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17 页
低功耗开关的相变材料碳纳米管电极
相变材料(PCMs)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非易失性数据存储和可重构电子器件,但高编程电流对实现低功耗运行提出了挑战。我们用单壁和小直径多壁碳纳米管控制PCM位。这种配置实现了0.5微安(set)和5微安(reset)的编程电流,比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低两个数量级。脉冲测量使内存切换具有非常低的能源消耗。
对100多台设备的分析发现,编程电压和能量是高度可伸缩的,可能分别低于1伏和1飞焦耳每比特。
相变材料(PCMs),如Ge2Sb2Te5 (GST)等硫系化合物,具有非晶态(a)和晶态(c)相,具有不同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吸附的活性物质可重写的数字视频光盘(DVD),在阶段转换是由脉冲激光诱导和阅读(1、2)。电可编程的数据元PCM都被存储为钻头电阻率(3 - 6)的变化,可以可逆地切换电压脉冲和较短的局部焦耳加热。从这个意义上说,PCM比其他半导体存储器更有吸引力。在其他半导体存储器中,数据以电荷的形式存储,容易发生泄漏和挥发性行为。电可编程PCM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7,8)和可重编程电路(5,6)具有低电压操作、快速访问时间和高耐久性(3,4)。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通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竞争者,这种存储器可以取代从随机存取存储器到硬盘的所有数据存储。然而,PCMs的一个缺点是其高编程电流(gt;0.1 mA),因为焦耳热必须耦合到一个有限的位体积,以前是通过30- 100纳米线(9-11)或金属互连线(12-14)实现的。
我们使用直径在1 ~ 6纳米的碳纳米管(CNTs)作为电极(15,16),可逆地诱导纳米级GST位的相变。我们的发现解决了PCM可编程位的潜在尺寸和功耗降低问题。我们演示了编程电流从0.5 mA到8 mA的可逆切换,比最先进的PCM设备低两个数量级。我们还提出了一项设备升级研究,该研究表明,在电压低于1伏、能量低于飞焦耳每比特的情况下,内存切换是可能的。
本工作中使用的CNTs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和Fe催化剂颗粒在SiO2/Si衬底上生长的(17,18)[另见(19)]。我们得到了单壁和小直径多壁碳纳米管,发现它们都可以用来开关GST比特。生长的CNTs与Ti/Pd (0.5/ 40nm)金属接触分离1至5毫米(图S1)。然后,我们通过空气中或Ar流下的电击穿(20)在CNTs中创建纳米级间隙,如图1和图2A(左插图)所示。这种简单的方法在100多个器件中产生了广泛的纳米间隙(从20到300纳米),这对我们后续的定标研究至关重要。纳米间隙通常位于CNT的中心附近,与电击穿位置一致,且Pd接触电阻可以忽略不计(20,21)。然后,在器件表面溅射一层~ 10nm的GST薄膜(图S2),之前的设置可以保持CNTs(18,19)良好的电特性。这种沉积填充了碳纳米管的纳米间隙,形成了自组装的横向PCM位(图1)。这种器件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检测(图2);然而,在GST之后沉积的~5纳米SiO2封盖层(12)用于延长开关寿命。器件最初处于关闭状态(图1C),因为沉积的GST薄膜是非晶态的(a-GST),具有高电阻性,具有电阻ROFF ~ 50莫姆(22)。在CNTcontacts上应用Avoltage可以在纳米间隙中产生一个相当大的电场(E-field),并将GST位转换为晶体相(c-GST),从而将器件电阻降低约两个数量级,降至RON ~ 0.5 Mohm。虽然a-GST覆盖了整个器件,但开关只发生在奈米隙中,奈米隙是电子场和焦耳加热的最高位置。
为了测试初始记忆开关,我们测量了不同器件之间的电流和测量电压(图2)。非晶位显示了阈值电压VT下的开关,这是典型的GST(7,8),并在高电场下急剧转变为导电相。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CNT电极上的电压下降很少,这一点通过有限元(FE)模拟得到了证实(19),CNT电极的导电性总是比GST比特高。即使在~10-nm薄膜中,a-GST材料的输运也是温度活化的(23),如图2A(右插图)所示,并在(19)中进行了讨论。一旦阈值开关发生,位元就会因焦耳加热而结晶,这标志着集的转变。在100多个被测器件中,设置电流为~1 mA(19),比传统PCM器件设置电流低两个数量级。然而,VT随纳米间隙大小线性缩放(见下文)。这种线性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a-GST中的阈值开关是由e场(24,25)驱动的,即使在这里讨论的最小位大小也是如此。
图1
图1所示。CNT-PCM器件原理图。(A) CNT在电应力作用下击穿后形成纳米间隙的AFM成像(20)。(B)预制装置的AFM图像。(C和D)沉积GST薄膜后得到的器件原理图。该器件在制备后立即处于关闭状态,纳米隙中具有高阻的a-GST。(D)当纳米隙中的电场将位元转换为导电的c-GST相后,器件被切换到打开状态。
我们通过脉冲测量研究了设备的可逆开关。在图3A中,我们从电阻关断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持续时间相同(150ns)且振幅不断增大的脉冲,绘制出电阻。当电流超过~1毫安时,电阻突然减小,标志着集的跃迁。如图2所示,这标志着纳米隙中的GST转变为c相,从而“重新连接”了两个CNT电极。当电流超过~5 mA时,电阻再次增大,这是复位过渡。这种行为与钻头(7)的快速熔化和淬火相一致,使材料返回到a-GST相。如图3B所示,在SiO2包覆的器件中,重复的细胞切换(图3B)经过几百次循环后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这里检测的钻头尺寸一般由小的纳米间隙(可达~ 20nm)、薄的GST薄膜(可达~ 10nm)和CNT电极直径(可达~1 ~ 6nm)决定。GST(19)的低导热性似乎在将钻头侧向约束在不大于CNT直径的范围内发挥了作用。如图2C和图S6所示,位元横向范围较小,仿真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19,26)。我们估计这里处理的有效位体积只有几百立方纳米。
我们在图4中对100多个设备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我们将RON和ROFF与各自的阈值电压VT绘制在图4A中,显示了每个研究设备的两种不同的内存状态。在制备过程中,61个碳纳米管纳米间隙在空气中形成,44个碳纳米管纳米间隙在Ar流下形成,Ar流由于氧的减少而产生更小的间隙(15,19)。我们注意到ROFF值相当稳定(22)。然而,RON与VT成比例缩放,如图4A所示,因为RON和VT都与纳米间隙大小有关。RON受c-GST的电阻控制,并且与纳米间隙大小成正比,因为CNT电极的导电性更强。纳米间隙的大小也决定了VT,因为在a-GSTis中阈值开关是由纳米间隙中的电场驱动的。图4B中VT与纳米间隙大小之间的线性缩放趋势支持了这一观察,平均阈值场为~100 V/mm。该值与30 nm GST薄膜中测量到的56-V/mm阈值场(27)相当,比SiO2击穿场(28)低一个数量级,说明开关确实发生在GST位上。在空气和Ar中制造的所有纳米间隙中,均存在相同的电流,范围在0.5到4ma之间(图S7C)。复位电流通常要高4倍,从5到8.5 mA不等,如图3和图S7D所示。
我们评论了这种材料和技术的最终尺度限制。对于我们的“最佳”结果,开关发生在lt;1毫安(集),~5毫安(重置),和~3伏跨越20至30纳米纳米差距,只有几微瓦的编程能力。编程电流和功率比目前的技术水平(12-14)低两个数量级,这是由于单个CNT处理的PCM的体积非常小。用我们最锐的脉冲(~ 20ns)所获得的每比特的最小能量为~ 100fj。然而,VT nanogap大小的线性趋势(图4 b)显示,这类设备是高度可伸缩的,表明~ 5-nm销售税比特问电极可以在V ~ 0.5和lt; 1马,这样纳秒切换*(29、30)将导致sub-femtojoule每一点能源消耗额外的(估计看到第六节(19)]。低压操作也可以通过使用阈值较低的材料来实现,如GeSb(27)。这些结果对于基于可编程PCM的纳米碳互连的超低功耗电子器件和存储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所示。初始antifuse-like切换。(A) CNT直径~ 3nm、纳米间隙~ 35nm、GST膜厚~ 10nm器件的电流电压。第一次扫描(no。1)在~1 mA, VT = 3.5 V时,开启(a→c)位。随后保留c-GST位相(no。2).左侧插图显示了用于在GST沉积前形成纳米间隙的CNT的电流电压(20)。右图插图为a-GST沉积后亚阈值区温度活化转运[图9(19)]。活化能~0.38 eV随电压(19)略有降低,与失序a-GST中trap辅助输运的结果一致(23)。(B和C)切换前后同一设备的AFM图像。在没有盖层(18)的情况下,在这里切换后可以看到间隙中GST体积的微小变化。参见(19)中的图S6。
图3所示。使用脉冲测量的可逆内存操作。(A)器件电阻与电流脉冲大小的关系。根据我们的实验设置,set和reset脉冲的宽度分别为150ns (20 ns跌落边缘)和50ns (8 ns跌落边缘)。在1毫安(set)和5毫安(reset)电流下可以看到明显的跃迁,比目前的技术水平(9-14)低两个数量级。(B)记忆耐力测试显示开、关状态分离良好,数百次循环后无退化(set pulse, 1.5 mA, 150 ns;复位脉冲,6.0 mA, 50ns)。这里所示的器件被~5纳米二氧化硅盖层覆盖。
图4所示。内存设备的缩放趋势。(A) 105个器件的通态和关态电阻随VT变化。其他44个器件是在Ar流(实体符号)下形成的。ar形成的纳米间隙始终更小(lt;100 nm),产生的功率更低。虚线是引导眼睛的趋势。(B)阈值电压比例尺与纳米间隙大小成比例,平均场为~100 V/mm。虚线是线性拟合,表示设备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横向误差条是AFM下纳米间隙测量的不确定度估计。
引用和笔记
[1]. M. Wuttig, N. Yamada, Nat. Mater. 6, 824 (2007).
[2]. A. V. Kolobov et al., Nat. Mater. 3, 703 (2004).
[3]. H.-S. P. Wong et al., Proc. IEEE 98, 2201 (2010).
[4]. M. H. Lankhorst, B. W. Ketelaars, R. A. Wolters, Nat. Mater. 4, 347 (2005).
[5]. K. N. Chen et al.,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29, 131 (2008).
[6]. S.-M. Yoon, S.-W. Jung, S.-Y. Lee, Y.-S. Park, B.-G. Yu,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30, 371 (2009).
[7]. G. W. Burr et al., J. Vac. Sci. Technol. B 28, 223 (2010).
[8]. S. Raoux, W. Wełnic, D. Ielmini, Chem. Rev. 110, 240 (2010).
[9]. S.-H. Lee, Y. Jung, R. Agarwal, Nat. Nanotechnol. 2, 626 (2007).
[10]. D. Yu, S. Brittman, J. S. Lee, A. L. Falk, H. Park, Nano Lett. 8, 3429 (2008).
[11]. S. Meister, D. T. Schoen, M. A. Topinka, A. M. Minor, Y. Cui, Nano Lett. 8, 4562 (2008).
[12]. Y. C. Chen et al., in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2006 (IEDM) (IEEE, Piscataway, NJ, 2006); 10.1109/IEDM.2006.346910.
[13]. J. I. Lee et al., in 2007 IEEE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IEEE, Piscataway, NJ, 2007), pp. 102–103, 10.1109/VLSIT.2007.4339744.
[14]. D. H. Im et al., in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2008 (IEDM) (IEEE, Piscataway, NJ, 2008); 10.1109/IEDM.2008.4796654.
[15]. P. Qi et al., J. Am. Chem. Soc. 126, 11774 (2004).
[16]. C. M. Aguirre, C. Ternon, M. Paillet, P. Desjardins, R. Martel, Nano Lett. 9, 1457 (2009).
[17]. A. Liao, Y. Zhao, E. Pop, Phys. Rev. Lett. 101, 256804 (2008).
[18]. F. Xiong, A. Liao, E. Pop, Appl. Phys. Lett. 95, 243103 (2009).
[19]. Additional experimental data and simulations are available as supporting materials on Science Online.
[20]. A. Liao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复杂热电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以自蔓延高温烧结方法制备热电化合物以及燃烧合成的新标准外文翻译资料
- 氮掺杂分级多孔碳作为氧还原反应的高效电化学催化剂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孪晶诱导塑性高嫡合金的设计外文翻译资料
- 含铌先进Fe-Cr-Ni型奥氏体耐热钢富铜相的析出强化在超临界电厂的应用外文翻译资料
- 不同温度下直接能量沉积层状工具钢的弯曲强度外文翻译资料
- BiFeO3的光伏效应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氢稳定的MgaPt研究核壳纳米结构Mg@Pt中快速“氢泵”的可视化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铱核心环金属有机配体显著地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 的光伏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钠离子电池的高性能阳极材料:三组分共组装法制备层次多孔碳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