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39;S NEW ANTI-MONOPOLY LAW: A PERSPECTIV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owell, Thomas R; Wolff, Alan Wm; Howe, Rachel; Oh, Diane. Pacific Rim Law amp; Policy Journal; Seattleensp;Vol.ensp;18,ensp;Iss.ensp;1,ensp; (Jan 2009): 53-95.
Headnote
Abstract: In August 2007, China enacted an Anti-Monopoly Law, becoming one of roughly ninety nation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regime governing competition. Since the advent of China#39;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beginning three decades ago, China has been moving to integrate its economy with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a#39;s Anti-Monopoly Law ('AML') emphasizing key areas of significant apparent divergence from U.S. antitrust policy. The article addresses the evolution of anti-monopoly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bserving that, where differences exist, China#39;s AML frequently reflects principles similar to those once embedded in U.S. antitrust policy, but which have been abandoned or modified by U.S. policymakers and courts in a sustained process of policy making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The article also examines specific areas of divergence between the AML and U.S. antitrust policy, describing how past U.S. policies, which find parallels in the AML, were modified or abandoned over time. Finall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in enacting the AML, Chinese policymakers aim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innovation. It also expresses the hope that the U.S. experience, which wa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ncrease its own economic dynamism, may serve as an abiding point of reference to China#39;s policymakers.
I. INTRODUCTION
In August 2007, China enacted an Anti-Monopoly Law, becoming one of roughly ninety nations (including the U.S., the European Union, Canada and Japan)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regime governing competition.1 Since the advent of China#39;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beginning three decades ago, China has been moving to integrate its economy with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In contrast to China#39;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accession, no established global framework of rules exists with respect to competition policy, reflecting a lack of global consensus on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competition policy enforcement.2 National competition regimes and policies differ substantially. Accordingly, in enacting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China could not?even if it had so chosen?conform its competition policy regime to a single unitary system of multilateral norms. For China, divergence from at least some national competition regimes has been inescapabl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a#39;s Anti-Monopoly Law ('AML') with emphasis on key areas of significant apparent divergence from U.S. antitrust policy. Part II of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evolution of anti-monopoly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bserving that where differences exist, China#39;s AML frequently reflects principles similar to those once embedded in U.S. antitrust policy, which have been abandoned or modified by U.S. policymakers and courts in a sustained process of policy making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In general, U.S. antitrust policy has evolved from a system of regulation based on political, soci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to one premised on modern economic principles. Part III examines specific areas of divergence between the AML and U.S. antitrust policy, describing how past U.S. policies, which find parallels in the AML, were modified or abandoned over time. Particular emphasis is given to U.S. antitrust policies which came to be seen as impediments to economic growth, such as the antitrust treatment of agreements constituting so-called 'per se' violations (II.A), dominant market position (II.B),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I.C),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as a result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I.D, E and F). Part IV concludes that in enacting the AML, Chinese policymakers aim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innovation. It also expresses the hope that the U.S. experience, which wa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ncrease its own economic dynamism, may serve as an abiding point of reference to China#39;s policymakers.
II. EVOLUTION OF ANTI-MONOPOLY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nactment of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uncertainty and lack of consensus. It has taken nearly a century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arrive at a workable solution. While China will undoubtedly find its own path, as the U.S. academic Hans B. Thorelli observed in the Preface to his magisterial history of the early evolution of U.S. antitrust doctrine, 'other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bodies considering measures to repress of control monopoly should stand to gain'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U.S. antitrust policy.3
A. Background of China#39;s Anti-Monopoly Law
In 1978, China#39;s leaders launched the country on a program of long run economic reform, emphasi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based principles, enterprise autonomy, private owne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ism.4 P
全文共124426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美国视角下的中国新反垄断法
Howell, Thomas R; Wolff, Alan Wm; Howe, Rachel; Oh, Diane. Pacific Rim Law amp; Policy Journal; Seattleensp;Vol.ensp;18,ensp;Iss.ensp;1,ensp; (Jan 2009): 53-95.
摘要:2007年8月,中国颁布了“反垄断法”,成为大约90个建立全面竞争管理制度的国家之一。自从三十年前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采取措施,将其经济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本文概述了中国的反垄断法,强调了在关键领域与美国反垄断政策存在的明显差异。本文论述了中美两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本文论述了中美两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注意到在存在差异的地方,中国的反垄断政策经常反映出类似于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原则,但在经过反复试验的持续政策制定过程中,美国决策者和法院已经放弃或修改了这些政策。这篇文章还分析了反垄断政策与美国反垄断政策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领域,描述美国过去在反垄断中发现相似之处的政策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修改或放弃的。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在制定反垄断法时,中国政策制定者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也希望通过美国的经验,这也是基于增加自身的经济活力需要,可以作为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永久参照点。
- 导言
2007年8月,中国颁布了“反垄断法,成为大约90个建立全面竞争管理制度的国家(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之一。自从30年前中国经济改革开始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将其经济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同,在竞争政策方面没有既定的全球规则框架,反映出对竞争政策执行的目标和方法缺乏全球共识。国家竞争制度和政策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反垄断法时,使其竞争政策制度符合单一的多边规范统一制度。对中国来说,至少与一些国家竞争机制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概述了中国的反垄断法,重点介绍了与美国反垄断政策存在明显差异的关键领域。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中国和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观察到在存在分歧的地方,中国的反垄断政策经常反映出类似于美国反垄断警察组织的原则 它已经被美国决策者和法院抛弃或修改,在一个持续的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尝试和错误。总的来说,美国的反垄断政策是从一种制度演变而来的 ,是基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以现代经济原则为前提。第三部分分析了反垄断法与美国反垄断法之间存在分歧的具体领域。 描述美国过去在反垄断法中发现类似政策的政策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修改或放弃的。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的反垄断政策,这些政策被认为是IMP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反托拉斯对待构成所谓“本身”侵权行为的协定、支配市场地位、知识产权和由于各行业与政府组织的关系,对其给予差别待遇。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制定反垄断法法案时,中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它还表示希望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增强自身经济活力的需要。
- 中美反垄断政策的演变
在中美两国,反垄断立法的制定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缺乏共识的特点。美国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尽管中国无疑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汉斯·B·索雷利(Hans B.Thorelli)在“美国反垄断早期演变史”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理论,“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应该通过研究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来考虑采取措施来抑制垄断”
- 中国反垄断法的背景
1978,中国领导人启动了一项长期经济改革计划,强调引入市场化原则、企业自主、私有制和企业家精神。在这些改革之前,尽管国有和经营的工厂和其他经济单位为了实现中央计划制定的生产配额和其他目标而竞争,西方式教授认为它推动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几乎是不知道的。在这些改革之后,一个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出现在许多经济部门。中国不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经常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程度,以至于中国观察家将其描述为“恶性”、“恶意”和“过度”。 为更全面的反垄断法在复杂的民事法律制度支持市场经济的运作,1993年中国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呼吁制定反垄断立法,并于1994年10月开始起草“反垄断法”,商务部应运而生。作为主要的起草机构,虽然与许多其他政府组织进行了协商,但参与起草工作的官员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美国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律师协会、美国商会和其他美国组织对反垄断的各种草案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并与参与起草过程的中国官员举行了一系列法律交流和会议。 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律师协会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进行了协商。 政府与欧洲联盟、日本和韩国的公共和私营部门专家一起审查了该法律草案, 最终颁布了法律中的一些成果。
B.美国对反托拉斯的看法
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可以说有一个完善的竞争政策体系,但是美国实施反垄断立法的历史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长得多,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任何寻求监管竞争的政府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美国的经验,包括现在一般认为是美国错误的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有参考价值。
美国国会最早颁布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的反垄断立法,作为对公众对“信托”和“大企业”的回应。H.谢尔曼法案管辖商业关系,在起草法律的过程中,没有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征求专业经济学家的意见,几十年来,尚不清楚蒂特是否有一个连贯的基本经济理由。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各种政治、社会、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逐渐出现。让位于一种基于广泛接受的现代经济原则的合理的商业管制制度。
尽管中国将在实施反垄断政策方面走自己的道路,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解决自身的根本问题,自1890年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制定者也面临的同样根本性问题。 竞争政策是否应该保护小企业免受大公司的竞争压力?当激烈的竞争导致一个单一的垄断出现时,政府的政策应该是什么? 换句话说,垄断本身是否本质上是有害的?是允许创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垄断他们的发明,还是强迫他们与他人分享这些发明? 和实际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经济的某些领域是否应该受到竞争法的保护?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与整体经济增长有关?
如果说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性的教训,那就是竞争政策既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刹车,也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刺激。谢尔曼法案和随后的美国反垄断法,其目的就如同一种合理的经济调控体系一样,是对大企业权力的政治限制。 据报道,国际托拉斯法说,政府应该“回避政策分析,继续提起诉讼,以保持商人的动摇”。毫不奇怪,美国的反托拉斯政策常常是被经济学家批评为不合理,阻碍经济增长和创新。
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根本性重新评估与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在经济“滞胀”中苦苦挣扎,这似乎是一种难以驾驭的组合。 低生产率增长、通货膨胀和不断下降的创新率以及反垄断政策都受到了审查,认为这是一个促成因素。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美国的反垄断政策使“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受到限制甚至解体,法院对知识产权的自由行使施加以严格限制。 公司是联邦政府有史以来最大的诉讼之一。回顾过去,人们认识到,作为前反托拉斯司副助理司长威廉·科拉斯基表示,“对这些反垄断政策的追求hellip;hellip;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经历的滞胀。
到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开始对美国反垄断政策进行深入的智力重新审视,由此产生了新的观点,随后发现了在美国司法裁决、立法和反托拉斯政策中的地位。美国新的反托拉斯思想是基于经济原则,而不是社会、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 。在此之前,这是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要基础。反垄断法的新解释“促成了一场巨变hellip;hellip;”。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解释说,有多少市场结构和反垄断做法受到敌意的对待可能是有益的。 他指出,“在监管政策上,最接近思想纯粹胜利的是(芝加哥学派及其追随者)的反垄断革命。”
芝加哥学派关于反托拉斯的观点否定了以前的“大就是坏”的说法,即任何特定类别的竞争者(如小企业)都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或者创新者应该被迫与竞争对手分享他们的发明。有人认为,反托拉斯的唯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而提高经济效率。 如果这种利益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甚至垄断的企业促进的,那么就不应该有与美国反垄断法不一致的地方。这些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现在已牢固地扎根于。 可以说,新的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后恢复了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作用。几十年来,美国目睹了高新技术的活力,以及一系列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羡慕的世界级新技术密集型公司的出现。
C.中国新法概要
中国的反垄断法案于2007年8月30日颁布,并于2008年8月1日生效,就像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一样,中国的反垄断法案简明扼要,措辞宽泛,有规范的解释和适用。
反垄断法以“消除或限制中国的竞争”为限,对中国内外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垄断行为可采取三种形式:(1)垄断行为 企业之间的非垄断协议;(2)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3)消除或限制竞争的集中(兼并和收购)。 除非根据“反垄断公约”规定了豁免,否则禁止使用暴力手段的“垄断行为”,并处以民事处罚。“反垄断法”没有刑事责任。
中国反垄断的宗旨是防止和禁止“垄断行为”,保护“公平市场竞争”,促进“经济效益”,维护消费者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反垄断的早期版本指出,该法的目的包括“保护合法权益”。 对企业(如竞争对手)消费者和公共利益的保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为法律规定目的的“承诺”。然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表明,尽管第1条有了这种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反垄断可能适用于保护一个国家。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会偏离美国现行的做法,而现行做法是为了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能力”而强制执行的。 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利益,这是TORS的唯一目标。
根据其条款,中国的反垄断不区分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并且在反垄断法案颁布后,中国官员保证说,新的反垄断法不是针对外国公司的。然而,在伴随起草反垄断的政策辩论中,中国官员经常指出,反垄断需要成为对付外国穆蒂纳的陪衬。 公司试图支配或垄断中国的市场.人大期间(“人大”)对反垄断法的审议,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各代表认为,反垄断法案的颁布将“打击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的行为,如控制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滥用市场支配地位hellip;hellip;”。
甚至在中国领导人就反垄断立法进行辩论的时候,一些中国立法者认为反垄断将为当时的一个特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成员并在全国人大采访中提出,应在反垄断法中纳入特别合并和收购(“并购”)条款,以应对外国公司提出的某些挑战。在娃哈哈讨论后,另一名全国人大委员李国光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评论说,反洗钱诉讼最终可能会导致:“对达能展开反垄断调查,寻求合法的许可措施,打破其垄断地位。”
如果反洗钱的使用方式是针对外国企业,中国的做法将与美国的做法不同。美国确实有各种法定和监管计划,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外国企业,反映国家安全、国际贸易政策和消费者保护等关切。然而,美国反托拉斯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商业竞争,而不考虑单个竞争者。
- 美国反垄断政策与中国反垄断政策分歧点透视
在美国-中国在双边讨论起草反垄断的阶段,美国的官员经常指出目前美国的反垄断政策和某些方面的中国新兴反垄断法的差异 。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似乎采取了与美国过去的反垄断思想和理论非常相似的政策,而这些想法和理论已经被抛弃。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发现我们 在美国开始制定自己的反垄断政策时,不妨考虑一下美国在自己的反垄断经验中所认为的“错误转折”。
- 垄断协定
中
全文共21244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604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