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peration between busines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abor Harangozo , Gyula Zilahy
Abstract: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has long recognized the role of both the civil and business se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reflected by the Earth Summit in 1992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and the resulting publication of the Agenda 21 action plan. The importance of civil organizations is also stressed by the European Union#39;s environmental policy, as indicated by, for instance, the Sixth Environmental Action Plan, which was accepted in 2002. Nevertheless,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how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ay influenc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especially tha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emains limit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businesse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fi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ank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similarly to larger businesses and often engage in cooperation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cooperative strategie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compon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39; behavior toward businesses and that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the civil sector is as important as its direct impact.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firm and help inform practical decision makers about how to impro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sines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1.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long ago recognized the role of both the civil and the business se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reflected by the Earth Summit in 1992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and the resulting publication of the Agenda 21 action plan. The importance of civil organizations is also highligh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39;s environmental policy, as indicated by, for instance, the Sixth Environmental Action Plan. Further,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sphere was reinforced at the Rio 20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Forum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 for the Future We Want).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has also recognized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has identified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First, Hartman et al. (1999) not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cannot be addressed by governments alone, and different sectors, industry, citizens, NGO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should assume a leadership role in solv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Taking another perspective, Fassin argues that lsqu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pressure groups have taken up the mission of counterbalancing the huge power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ellip;]. As power gives responsibility, NGOs should be seen as having corporate stakeholder responsibilityrsquo; (Fassin, 2009, p. 503).
Furthermo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uggest tha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ivil and the business sectors can serve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Reed and Reed (2009) note that partnerships of businesses with government, multilateral bodies, and/or social actors such as NGOs and lo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engaged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are gaining importance worldwide.
Practical solutions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cleaner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also require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materials and energy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achieve favorable results. For example Corral (2003) lists collaboration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with supplier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he leve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mplementation. Schliephake et al. (2009) stress the efficiency benefits of partnerships along the supply chain.
In addition, in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B) research agenda, Teegen furth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NGOs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value creation: lsquo;IB researchers should be prepared to stud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GOs and examine the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strategies, organizing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options, and alliance structures of these emerging organizational formsrsquo;.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ademic articles on NGObusiness relations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has also been reported by Laasonen et al. (2012), who survey 199 articles in 11 business and socie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s and analyze the dominant articulation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sinesses and NGOs influence corporate greening. Using the results of two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nd environmental NGOs to identify typical interactions and the motives behind them. More specifically, insights from SMEs and NGOs will be used to learn about the frequency of partnership arrangements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organiz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collaborative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he way SMEs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stakeholders and, finally, whether direct or indirect stakeholder influence is more important for NGOs to fulfill their roles.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first relevant results are introduced stemming from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firm. Thi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wo empirical surve
商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Gabor Harangozo , Gyula Zilahy
摘要: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约热内卢)以及由此产生的“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欧洲联盟的环境政策也强调了民间组织的重要性,例如2002年接受的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然而,对非政府组织如何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共同理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然有限。本文介绍了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非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中小型企业将大型企业的重要性排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列,并经常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研究还表明,合作战略是非政府组织对企业行为的重要和有效组成部分,民间部门的间接影响与其直接影响同等重要。结果有助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并帮助实际决策者了解如何改善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1.介绍
国际环境政策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民间和商业部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正如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约热内卢)和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所反映的那样。 欧洲联盟的环境政策也强调了民间组织的重要性,例如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 此外,在里约 20企业可持续发展论坛(我们希望的未来的创新与合作)中,业务领域的作用得到了加强。
许多学者也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并确定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几个原因。 首先,Hartman(1999)等人指出,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单靠政府无法解决,不同的部门,行业,公民,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在解决当前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Fassin认为,“非政府组织(NGO)和压力团体已经承担了平衡跨国公司巨大力量的使命[...]。 由于权力赋予了责任,非政府组织应被视为具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业者认为,民间和商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战略。 因此,Reed和Reed(2009)指出,企业与政府,多边机构和/或社会参与者(如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从事促进发展的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用解决方案,如清洁生产和工业共生,也需要不同利益攸关方的合作。 应优化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材料和能源流动,以取得有利结果。 例如,Corral(2003)列出了与研究机构和供应商的合作,这是清洁生产实施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Schliephake(2009)等强调供应链中伙伴关系的效率优势。
此外,在制定国际商业(IB)研究议程时,Teegen进一步强调了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39;国际文凭研究人员应该准备好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研究国际和全球战略,组织框架,这些新兴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准入选择和联盟结构。
过去十年中关于NGO业务关系的学术论文数量的急剧增加,Laasonen(2012)等人调查了11个商业、社会、国际商业和管理期刊的199篇文章,并分析了新兴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导表现。
本文旨在提高我们对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如何影响企业绿化的理解。本文利用两项实证研究的结果,旨在描述中小企业(SMEs)与环境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典型的互动及其背后的动机。
为实现这些目标,首先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引入相关结果。这篇文献综述为两个实证调查提供了基础:一个是关于商业-非政府组织关系的管理视角,另一个是关于这些关系的民事视角。
根据这些调查,可以表现出小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并将中小企业实践与大型组织中的类似活动进行对比。此外,通过关注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试图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的新见解。
本文的内容如下:第2节对非政府组织被视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评估,以说明文献的发现和不足之处。第3节讨论了环境领域的企业-非政府组织关系,第4节介绍了四个命题和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结果在第5节中介绍,而研究的局限性和命题的评估在第6节中讨论。最后,讨论结果的结论见第7节。
2.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
根据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众多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活动,公司决策由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决定。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必须正确地将源自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期望作为长期成功的先决条件。
可以从道德角度理解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因此,除了有义务为其所有者创造利润之外,公司还承担着社会和环境责任。 然而,利益相关者管理也可以从更务实,不道德的角度来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可以为公司的长期利益服务。 这种利益相关者管理观与弗里德曼(1970)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将利润视为管理者的最终目标。
利益相关者方法通常用于分析企业环境战略和活动,有时侧重于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实际上,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对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通常也与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公司管理有关。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行动。克拉克森将主要利益相关方群体确定为利益相关者,直接影响公司和次级利益相关方群体的持续成功和生存,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是影响公司成功和生存的利益相关者,但对生存并非必不可少。 Henriques和Sadorsky(1999)根据文献介绍了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监管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社区利益相关者和媒体。然后,他们通过使用基于环境战略的企业概念分类来描述每个群体的重要性。米切尔(1997)等人根据他们影响公司的能力,他们与公司关系的合法性以及他们的主张的紧迫性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虽然这些分类可用于加强商业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但它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概括。
一些作者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相关者。 然而,自然环境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因此本文采用了更实际的方法:自然环境不被视为单独的利益相关者,而是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自然环境的期望来满足环境利益。
下表根据文献提供了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群体的环境期望概述(特定群体可分为子群或可进一步确定的群体)。
表1显示,各利益相关方群体对公司的环境活动有着不同的期望。例如,即使民间组织的组织的期望也往往不同:当地情况是推动利益相关者期望差异的关键因素,地方和国际民间组织的优先事项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决策过程中,公司会平衡利益相关方群体的重要性和实力。例如,在Clarkson的分类中,如果主要利益相关者(例如,经理,员工和客户)持续不满意并且他们退出系统,组织最终将崩溃。然而,虽然次要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可能会大大影响公司活动,但它们通常不会威胁到公司的存在。然而,如果一家公司采取旨在领导污染预防和/或环境保护的战略,绿色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就会增加。
企业可以通过尽可能多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来实现“全面发展”,但大多数组织似乎能够区分利益相关者,正如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流所表明的那样。表2总结了向公司经理提供的六项相关调查的结果。
虽然各种调查侧重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1,并使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其重要性,但结果通常非常相似。民间社会的代表,主要是民间组织和当地住宅小组,他们对公司的影响力排在中间位置。调查结果表明,即使民间部门没有包括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环境行为方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比,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实际上,除了直接影响之外,它们的间接影响(它们影响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如客户,监管机构和竞争对手)期望的潜力)可以进一步增加其在企业环境活动决策中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和提供环境教育的努力也在民间部门的间接影响中发挥关键作用,非政府组织网络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这些调查的结果与Mitchell(1997)等人的提议一致,他们早些时候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的类别,根据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是决定公司行为的三个主要属性。他们的初始模型已由Neville(2011)等人修订,他研究了紧迫性的作用和合法性的不同解释。这些作者的结论是,“利益相关者的突出性是管理者根据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程度以及道德合法性程度和索赔紧迫性的看法来确定利益相关者主张的优先次序”。
这一观察提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复杂性,Neville和Menguc(2006)称之为“多样性”(基于Oliver的早期工作,1991年)。这些作者将多重性定义为“对一个组织提出的多重、冲突、互补或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主张的程度”,并使用三种不同的拟合形式来实现利益相关者多重性的概念:拟合匹配、拟合适度和拟合格式。作者认为,“适配”是指利益相关者权利主张的方向(协议),“适配”是指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利主张的强度,“适配”是指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利主张的协同效应。Neville和Menguc(2006)提出了许多与个人和互动利益相关者索赔相关的建议,这些建议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相关。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作者假设政府通常比客户拥有更多的权力,而客户又比员工拥有更强大的权利主张。作者进一步提出,“随着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索赔的显著性增加,其他互补利益相关者群体索赔的显著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将增加”,并且“随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相关者索赔(政府、客户和/或员工)的显著性越来越类似于格式塔、总salieNCE协同增加,导致更大的企业社会责任。Neville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了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对于改进战略业务决策至关重要,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Starik和Kanashiro(2013)在试图为真正的可持续性管理理论奠定基础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解释企业环境活动的不同理论有许多缺点:
“尽管可持续性在管理文献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可持续性理论的发展尚未产生一个完全认可的模型:不断变化的组织和环境领域及其长期影响;人、组织等关系的相互依赖和整合。”清晰;以及动态社会固有的矛盾需求”。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他们认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和这种相互关系的结果通常被忽视;因此,分析单元应该转移到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包括后代和非人类性质。
为了实现其目标,本文重点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企业与活跃在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下一节将在最后一节介绍研究的细节和结果之前进一步讨论这个主题。
3.商业与非政府组织关系
在研究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时,文献中经常关注这两类组织所采取的潜在战略。实践中通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即对抗和合作,从参与者和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策略都有许多利弊。
Frooman(1999)通过寻找不同类型的影响策略和影响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首次尝试系统地描述利益相关者策略。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出发,Frooman认为利益相关者可以采取四种不同的影响策略:直接扣款、间接扣款、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作者还认为,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所隐含的权力平衡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将使用哪种策略类型。
从历史上看,对抗性战略对于确定民间部门在环境辩论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和有用; 然而,实践证据表明,仅仅对抗只能带来有限的成功。 因此,民间组织和商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补充或取代对抗性战略。 在这种方法中,伙伴关系的基础是提供联合资源,并利用两类组织各自的能力和优势,为环境和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一方面,商业部门对于为社会创造物质和金融资源至关重要,但它可能缺乏如何将其生态足迹最小化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环境非政府组织可能拥有帮助控制和减少企业负面环境影响的工具和知识。正如Kaptein和van Tulder(2003)所说,伙伴关系可以通过相对较少的投资产生显著的附加值。管理者可能以传统的模式思考,可能无法认识到他们的客户或最终消费者何时变得更环保,并提高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期望。通过可信的外观,民间组织可以提高企业对无害环境的业务运营与利润预期之间的兼容性的认识。
文献已经确定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包括参与项目、参与知识和信息传递、参与环境和社会评估和咨询过程、开发有助于衡量企业环境影响的工具、参与专业和部门委员会。制定自愿性标准或指导方针,并参与商业部门的筹资活动。
合作可以是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互利战略。但是,双方都需要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彻底的评估。文献中广泛研究了伙伴关系的潜在好处和缺点。
具体来说,根据文献,合作关系可能为企业带来以下好处:提供专业知识、提高品牌形象和信誉、改善媒体和公共关系、提供金融和市场机会,以及中和民间社会成员的犯罪行为。
然而,民事伙伴关系也对公司构成威胁。主要的潜在缺点包括识别不合适的合作伙伴、浪费资源(时间和金钱)、允许信息泄漏、在过程中和/或项目失败后获得负面媒体。
此外,伙伴关系为民间组织提供了机会,包括更容易获得财务资源、获得管理层和其他专业知识、对公司运营机制的更深入了解、向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机会。影响/改变整个行业,测试试点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可信度。
然而,伙伴关系可能会给参与的民间组织带来风险,并对其构成威胁,例如浪费时间和其他资源、降低可信度、支持企业的绿色清洗活动、增加官僚主义以及诱发组织文化的潜在变化。
SAMII(2002)强调有效伙伴关系的几个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
- 资源依赖性(合作伙伴意识到共同实现的目标不能单独实现);承诺(合作伙伴愿意分享资源);
- 目标重叠(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提供明显的优势);
- 融合工作文化(合作伙伴不必相同,但不应排除合作);
- 加强沟通(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