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锂吸附超薄三碘化铬的半金属性和增强铁磁性
Yilv Guo, Shijun Yuan, Bing Wang, Li Shi and Jinlan Wang
具有强磁性的二维材料由于其在信息技术中的潜在应用,成为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最近,本征铁磁性三碘化铬(CrI3)在实验上被报道为单层(B.Huang,et al., Nature, 2017, 546, 270)。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发现CrI3单层可以通过锂原子的吸附从半导体转变为半金属。无论锂的浓度或CrI3的厚度如何,半金属性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持。此外,锂原子的吸附可以通过提高磁矩和居里温度进一步增强CrI3薄膜的铁磁性。稳定的半金属性和铁磁性的改善为CrI3基材料在自旋电子学中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
引言
具有独特且迷人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二维(2D)材料的巨大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其在电子,光电和催化领域的应用发展[1-3]。然而,二维磁性材料在自旋电子学中的进展相当缓慢。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几种二维铁磁(FM)材料[4-10],如单层三碘化铬(CrI3)[10-13]、石墨化的C4N3[5]、Fe2Si[6]、单层Ti2MnC2Tx(T=F、OH和O)[7]和Co/MoS2异质结构。最近,实验成功地探测到了FePS3单层[14]中的反铁磁(AFM)有序和少层Cr2Ge2Te6[15]中的FM有序。不久之后,CrI3单层被证实是居里温度(Tc)为45k的最薄的本征健壮FM材料[15]。这些发现为在2D材料中实现本征长程自旋有序开辟了可能性。
一种实用的磁性材料应具有较大的磁矩、相当大的自旋极化率和高的Tc[16]。半金属,在一个自旋通道为导体,同时在另一通道中为半导体,能提供100%的自旋极化载流子,对纯自旋的产生、注入和输运有很大的优势[17,18]。通过施加电场[19-21]、缺陷工程[22-24]、应变调谐[25-27]、取代掺杂[28-30]、表面吸附等方法,大量的工作致力于实现半金属性。锂(Li)作为一种典型的电子供体,已被广泛用于设计2D材料的电子特性[33-36]。例如,Li原子的掺杂可以使石墨烯纳米带变成半金属的[33]。不同含量的Li原子的插层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调节二硫化钼的电子性质。
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了Li原子的吸附不仅可以使半导体的CrI3转变为半金属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TC和磁矩。此外,半金属性和铁磁性的增强相当稳定的,与锂原子的吸附浓度和CrI3(单层、双层和三层)的层厚无关。计算机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制备CrI3-Li的可行性和热力学稳定性。
计算方法
所有计算均采用投影缀加平面波(PAW)方法[39,40]中的维也纳从头算模拟软件包(VASP)代码[37,38]进行,并采用了Perdew-Burke-Ernzerhof交换相关势[41]的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DFT)。为了处理离子核和价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设计了一台平面波截断能为550eV的投影仪。对于多层结构,用DFT-D2方法[42]考虑了范德华相互作用。沿平面外方向采用至少15 Aring;的真空层,来忽略两个周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胞采用Monkhorst-Pack[43]方案生成的13times;13times;1k点网格进行K点采样,2times;2times;1超胞采用7times;7times;1网格。保持晶格常数不变,原子坐标完全弛豫,直到总能量和力分别收敛到10-6eV和0.01eV Aring;-1。考虑Bader电荷分析来获得电荷转移。采用climbing-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CI-NEB)方法[44]确定最小能量路径。采用第一性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了CrI3-Li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AIMD模拟是在恒定温度和体积(NVT)下进行的,温度由Nose-Hoover方法[45]控制在300K,模拟持续10 ps,时间步长为1 fs。
结果与讨论
本征CrI3单层具有I-Cr-I夹层结构,内部空穴被六个I原子包围(图1a)。Cr3 离子以八面体配位形成蜂窝状网络,与六个I-离子共边,每个I原子与两个Cr离子结合。CrI3单层的弛豫晶格常数为7.00Aring;,这与先前的结果非常一致[10]。能带结构和部分态密度(PDOS)(图1b)表明CrI3单层是一种间接带隙为1.1eV的半导体,价带顶和导带底都是由Cr 3d和I 5p态原子杂化产生。有趣的是,导带中0.65eV的自旋翻转能隙∆2几乎是价带中自旋翻转能隙∆1的两倍。因此可以推测,当掺杂适当的电子时,费米能级会向上移动,从而获得稳定的半金属性。
图1(a)CrI3单层和(c)具有锂原子吸附的CrI3单层的晶体结构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白色、紫色和青色球分别代表Cr、I和Li原子。单胞用橙色虚线标记。(b)CrI3单层和(d)CrI3-Li单层的自旋极化能带结构(右)和部分态密度(左)。红色(蓝色)线分别代表自旋向上(自旋向下)带。
锂原子在表面的吸附并没有破坏CrI3单层的骨架。如图1c所示,CrI3-Li晶胞的完全弛豫晶格参数为7.08Aring;;Li原子位于六个I原子包围的空穴中间,最近的I-Li距离约为2.90Aring;。同时,每个Cr原子上的磁矩从3.00增加到3.39mu;B。最有趣的是,锂原子在单层CrI3中的吸附具有半金属性质(图1d),即自旋向上的能带结构变为金属性,而自旋向下的能带结构仍具有相当大的2.48 eV的带隙。如ESI图S1所示,CrI3和CrI3-Li单层的Cr 3d和I 5p轨道的部分态密度被描绘,价带顶(VBM)和导带底(CBM)主要分别由I原子的px,py轨道和Cr原子的dyz,dxz轨道形成。此外,Bader电荷分析表明,当一个Li原子吸附在CrI3的6-I空穴中时,每个Li原子向周围的6个I原子转移约0.83e(表S1,ESI)。这种Li-I电子转移间接地导致更多的价电子滞留在Cr原子上,从而产生比本征CrI3中每个Cr原子3 mu;B更大的磁矩。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即Li原子的吸附能使费米能级上升并穿过自旋极化导带。同时,考虑了CrI3和CrI3-Li单层的不同自旋顺序(图S3a,ESI)。如表S2(ESI)所示,CrI3-Li的单胞最稳定的AFM和FM态(EAFM-FM=EAFM-EFM)之间的能量差(31meV)比CrI3(21meV)大得多,这可能是由于Cr原子的局域自旋增加所致。这意味着锂原子的吸附将提高铁磁性的稳定性。
此外,还研究了锂离子浓度对其电学和磁学性能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考虑了2times;2times;1CrI3超胞中Li的浓度范围从0%(本征CrI3)到100%(每个空穴有一个Li原子)。CrI3-Li的总磁矩和EAFM-FM随Li含量的变化如图2a所示。很明显,铁磁态是不同Li浓度下的基态。CrI3-Li的总磁矩和EAFM-FM随Li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特别是对于100%锂的吸附,EAFM-FM可高达125meV,比未掺杂的CrI3单层高50%。这说明电荷掺杂能显著提高磁稳定性。Li吸附系统的能带结构和PDOS在图2b和图S2(ESI)中进一步绘制。很明显,自旋向上的带穿过费米能级,而自旋向下通道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明显的能隙,表明CrI3-Li层的半金属性质不受Li浓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Li原子的吸附浓度相当低,也会在本征CrI3中诱导一种新的半金属性,这对于二维磁性材料来说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图2(a)不同锂浓度的2times;2times;1CrI3超胞的AFM和FM态的总磁矩和能量差。(b) 1/4占据Li-CrI3的能带结构,插图显示了在[-0.02 eV,0.02 eV]能量范围内费米能级附近能带的放大。红色(蓝色)线分别表示自旋向上(自旋向下)方向。
我们还将研究扩展到多层CrI3,即双层和三层CrI3,考虑到在单层中的实验实现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由于同一层中的Cr原子更倾向于铁磁耦合,我们只考虑不同层之间所有可能的平行和反平行自旋序(见图S3b和S3c,ESI)。多层CrI3和CrI3-Li的能量差EAFM-FM如图3a所示。注意,本征CrI3双层中的EAFM-FM几乎消失(仅12 meV),这与实验上双层CrI3的磁信号消失一致[15]。随着厚度的增加,CrI3和CrI3-Li的EAFM-FM也增加了,源于磁耦合界面数量的增加。每个CrI3-Li界面的磁耦合能约为80meV/单胞。CrI3-Li三层的自旋极化能带结构和PDOS表明,费米能级附近的态主要来自Cr 3d轨道和I 5p轨道(见图3b和图S4, ESI),这与CrI3-Li单层的情况类似。如表S1(ESI)所示,每个I原子平均从Li原子获得约0.14个电子,相应地,铬原子的价态间接增加,从而增强了CrI3-Li的铁磁性。因此,多层CrI3-Li仍具有与单层CrI3-Li相似的半金属和铁磁性质以及较大的自旋翻转间隙。这表明,通过锂吸附实现的CrI3-Li的半金属性和铁磁性的改善对实验制备条件具有很高的耐受性,有利于CrI3的实际应用。
图3(a)CrI3和CrI3-Li层的AFM和FM态之间的能量差。(b)三层CrI3-Li的自旋极化能带结构和部分态密度,插图显示了三层CrI3-Li的FM自旋序的自旋电荷密度图,等值面为0.002eAring;-3。红(蓝)线分别代表自旋向上(自旋向下)带的能带结构。
除了有趣的半金属性和改进的磁性之外,实验人员是否有可能制造出CrI3-Li结构,并且它是否足够稳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以单层CrI3为例,研究了CrI3-Li结构的形成能、Li原子在CrI3表面的扩散势垒和热力学。如图4a所示,考虑了三种不同的配置,分别标记为模型I(两个锂原子位于两个孔中)、模型II(一个锂原子位于Cr原子上方,另一个锂原子位于由六个I原子包围的孔中)和模型III(一个锂-锂二聚体位于单层孔的顶部,并且垂直于CrI3单层)。Ⅰ型结构为基态,比Ⅱ型和Ⅲ型结构稳定,能量差分别为0.78和0.84eV。这表明多个锂原子在能量上倾向于分散在不同的CrI3孔中,而不是聚集在一起。因此,最稳定的I型CrI3-Li单分子层的形成能Eform由以下方程式计算:
式中,E(CrI3-Li)和E(CrI3)分别是锂吸附和本征CrI3单胞的总能量,E(Li)是锂原子的化学势。计算出CrI3-Li的形成能为-1.601eV/单胞,表明Li原子倾向于自发地吸附在CrI3层。
图4(a)两个锂原子吸附在2times;2times;1 CrI3单层上的CrI3-Li复合材料的三种优化结构(模型I、II、III)和相对能量;(b)Li原子在CrI3单层上扩散的初始态(IS)、过渡态(TS)和最终态(FS)的原子结构;(c)CrI3-Li单层总能量和温度的AIMD演化,插入的结构快照是在300k下10ps后的全覆盖CrI3-Li结构。
通过模拟Li原子在CrI3单层表面的扩散过程,进一步验证了Li吸附CrI3体系的稳定性。如图4b所示,顶位Li原子可以穿过Cr-I键并通过克服0.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849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复杂热电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以自蔓延高温烧结方法制备热电化合物以及燃烧合成的新标准外文翻译资料
- 氮掺杂分级多孔碳作为氧还原反应的高效电化学催化剂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孪晶诱导塑性高嫡合金的设计外文翻译资料
- 含铌先进Fe-Cr-Ni型奥氏体耐热钢富铜相的析出强化在超临界电厂的应用外文翻译资料
- 不同温度下直接能量沉积层状工具钢的弯曲强度外文翻译资料
- BiFeO3的光伏效应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氢稳定的MgaPt研究核壳纳米结构Mg@Pt中快速“氢泵”的可视化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铱核心环金属有机配体显著地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 的光伏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钠离子电池的高性能阳极材料:三组分共组装法制备层次多孔碳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