处形成的Cu6Sn5相含有2.1-2.9at.%Ni,但在SAC105/Cu界面处不含Ni。Cu6Sn5相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变厚,但在不同情况下Cu6Sn5相的形态演变不同。在LF35中,Cu6Sn5相呈层状结构,但在较长的反应时间后,形成了一些柱状Cu6Sn5晶粒并延伸到焊料中。相比之下,在SAC105/Cu界面形成的Cu6Sn5相在短期反应(60 s)后呈层状结构,但在较长时间反应(900 s)后逐渐转变为扇贝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Cu3Sn相的生长。虽然
图1所示,(a)-(c) LF35/Cu和(d)-(f) SAC105/Cu在260℃固液反应60-900 s后界面的横截面SEM显微图
表1
液固固反应后LF35/Cu界面处Cu6Sn5相中Ni的平均浓度
反应类型 |
时间 |
Ni (at.%) |
液体/固体(260 ℃) |
60s |
2.1 |
600s |
2.3 |
|
900s |
2.9 |
|
固体/固体(150 C) |
24h |
3.4 |
144h |
4.0 |
|
240h |
1.9 |
|
480h |
1.2 |
|
固体/固体(200 C) |
24h |
2.9 |
144h |
1.3 |
|
240h |
1.1 |
|
480h |
0.9 |
生长速率较慢,但在SAC105/Cu界面形成了Cu3Sn相,而在LF35/Cu界面上几乎没有形成Cu3Sn相,表明在SnAgCu焊料中添加少量Ni显着抑制了Cu3Sn相的生长。图2为Cu6Sn5和Cu3Sn两相的总厚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LF35的总厚度略大于SAC105。增加的厚度可以归因于柱状Cu6Sn5晶粒在LF35的厚度测量中也被考虑。
图3(a)-(c)和(d)-(f) 分别显示在260℃下液/固反应后LF35/Cu和SAC105/Cu界面的顶视SEM显微图。完全除去焊料部分,以便可以观察到Cu6Sn5相的表面形态。令人惊讶的是,在LF35和SAC105情况下形成的Cu6Sn5晶粒的形态有很大差异。在LF35条件下,Cu6Sn5晶粒呈颗粒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没有显著变化。为了定量描述Cu6Sn5相的晶粒尺寸,通过将所选区域的平面面积除以总晶粒数来测量Cu6Sn5晶粒的平均表面积,实际上是平均“投影”表面积。估计结果如图4所示。在LF35情况下,Cu6Sn5晶粒在反应60 s后的平均面积为1.8mu;m2,在反应900 s后略有增加到4.5mu;m2。部分柱状Cu6Sn5晶粒在较长反应时间后局部形成,这与图1的横断面观察结果一致。然而,在SAC105的情况下,Cu6Sn5颗粒在液体/固体反应中以比LF35快得多的速度增长。反应60 s后平均面积为39.8mu;m2,反应900 s后平均面积显著增加至222.5mu;m2。Cu6Sn5颗粒呈多面性,与LF35的圆形颗粒形态不同。
图2所示,在固液反应中,Cu6Sn5和Cu3Sn两相的总厚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图3所示,(a)-(c) LF35/Cu与(d)-(f) SAC105/Cu在260℃固液反应60-900 s后界面的顶视图SEM显微图
如表1所示,在LF35情况下形成的Cu6Sn5相含有2.1- 2.9at.%Ni,因此Ni原子可能参与Cu6Sn5相的形成,并且与SAC105情况有所不同。准确地说,LF35焊料中添加Ni有助于Cu6Sn5晶粒在焊料/Cu界面处的成核。因此,晶粒生长受到限制,导致晶粒尺寸变小。Yu等人[12]提出Ni的加入为Cu6Sn5相产生了大量的成核位点,因此Cu6Sn5颗粒在焊料合金中的生长被延迟,焊料合金的微观结构得到了改善。Wang和Liu[13]发现Ni的存在降
图4所示,在焊料/铜界面处,暴露的Cu6Sn5晶粒的平均投影表面积。(通过蚀刻除去焊料)
低了Cu在熔融Sn基体中的溶解度。因此,溶解的Cu含量很容易超过溶解极限,导致在LF35/Cu界面析出较细的Cu6Sn5晶粒。相比之下,在没有Ni催化的情况下,SAC105中Cu6Sn5晶粒的成核正常发生。因此,Cu6Sn5相的晶粒融合得以进行,因此SAC105组Cu6Sn5晶粒长大大于LF35组。
图5和图6分别显示在150℃和200℃下固/固反应后焊料/ Cu界面的横截面SEM显微图。左侧和右侧显示的显微图分别参考LF35和SAC105焊料。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在较低的反应温度150 ℃下,在LF35/Cu界面上只发现了Cu6Sn5相,而没有发现明显的Cu3Sn相。而当焊料更换为SAC105时,在接头界面上同时发现了Cu6Sn5和Cu3Sn相。两相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总厚度略小于LF35,如图7所示。当反应温度提高到200℃时,Cu3Sn相也在LF35/Cu处形成。同样,SAC105组Cu6Sn5 Cu3Sn总厚度较LF35组更薄,与150℃组
.
图5所示,(a)-(d) LF35/
全文共10731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228]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