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1]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0 21:12:14

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亚洲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1]

Guanghu Wan and Chen Wang*

摘要 亚洲约占了全球城市人口的一半,城市化的速度相比其他地区更快,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挑战。基于亚洲人视角,本文对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均衡的评估。结论是,城市化是环境退化问题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解决环境退化问题。政策制定者应采取乐观积极主动而非保守主义的方式来应对亚洲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1引言

许多国家的政府试图遏制城市化的发展,但经过充分研究发现,城市生产率仍较高 (Quigley 2008; Glaeser 2011)。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恶化有关。但是,城市化放缓意味着效率和增长潜力的丧失,如果不能真正改善环境,这将导致不利结果。同时,尽管规范的讨论和猜测比比皆是,却很少有分析工作来探索城市化与环境的关系

这篇文章从亚洲的角度对城市化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评估。第2节概述了亚洲城市化的独特特征。亚洲已经面临环境挑战。在第3节中,讨论了城市化对环境的有益影响,并提供了城市化——环境关系的建模结果。

2亚洲的城市化:独特的特征和环境挑战

2.1独特的特征

在几个关键方面亚洲的城市化是独一无二的。首先,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已经迅速发展并将继续发展。据亚洲开发银行称,亚洲的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比例)从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非洲是同期内第二快 ,仅增长了3.6个百分点。 同样,从2010年到2050年,亚洲预计城市化率将提高20.4个百分点,比非洲高出近25个百分点(ADB 2012b)。

揭示更多的是比较一个地区其城市化率从大约10%提高到50%的年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210年(从1750年的10%增加到1960年为49.3%),欧洲为150年(从1800年的12%增加到1950年的51.3%),在北美洲为105年(从1825年的9%增加到1930年的51%),仅为95年或更短是亚洲(从1930年的11%到2025年的51%)(ADB 2012b)。

其次,亚洲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从1950年到1985年,亚洲城市人口增加了537百万人。但是在接下来的15年中,1985年增加了4.65亿。更引人注目的是2000-2020年将增加8.22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亚洲城市人口增加的人数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亚洲现在是全球约一半城市居民的家园,亚洲城市人口是欧洲的三倍多,欧洲是城市人口第二大的地区(United Nations 2012)。

  1. 亚洲的城市化率仍然很低。从1970年到2000年,亚洲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地区。至少自195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一直低于世界。联合国( 2012年)预测,到2050年,62.9 %的亚洲人将生活在城市,而全世界比例将达到67.2 %。
  2. 亚洲拥有世界上大多数大城市,其份额一直在增加。1950年,纽约和东京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特大城市。到1980年,又出现了两个大城市:圣保罗和墨西哥城。然而到2010年,世界上23个特大城市中亚洲有12个,到2025年,这些数字将分别增加到21和37(UN 2012)。此外,与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每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2009年,大约12 %的亚洲城市人口居住在本国最大的城市,其他地区这一比例为21 %。这表明亚洲特大城市的规模可能会增加。
  3. 亚洲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城市,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三大城市在南亚,前十名中有八名在亚洲。亚洲5 000人或以上住区的平均城市人口密度为720人/平方公里,而城市密度第二高的非洲为500 人/平方公里。

亚洲史无前例的城市化给2010年的决策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犯罪率、收入分配恶化(ADB 2012a) 以及我们所知的环境挑战。

2.2环境挑战

2.2.1 城市空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汽车和工业生产的增加以及对燃煤电厂的依赖,城市扩张是空气污染主要原因,特别是在颗粒物(PM)和一氧化碳方面 (ESCAP, ADB and UNDP 2012)。全球57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平均PM10水平为100mg/m3或更高,其中有34座在亚洲(近60%)。事实上,如果以欧盟40mg/m3的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基准,约11%的非亚洲城市不符合标准,但令人震惊是67%的亚洲城市未达标。

2.2.2获得清洁水和卫生设施

据最新估计,约19亿亚洲人未享有基本公共设施,超出了全球的70%。同时约有4亿亚洲人被剥夺了安全饮用水。贫民窟居民的情况更糟,即使他们愿意付钱,他们也无法获得自来水(Wan and Francisco 2009)。此外,亚洲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这使得淡水资源日益稀缺。垃圾回收是亚洲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富有的城市可能会投资固体物处理,但是贫乏的城市往往缺乏这样的资源。例如在印度的某些城市估计有30%-35%的废弃物未被收回利用(Sridhar and Mathur 2009)。

2.2.3气候变化

城市化脆弱性增加了,当灾难发生时,城市的生命和资产损失比农村大得多。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是洪水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以下的贫困城市最容易受到影响。这些城市建在主要河流的三角洲,港口可以将这些城市与全球经济联系起来,这对于亚洲的许多大城市尤为重要。

亚洲受到洪水影响的人口数巨大。根据Balk、Montgomery和Liu 的研究,2010年有超过3.03亿亚洲城市居民面临沿海洪灾的风险,预计在2025年将增至4.1亿。就内陆洪水而言,2010年发现大约有2.45亿亚洲城市居民面临风险,到2025年将达到3.41亿。

2.2.4城市贫民窟和城市贫困

2010年,亚洲有5.06亿贫民窟居民,占世界总数的61 %以上。此外,在许多中低收入国家,与农村贫困相比,城市贫困正在加剧。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依赖现金收入来满足其基本需求,收入贫困原因为住房不足和昂贵、获得基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机会有限、暴露于环境危害以及犯罪率和暴力率高。

亚洲城市化的大多数特点加剧了环境挑战。首先,低城市化率意味着亚洲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仍有一些路要走。忽视或推迟对环境退化等问题的行动是不可行的,这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后果,并在中长期内造成更大的开支。第二,城市化的快速步伐意味着调整或学习的时间很少。第三,更大的城市当然更难管理,随着亚洲特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数量的增长,更多的城市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最后,高密度使得城市更容易受到灾难性事件和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在贫困城市,如德里、达卡、武汉和太平洋岛国,这类事件可能意味着严重的生命和资产损失。

为了衡量亚洲持续增长的环境前景,亚洲开发银行( 2012.12)估计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Grossman and Krueger 1995, 如图1)。发现倒U型EKC的峰值相当于40971美元的GDP (以2005年价格水平计算)。因此,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达到“转折点”。亚行( 2012.12)进行的模拟显示,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人均二氧化碳将从2008年的3.4吨上升到2030年的7.6吨,并在2050年进一步上升到10.2吨。这意味着亚洲和全球将迎来灾难性未来。

3 环境——亚洲的城市化关系

EKC暗示的暗淡前景可能会产生误差,因为城市化会产生有益的环境结果,如下所述。

3.1城市群有助于改善环境

城市群本身对环境是良性的。首先,由于正外部性和经济规模,它带来了更高的生产率。就整个亚洲而言,城市生产力是农村地区的5.5倍以(UN-HABITAT 2010)。因此,与没有城市群的情况相比,有城市群的情况可以使用更少的资源生产相同水平的产出。

第二,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群密切相关。没有城市化,第三产业就不可能繁荣,大多数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程度集中的客户。由于服务生产通常污染和排放少于制造活动,城市化增强了有益的环境影响。

第三,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如自来水、基本卫生和固体废物处理,在城市环境中比在农村环境中更加容易、更经济地建造、维护和运营。另一方面。城市化促进增长,有助于提高环境服务和低碳产品的可负担性和需求。因此,与农村相比,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就不足为奇了(Wan and Zhang 2011;ESCAP, ADB and UNDP 2012)。

图1环境-亚洲城市化关系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

注:mg/m3表示每立方米微克,CO3表示二氧化碳,PM 10表示直径为10mm或以下的微粒,t表示吨。

第四,城市化促进创新,这也适用于绿色技术。从长远来看,环保设备、机器车辆和公用事业决定了绿色经济的未来,亚洲城市可能在生产和出口低成本、高质量的可再生发电设备和电动汽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亚洲自身市场的巨大规模将有助于亚洲城市化的绿色创新,因为市场规模是开发新产品的决定因素。事实上,许多亚洲经济体已经出口绿色技术。这些创新也可以改善亚洲的环境 (Sawnhey and Kahn 2012)。例如,中国广州的公共汽车快速运输使得公共汽车速度提高了30%,乘客每年节省了3000万个小时。此外,该系统实现了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第五,对于任何特定的人口来说,与城市群相关的高密度人口能造福于环境。Glaeser和Kahn表明(2004),紧凑性是能源使用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高密度可以为公共交通创造更大的生存能力,并缩短出行时间,还方便了步行和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Newman and Kenworthy 1999)。

最后,城市化带来的更大的经济自由使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包括改善食物、住房和保健。城市化有益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的健康和面对疾病的稳健性,创造收入资助基础设施项目,减少拥堵,改善公共健康。

3.2制造业重新安置与中产阶级和业主的崛起

城市化有助于缓解环境问题,主要通过促使传统制造业从主要城市中心转移出去,这部分原因是城市中心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重工业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且改善空气和水质,这产生了巨大的公共卫生效益(Kahn 1999)。此外,随着一家旧工厂在原地关闭,一家技术更好的新工厂在新目的地建造,单位产量的排放量也可能下降。

城市化也有助于培养中产阶级,提高城市私有财产的水平。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将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业主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在制定政策遏制环境退化方面有着利害关系。

3.3生育率下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

城市化也有利于环境,因为它与生育率下降相关密切。在越南等国家,生育率已经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5.4降至2010年的1.8(World Bank 2012)。在中国的富裕城市,如上海,出生率已经下降到低于人口更替率。在世界各地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

人口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Becker 1991)。生活在城市的妇女比农村妇女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劳动机会。因此,城市妇女工作更多,结婚晚,孩子少。净效应是缓解人口增长,这意味着与其他情况相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更小。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12b),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100名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就会减少5个百分点,这导致净人口增长率下降0.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0-2050年间,如果没有城市化,人口增长将减少1.6928亿。在照常经营的情况下,2050年CO2排放量为17.27亿吨,比2009年印度和越南的总排放量多65亿吨(Howes and Wyrwoll 2012)。

此外,城市也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反过来,教育程度的提高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环境。首先,与城市化类似,教育有助于降低生育率。其次,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通过投票支持环境管理来选择更好的生活环境(Kahn 2002)。从长远来看,他们更愿意牺牲今天的消费来换取良好的环境 (Becker and Mulligan 1997; Moretti 2004)。此外,政治家们可能会对居民所希望的政策做出回应。

3.4量化环境——城市化关系

正如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化影响环境的渠道和机制意味着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同于传统的EKC。为了估计关系,采用以下模型规范:

LnCO2 or LnPM10 = alpha;0 alpha;1LnGDP alpha;2(LnGDP)2 beta;1Urb beta;2Urb2 beta;3(LnGDP) times; Urb u

式中Ln为自然对数,CO2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955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