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3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金融自由化、危机与重组背景下东南亚银行绩效与银行治理的比较研究
乔纳威廉斯,阮义
《银行与金融》杂志29(2005)2119—2154
摘要
本文从1990年到2003年期间,考察了银行治理变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我们从银行所有权的角度来确定银行的治理,并将银行绩效作为排名的替代利润效率、技术变化和生产力。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放松金融管制、亚洲危机和银行重组计划。为了解决金融危机,亚洲当局实施了除其他外的银行私有化方案,并扩大了对外资所有权的准入。我们的结果倾向于支持银行私有化和废除国家所有制经济。我们认为,外国所有权的潜在好处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对于国内私有银行来说,挑战在于提高银行效率。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银行重组;利润效率;亚洲的银行;随机前沿分析;治理;所有权;生产力;技术变革;私有化;外资银行
1.介绍
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在1990年至2003年间,东南亚的银行治理(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绩效是用三个概念来衡量的;可替代的利润效率、技术变化和生产率,而银行治理则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本文给出的结果是最早的迹象,表明银行私有化、扩大对外国机构的准入、以及重组(整合)国家银行体系等政策对东南亚的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
对亚洲银行体系发展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整个区域都实施了金融自由化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打算提高国家银行业的竞争力。一个更加竞争的环境应该鼓励银行管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即提高效率,从而促进资源分配的改善。已建立的文献考虑了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和银行生产率的影响。然而,经验证据是混杂的。同样,来自亚洲的经验证据往往是混杂的,大多数研究都涵盖了1997年之前的金融危机时期。这项研究加强了文献,因为它涵盖了金融管制、金融危机和金融重组的时期。此外,还缺乏对新兴市场利润生产率动态的研究。
金融自由化帮助亚洲市场与全球市场一体化,这对国内银行及其系统构成了重大挑战。治理。银行治理的影响可以通过委托-代理框架考虑银行绩效。在1997年之前,亚洲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存在大型、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和家族企业。这些公司拥有金融子公司,在公司内部建立内部市场,并规避最明显的离岸融资限制。金融与所有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催生了相关贷款。因此,外部的金融市场往往起着次要的作用,因此不发达。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银行所有权方面,以及通过补贴银行作为贷款,是为了支持国家增长战略。外部融资的内部经济模式和欠发达,造成了治理问题对银行业绩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潜在的问题是由银行监管薄弱的不发达的体制环境所加剧的。而监管,反过来又帮助创建了不透明的银行系统。
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终止了银行重组的金融自由化。项目几乎是在1997年开始,直到21世纪初才结束。2000年,金融重组由国有和管理实体管理。这些方案包含了对财务困境的股票和流动解决方案的混合,流动解决方案旨在保护银行免受损失,同时股票解决方案旨在解决累积的损失。一般来说,政府通过国有化银行来应对财务困境;关闭不可行的银行;实施强制购买和假设,将资产转移到健康的银行;创造更大的核心银行;将不良资产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提供资本注入来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这些股票解决方案是在重组后完成的,国有化的银行通过银行私有化进程重新获得私人所有权。实施了各种流动解决方案,包括扩大外资银行的准入,允许外资持有多数股权;取代表现不佳的银行管理;修改管理激励;和重组业务。在银行监管和监管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改善制度环境。
这篇论文有助于建立已有的银行私有化、外资银行和金融重组的相关文献。因为在东南亚的金融重组中,最重要的三个政策是银行私有化,促进更广泛的外资所有权,以及银行业的整合(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支持政策选择的经济论据是,市场在改善银行业绩方面的作用是通过消除与前治理体系有关的代理问题,并期望外国所有权能够进口国际最佳实践和技术利益。
具体来说,我们的目标是量化变化是否银行治理促进了银行业绩的改善。我们将治理变化与随后的性能进行比较,然后将其量化为短期和长期的组件。在本研究中,有四种类型的治理指标:因银行私有化而发生的治理变化;收购外资银行;国内并购;和银行重组。这个结果阐明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例如,银行私有化能创造更好的银行业绩吗?外国银行的目标是收购还是选择收购?外国银行比国内银行更高效、更有生产力吗?银行的样本包括那些没有经历随时间变化的机构。因此,我们可以为围绕国家和私人银行所有权的争论做出贡献。我们通过考虑替代性的私有治理体系的相对表现,即家族所有权、公司所有权、财务所有权和广泛持有的所有权,对现有的关于私有所有权的文献做出了贡献。我们讨论1997年的银行破产是否与特定的私人管理有关。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和问题,我们研究了银行绩效与银行治理之间的实证关系,并利用Berger等问题的方法。Berger等(这个问题)解释了银行治理变化对银行绩效的静态、选择和动态影响。虚拟变量用于限定治理指标:静态治理指标(状态、外来和私有制);选择治理指标(银行选择关闭、吸收(通过更健康的机构)、外国收购、银行私有化、国内并购和银行重组);以及短期和长期的动态选择指标(由外国人收购、私有化、国内并购和重组)。动态选择指标提供了有关银行重组和放松管制措施有效性的有用信息。
我们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的技术低效效应模型,
这是一种“一步”的随机前沿方法,以及傅立叶灵活的函数形式来估计另一种利润函数。然后,参数估计用于估计单个银行的技术变化和生产力。由于我们估计了一个不平衡的共同效率边界,所以我们提出了银行绩效的等级排序(以下是Berger等,2004)。我们的亚洲银行样本由231家商业银行组成,它们在1990年到2003年之间产生了2030个观察结果。
通过预览,我们的结果支持了东南亚银行的私有化政策。我们预计未来的私有化将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率和生产率。尽管在这些收益实现之前可能存在短暂的滞后。鼓励外资银行拥有银行资产也有望提高银行的效率,但外资所有权的效率好处与更长的滞后性有关。此外,在生产率提高之前,外国银行似乎需要完全融入该地区。对于国内私有银行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提高利润效率。
论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在第2节中,我们提出了我们的首选计量经济学框架。第3节讨论了我们的数据集。第4节是对亚洲银行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的简要回顾。在第5节中,我们将使用委托-代理框架来讨论银行绩效与银行治理之间的预期关系。第6节报告了rank订单银行绩效的经验估计。第7节总结
2.首选计量经济学框架
这一节介绍了我们评估银行绩效的首选方法。我们使用随机前沿和傅立叶灵活的函数式方法来估计银行的可选利润效率(第2.1节)。在模型中,银行效率低下被表示为一个治理指标向量的函数(第2.2节)。使用参数估计。来估计技术变化和银行。生产力(第2.3节)。由于我们估计了一个共同的边界,这三种银行的业绩指标按排名顺序报告(第2.4节)。
2.1 随机前沿和函数式方法
利用随机前沿和傅立叶灵活的形式方法估计了可选利润的低效率。随机前沿分析由Aigner等人(1977)、Meeusen和van den Broeck(1977)、Battese和Corra(1977)提出。这些模型包含两个组件错误术语。第一个错误组件是对称的,它捕获了公司内部边界的随机变化、统计噪声、测量误差和外部对公司控制的随机冲击。第二个错误组件是一个单边变量,它捕获与边界相关的低效率。Jondrow等人(1982)通过开发一种评估公司级别低效率的方法来改进方法。另一种利润函数是使用傅立叶弹性函数形式来指定的,它是一种半非参数的方法,用于处理当关系的真正函数形式未知时出现的问题。Gallant (1981,1982), Mitchell and Onvural (1996), Ivaldi et al. (1996), Berger等(1997)注意到傅里叶是一种全局近似,它可以代表比其他函数形式更广泛的成本和利润结构。在Berger和Mester(1997)之后,我们只对输出应用三角函数的傅立叶术语,使得输入价格效应完全由translog项定义。银行的生产过程是用中介方法来模拟的,这种方法认为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购买输入来产生收益资产。(Sealey and Lindley, 1977).
我们的利润函数模型估计了跨境最佳实践效率边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选择,因为它假定基本的跨国差异可以被控制。然而,鉴于每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除外)的商业银行数量不多,我们的选择是有限的。我们控制不同类型银行风险的差异,包括信用风险(资产质量)和资本化。此外,我们还指定了五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已被应用于其他地方以控制跨境差异。
另一种利润效率模型有三个输出,两个变量输入和。两个固定netputs。输入价格中线性同质性的标准限制。给出了二阶参数的对称性。模型规范对于可选利润函数,用Eq(1)表示。
2.2 技术无效率的影响模型
我们的首选方法是技术低效率效应模型的Battese和Coelli(1995)。这是一种“一步”的程序,它从功能形式中提取效率,并对一个预测变量的向量进行回归,在我们的例子中是银行治理的指标。利用技术低效效应模型,我们可以确定银行治理的效果,并在重组方案对银行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在Berger等(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选择一个治理指标向量作为银行ineffi- ciency的预测因子;另外,在Nakane和Weintraub(这个问题)之后,银行重组后的面板数据集。Berger等(这个问题)方法捕捉了银行治理对银行绩效的静态、选择和动态影响。
治理指示器由虚拟变量指定。静态虚拟模型适用于其所有权或治理结构在1990年和2003年之间没有变化的银行。静态治理指标显示国内私人银行、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选择假人的对象是被选为外国收购、国内并购、重组或私有化的银行。有两个动态变量可以让我们将治理变化的短期影响与长期效果分开。当治理发生变化,并在之后的每一年进行治理时,会给银行一个短期动态虚拟变量。长期虚拟变量在治理变化发生后的第二年被应用,在那一年它等于2,在第二年是3,以此类推。定义国内私有银行的静态哑变量被排除在模型之外,这使得系数可以被解释为对家庭私有的所有权。从理论上讲,国家所有权的废除预计将协调银行选择与国内私有银行进行私有化的行为:即通过利润最大化提高股东价值。在Eq.(2)中显示了技术无效效果模型。
2.3生产率分解
我们遵循标准的参数生产力分解和分解。生产力转变为技术变化和低效率的变化组件(参见Nishimizu和Page, 1982;Battese et al .,2000)。这种方法已在其他文献中得到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函数的变化,估计技术进步的速度。为此,线性时间趋势变量T作为无实体技术变化的代理。然而,时间趋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量,它将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如监管变化)的影响结合起来。
2.4 排名分析
为了规避一些与性能水平相关的异常。特别是当他们从一个共同的边界被拉出来的时候,我们遵循Berger和DeYoung(2002)和Berger等人(2004)的建议,并报告rank order bank的性能。Berger et al.(2004)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排名更具有可比性,因为其表现水平hellip;hellip;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取决于国家和时期的情况。因此,我们根据每个国家的银行治理结构来估计和报告平均排名表现。例如,我们将印尼银行的估计利润效率转化为一种等级秩序,并计算每种银行治理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使用公式(-1)/(- 1)进行等级转换,在第t期,按其效率级别,在第i银行的升序中是该位置的位置,而是该时期国家银行的数量。
表现最差的银行的排名为0 [(1-1)/(- 1)],而表现最好的银行的排名为1 [(- 1)/(- 1)]。对等级排序的解释如下。让我们假设一个国家的银行私有化所选银行的平均利润效率为0.80。这意味着,在此期间,被选中进行私有化的银行的效率高于80%的银行。
3.数据分类和分析
银行财务报表数据来源于银行和IBCA数据库,同时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和亚洲开发银行获得宏观经济数据。为了符合银行的所有权,我们依赖于上述数据库、银行网站和学术资料,这些资料对银行的所有权包括私有化进行了详细的修改。
我们的数据集涵盖了1990年至2003年间231家商业银行,提供了2030年的观察样本。数据集是一个不平衡的面板,需要进行一些讨论来解释样本中的变化。1996年至1998年期间,银行数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银行关闭和吸收(资产和负债转移到其他银行),主要应用于印度尼西亚,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韩国。在马来西亚,创建“锚银行”的政策主要是为了解释1999年之后银行数量的下降。我们有至少10年的数据,超过64%的样本,而90%的样本报告至少有5年。
静态治理指标确定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银行。在1990年到2003年之间的治理。在这些银行中,大约有20%的印尼和泰国银行是国内私人拥有的,而菲律宾银行占35%以上,韩国银行不到10%,而马来西亚则没有固定的国内私人银行。马来西亚的外资拥有率最高,为33.4%,其次是菲律宾(21.6%)、印尼(18.3%)、韩国和泰国(分别为3.2%和0%)。国家所有权仅限于泰国、韩国(分别为10.5%和9.8%)和印度尼西亚,尽管程度较轻(2.9%)。
银行重组过程导致整个亚洲的银行治理发生了重大变化。选择治理指标显示了四种类型的变更。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和菲律宾,选择外资银行的银行所占的比例是相似的(分别为6.7%、6.5%和5.4%),但泰国(10.5%)和马来西亚(2.6%)较低。选择私有化、国内并购和重组的银行比例要大得多。在韩国,25.8%的银行被选为私有化,而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分别为15.8%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6826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