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模型:基于整合式的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2022-03-10 21:26:32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

By:Viswanath Venkatesh Michael G. Morris Gordon B. Davis Fred D. Davis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cceptance research

has yielded many competing models, each with

different sets of acceptance determinants. In this

paper, we (1) review user acceptance literature

and discuss eight prominent models, (2) empiri-

cally compare the eight models and their exten-

sions, (3) formulate a unified model that integrates

elements across the eight models, and (4) empiri-

cally validate the unified model. The eight models

reviewed are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motivational

model,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odel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model of PC

utilizatio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sing data from four

organizations over a six-month period with three

points of measurement, the eight models ex-

plained between 17 percent and 53 percent of the

variance in user intention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xt, a unified model, called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

nology (UTAUT), was formulated, with four core

determinants of intention and usage, and up to

four moderators of key relationships. UTAUT was

then tested using the original data and found to

outperform the eight individual models (adjusted

R2 of 69 percent). UTAUT was then confirmed

with data from two new organizations with similar

results (adjusted R2 of 70 percent). UTAUT thus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managers needing to

assess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 for new techno-

logy introductions and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

drivers of acceptance in order to proactively de-

sign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raining, marketing,

etc.) targeted at populations of users that may be

less inclined to adopt and use new systems. The

paper also mak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ing develop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influences studied

here, refining measurement of the core constructs

used in UTAUT, and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

tion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new technology

use.

Keyword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no-

vation characteristics,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nified model,

integrated model

Introduction

The presenc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

nologies in todayrsquo;s organizations has expanded

dramatically. Som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since

the 1980s, about 50 percent of all new capital

investment in organizations has been in informa-

tion technology (Westland and Clark 2000). Yet,

for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they must

be accepted and used by employees in organi-

zations. Explaining user acceptance of new tech-

nology is oft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mature research areas in the contemporary infor-

mation systems (IS) literature (e.g., Hu et al.

1999).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resulted in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with roots in informa-

tion system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at

routinely explain over 40 percent of the variance in

individual intention to use technology (e.g., Davis

et al. 1989; Taylor and Todd 1995b; 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Researchers are confronted

with a choice among a multitude of models and

find that they must “pick and choose” constructs

across the models, or choose a “favored model”

and largely ignore the contributions from

alternative models. Thus, there is a need for a

review and synthesis in order to progress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user acceptance.

The current work has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1)

To review the extant user acceptance

model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ass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with respect to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acceptanc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is review identifies eight prominent models

and discuss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

ferences. Some authors have previously ob-

served some of the similarities across models

However, our review is the first to

asses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all

eight models, a necessary first step towar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paper: the develop-

ment of a unified theory of individual accep-

tance of technology. The review is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2)

To empirically compare the eight models:

We conduct a within-subjects, longitudinal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eight

models using data from four organizations.

This provides a baselin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individual

models against which the unified model can

be compared. The empirical model compari-

son is presented in the third section.

(3)

To formulate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

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Based upon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simi-

larities across models, we formulate a unified

model. The formulation of UTAUT is pre-

sented in the fourth section.

(4)

To empirically validate UTAUT:<!--

全文共35148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模型:基于整合式的视角

作者:Viswanath Venkatesh Michael G. Morris Gordon B. Davis Fred D. Davis

摘要:
信息技术(IT)接受模型的研究已经建立了许多种竞争模型,每个模型都有不同的接受决定因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1)梳理了与用户接受模型有关的一些文献并讨论了其中八个著名的模型,(2)对这八个模型及其拓展进行了对比性的实证研究,(3)根据八个模型中的要素制定了一个整合型模型(4)对这个整合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上文中的八个模型包括理性行动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激励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复合模型,计算机利用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研究机构在六个多月里从三个测量点收集到的数据,八个模型解释了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方差在17%到53%之间。接下来,一个整合型模型,又称为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就形成了,这个模型包括了四个意愿和使用的核心维度,以及四个对以上核心维度影响显着的控制变量。随后使用原始数据对UTAUT模型进行了测试,发现结果比上文的八个模型更好(调整确定系数R2为69%)。从两个新机构拿到数据再次进行测试,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调整确定系数R2为70%)。UTAUT从而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来评估新技术成功的可能性,帮助他们理解用户接受技术的动力,进而对那些可能不太愿意采纳和使用新系统的用户群体主动实施干预(包括培训、市场营销等)。本文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包括进一步挖掘本文中的动态影响研究,精炼UTAUT模型中几个核心构建的测量方式、和理解与新技术的使用有关的组织结果等。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创新特征、技术接受模型、整合型模型、组合模型

引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存在感在当下的机构中急剧扩大。一些数据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流向研究机构的新资本投资约有50%是使用在信息技术领域(Westland and Clark,2000)。然而,要有效提高技术生产力,就必须让机构的雇员接受并使用这些技术。解释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经常被认为是目前信息系统文献(e.g.Hu et al.1999)中最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个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型,立足于信息系统,心理学,社会学,通常以超过40%的方差解释技术使用的个人意愿(e.g., Daviset al. 1989; Taylor and Todd 1995b; Venkateshand Davis 2000)。研究人员面临着抉择,是面对多重模型然后发现他们必须在这些结构中挑挑拣拣,还是选择一个主要模型然后很大程度上忽略其他可选模型的贡献。因此,有必要进行审视和综合,进而朝着一个用户接受模型的整合式视角前进。

目前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目标:

(1)审视现有的用户接受模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当前状态的知识理论来理解个体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本文确定了八个著名模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一些作者以前已经观察过部分模型的一些相似之处,然而,本文是第一个评估所有八个模型的异同之处,这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朝着本文的终极目标:形成一个整合型的个体技术接受模型。具体内容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细阐述。

(2)实证性地比较八个模型:我们从四个研究机构获得数据,对八个模型进行一个受试者内设计的、纵向的验证和比较。这为能和整合型模型进行比较的单独模型提供了一个相对解释力的评估基准。实证模型对比的内容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

(3)制定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基于这些模型间概念性和实证性的相似之处,我们制定了一个整合型模型。UTAUT模型的建立在第四部分介绍。

(4)实证验证UTAUT模型:基于原始数据的UTAUT实证测试初步支持了我们的论点,UTAUT优于任何一个原始模型。随后使用两个新研究机构的数据对UTAUT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UTAUT的实证验证在第五部分介绍。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的详细阐述

在本文的整理中,有七个概念显然是一个或多个独立模型重要的使用意愿的直接决定因素(表5和6)。其中,我们总结出四个概念,在用户接受程度和使用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绩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 付出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EE),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SI), 促成因素(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下文也会解释为何技术使用态度、自我效能和焦虑感在本文理论中不会作为使用意愿的直接决定因素。,那些贴在概念上的标签描述了这些概念的本质,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理论视角。本节剩余的部分中,我们定义每一个决定因素,详细说明各个关键变量的角色(性别、年龄、自愿性和经验),并为假设提供理论支持。

绩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

绩效期望的定义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使用这个信息系统将帮助他(或她)提升工作表现,获得收益。这个定义是由五个来源于不同模型的概念综合而成,包括感知有用性(TAM / TAM2,C-TAM-TPB),外在激励(MM),潜在期望(MPCU),相对优势(IDT),和结果期望(SCT)。

H1:绩效期望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会因性别和年龄变化,其中对男性,尤其是年轻男性有更大的影响。

付出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EE)

付出期望的定义是个体使用这个信息系统需要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我们根据三个现有模型的概念中总结出了付出期望的定义:感知易用性(TAM / TAM2),复杂性(MPCU),和易用性(IDT)。如表10中可以看到,在众多概念定义和测量范围中有大量的相似内容。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已经有文献指出(Davis et al. 1989; Moore and Benbasat 1991; Plouffe et al. 2001; Thompson et al. 1991)。在上文提到的模型中,付出期望的概念在自愿使用和强制使用的环境里都很重要;然而,付出期望只在实验第一阶段有重要意义,随着时间流逝,到了拓展实验阶段和持续使用实验阶段,付出期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见表5、6和7),这一发现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e.g., Agarwal and Prasad 1997, 1998;Davis et al. 1989; Thompson et al. 1991, 1994)。通常认为,以期望为主要方向的概念在新行为的早期作用显著,一段时间之后使用者克服了障碍,付出期望便被工具关注所替代(Davis et al. 1989;Szajna 1996; Venkatesh 1999)。与付出期望相关的决定因素对于女性(Venkatesh and Morris 2000;Venkatesh et al. 2000)和老员工(Morris and Venkatesh 2000)这类个体的使用意愿有更强的影响力,之前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从上文中关于绩效期望的讨论推广过来,我们认为性别、年龄和经验共同起作用(见Levy 1988)。因此,我们也推测在女性群体,尤其是那些年龄更大、与系统接触相对更少的女性群体中,付出期望会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H2:付出期望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由性别,年龄,和经验决定,其中对女性,尤其是年龄更小、经验更少的女性有更大的影响。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SI)

社会影响的定义是个体感知到身边的人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或她)应该使用这个信息系统。作为使用意愿的一个直接决定因素,社会影响在TRA, TAM2, TPB/DTPB and C-TAM-TPB中表示为主观标准,在MPCU中表示为社会因素,在IDT中表示为反映。Thompson等人(1991)使用社会规范这一术语定义它们的概念,并承认其与TRA中的主观规范有相似性。然而他们有不同的标注,这些构造包含或隐性或显性的概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让他们相信别人会觉得这些个体已经开始使用新技术。表11展示了三个与社会影响有关的构造:主观规范(TRA, TAM2, TPB/ DTPB, and C-TAM-TPB)、社会因素(MPCU)和反映(IDT)。Rhodes(1983)经过对于年龄影响的整合分析得出结论:归属需求随年龄而增长,这表明年长的工人更有可能认为社会影响有显著作用,同时影响效果随经验增长而下降。因此,我们希望有一个复杂的交互实验,让这些调节变量同时作用于社会影响意愿关系。

H3:社会影响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由性别、年龄、自愿性、和经验决定,其中对对女性,尤其是年龄更大、强制使用而经验更少的女性有更大的影响。

促成因素(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

促成因素的定义是个体认为组织和技术设施多大程度地支持此信息系统的使用。这个定义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模型构造:感知行为控制(TPB/DTPB, C-TAM-TPB),促进条件(MPCU)和兼容性(IDT)。每种构造都是用来囊括那些消除使用壁垒的技术环境和组织环境(见表12)。Taylor and Todd (1995b)承认构建TPB/DTPB模型时把促成因素作为感知行为控制的核心部分属于理论重复。IDT中的兼容性构造包含的项目能有效整合个体工作风格和组织信息系统的使用。

H4a: 促成因素对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H4b: 促成因素对行为意愿的影响随年龄和经验变化,其中对年龄更大的员工,尤其是经验更多的员工有更大的影响。

不能归于使用意愿直接决定因素的理论构造

虽然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感在SCT(参见表5和6)中似乎是重要的使用意愿直接决定因素,但是UTAUT模型中不将其归于直接决定因素。已经有研究(Venkatesh 2000)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感在概念上和经验上都有别于付出期望(感知易用性)。自我效能感和焦虑在建模中已经作为使用意愿的间接决定因素,完全由感知易用性控制(Venkatesh 2000)。因此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感有着类似作用,也就是说,和付出期望没有任何关系,不会对其造成任何直接影响。H5a: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H5b:焦虑感对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技术使用态度的定义是个体对于使用一个信息系统的整体情感反应。文中提到的模型里有四个构造和这个定义类似:行为态度(TRA, TPB/DTPB, C-TAM-TPB),内在激励(MM), 使用影响 (MPCU),和影响(SCT)。每个构造中都有一部分和针对特定行为(本文中即为使用某项技术)的普遍情感有所联系。在这四个构造的实验中,明显能发现这都和个体使用技术时的喜好、享受、愉悦和乐趣有关。在部分模型中(e.g.TRA, TPB/DTPB, and MM),技术使用态度在三个实验阶段都有显著作用,同时在使用意愿上有最强的预测性。然而,在其他模型(CTAM-TPB, MPCU, and SCT)中,效果并不显著。在近几次实验中,与态度有关的构建只在特定的认知情况下——本文即为不包含绩效期望与付出期望的构建中——表现出显著性。有实证证明情感反应(例如内在激励)可能通过付出期望(Venkatesh 2000)起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观测到的任何在态度和使用意愿间的关系都是具有欺骗性的,这类错误的结果来源于其他关键预测点的缺失(尤其是绩效期望和付出期望)。

H5c:技术使用态度对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

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所有行为意愿模型都符合基础理论,我们认为行为意愿对于技术使用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H6:行为意愿对于技术使用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讨论

目前的研究正着手整合零散的理论,以及如何将各个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化为一个整合型的理论模型,使其具备上文八个模型的核心元素。

  1. 我们确定并讨论了八个具体的模型,内容均为使用意愿的决定因素和信息技术使用。
  2. 我们从四个研究机构获得数据,对八个模型进行了一个受试者内设计的、纵向的验证和比较。
  3. 基于这些模型间概念性和实证性的相似之处,我们制定了一个整合型模型。
  4. 基于原始数据的UTAUT实证测试初步支持了我们的论点,UTAUT优于任何一个原始模型。随后使用两个新研究机构的数据对UTAUT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

这些测试为UTAUT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模型提出了三个使用意愿的直接决定因素(绩效期望, 付出期望和社会影响)以及两个使用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意愿和促成因素)。经验证,经验、自愿性、性别和年龄这些重要的调节影响可以作为UTAUT模型的整体特征。UTAUT模型能以超过70%的方差(调整系数R2)解释使用意愿,相较于八个原始模型及其拓展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巨大的进步。此外,UTAUT模型成功地从最初的32个主要影响因素和四个调节变量中整合出关键元素,将八个预选模型中的意愿行为决定因素简化为一个模型,只留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和四个变量。

因此,UTAUT可以说是一个最佳模型,它对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为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围绕着单个模型的解释力和关键调节影响,UTAUT模型在保留了质量低下模型的同时进行了理论积累。应该注意的是,绩效期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作为意愿决定因素:关系强弱随性别和年龄变化,即在男性和年轻工作群体中更显著。付出期望对意愿的影响也随性别和年龄变化,即在女性和年长工作群体中更显著,且随经验增长减弱。社会影响对于意愿的影响需要视情况而定,即当数据分析中不包含调节变量时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促成因素对于使用的影响只在调节影响包含了年龄和经验时表

全文共8297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692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