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4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零库存和企业绩效:重新审视管理范式
摘要:根据“零库存”范例,库存反映了浪费,应该消除库存,以提高性能。在这项研究中,基于公司的业绩,我们调查库存对公司的影响。这项研究中主要分析3,057项可靠的数据。将企业性能解释为库存的函数,结果表明库存最低的企业性能最差。在了解库存与性能的关系时, 结果表明,低绩效企业的库存最少,而高绩效企业公司库存最多。除了因果关系问题,我们的结果不支持这表明企业应该转向零库存。
1、介绍
30年前,大批管理人员和科学家开始前往日本朝圣,为了研究当时日本制造工厂的巨大成功。西方朝圣者对库存水平的大幅下降印象深刻,创造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被称为零库存(霍尔1983)。零库存核心原则是指库存反映了浪费,应该被消除,从而可以引起生产力崛起(Nakane&Hall 1983; Schonberger 1983; De Haan&Yamamoto 1999)。然而,存货对于制造企业的运作也有作用,例如避免昂贵的设置或多个订单和发货,或只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和安全性当供应和需求平衡时。因此,在运筹学中有许多建立的标准模型来确定最佳的批次大小和库存水平(如Silver et al. 1998, Silver 1981)。尽管如此,零库存假设范式不接受这种承载库存的必要成本的观点: 由于未解决的问题,库存是必要的。Lieberman和Demester(1999,p.466)指出,“存货阻碍在车间发现问题,因此hellip;hellip;不利于生产力。” “在确定最佳批量的背景下,这种未解决问题的问题可能是耗时的设置过程,最好消除或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传统的批量生产问题将化为泡影。
无论库存是否总是“浪费”,如果零库存范式是一个可靠的命题,人们可以将库存减少与总体上企业绩效的改善联系起来。因此,我们的主要研究问题是:(1)库存越低的公司财务表现越好吗?(2)存货减少时,公司的财务业绩是否增加?
尽管零库存范式已经被接受了近30年,甚至目前正经历着商业实践的第二个鼎盛时期(Demeter amp; Matyusz 2010; Obermaier amp; Donhauser 2009)。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首次对德国作为欧洲主要经济体的企业库存发展及其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调查。此外,本研究旨在批判性地分析作为核心管理范式的零库存范式,作为“及时”或“精益生产”等几个相关范式发展的起点(Womack amp; Jones 1994)。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本研究也是对“善入锅,恶入谷”这一虚假理论的梳理。
本文组织如下:在下一节中,我们将回顾现有的文献并总结我们的主要发现。在第3和第4节中,我们发展我们的假设,并描述我们的研究方法和使用的数据源。结果见第5节。第6节讨论了它们的含义和局限性。我们在第7节中总结了我们的主要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机会。
2. 文献综述和假设
罗伯特·w·霍尔(Robert W. Hall)是最早描述日本准时制生产体系的美国作家之一,他创造了“零库存”和“无库存生产”这两个术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该在没有库存的情况下经营业务。零库存意味着零投入、零吞吐量和零产出。相反,霍尔认为:“零库存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永远无法达到的完美水平。然而,卓越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它通过对整体任务和细节的富有想象力的关注,激发了对持续改进的追求。”显然,实现零库存需要高水平的卓越,这在文献中经常用其他七个“零”来概括:零缺陷、零过剩、零设置时间、零故障、零处理、零交付时间和零激增。但按照这种“零逻辑”,库存水平是企业业绩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使用高水位掩盖未解决问题的类比。毫无疑问,零库存模式多年来在商业实践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是一个常青树,这也为开发和应用几个“精益技术”来实现零库存的不可实现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20年前,Blinder和Maccini (1991, p. 79)发现,1959年至1986年间,美国公司存货销售比没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结果使人们对库存行为的缓冲库存理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因为电脑化本应减少库存作为缓冲的需要”。这种对库存研究的批判性评估,引发了对库存长期表现的其它实证研究——主要是在美国。例如,Bairam(1996)发现,1976年至1992年间,美国个别制造企业的库存与销售比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Hirsch(1996)发现了在制品和原材料方面的改进,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的一些制造业部门(如汽车、橡胶和塑料)存在库存,但整个制造业没有库存。Rajagopalan和Malhotra(2001)利用总工业数据观察了1961年至1994年期间分析的20个制造业部门中,大部分的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都在下降。一些工业部门的制成品库存下降,另一些工业部门的库存增加,但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总趋势。Irvine(2003)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耐用品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库存呈下降趋势,而非耐用品零售商、批发商、甚至制造商的成品库存和某种程度上的在制品库存都有所增加。Chen(2005)等人在调查了7433家美国制造企业的库存后报告说,虽然“原材料、成品和总库存天数的中间值下降,但这些中间值实际上在1981年至2000年间上升了”,因为这些中间值可能受到关注中值的异常值的影响。Shah和Shin(2007)基于美国工业总体水平的数据发现,制造业的库存水平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出现。Obermaier和Donhauser(2009)对欧洲主要经济体进行了首次研究,分析了1993年至2005年间100家德国上市公司的库存表现。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6个工业部门中,就有4个部门的总库存与销售比率下降了,而在公司层面,他们发现有一半的公司以工业为基础以使用即时(JIT)技术而闻名的部门显示总库存量大幅减少。
可以确定第二种研究流向,研究JIT采用和其他现代制造技术对库存性能的具体好处。例如,Huson和Nanda(1995)研究了55个JIT采用者的样本,发现在JIT实现之后,库存周转率增加了。此外,他们发现存货周转率的改善与每股收益的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将46个JIT采纳者的样本与相同规模的非采纳者的样本进行比较,但是没有观察到对财务性能的显著影响。这也适用于Sakakibara等人(1997)的一项调查。Lieberman和Demeester(1999)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52家日本汽车公司,揭示了库存与生产率之间的联系:正如零库存范式所期望的那样,他们发现了企业大幅减少库存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这个范例,存货并不被看作是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残留物,而是企业整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Fullerton和McWatters(2001)表明,JIT的广泛采用减少了他们的在制品库存,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盈利能力。Biggart和Gargeya(2002)发现,JIT实施后,总库存和原材料库存与销售的比例下降了,而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则没有下降。
由于这些JIT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汽车行业中相当小的样本量,因此后续的研究试图扩大行业范围,增加样本量。虽然第三类存货研究关注的是存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变量是间接测量的,基于调查数据,而不是财务指标。Demeter(2003)指出,明确制造策略的存在应该与较高的ROS相关,但他发现,在库存周转率方面,有明确制造策略的企业与没有明确制造策略的企业没有区别。Fullerton等人(2003)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较低的库存水平对ROA和ROS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Vastag和Whybark(2005)则没有发现库存周转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总体关系。然而,Demeter和Matyusz(2010)表明,采用精益实践的公司比那些不依赖精益技术的公司拥有更高的存货周转率。
第四个也是最新的清单研究流向是关于库存和企业绩效之间的明确关系。Chen et al.(2005)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关系,并基于企业的相对库存绩效创建了企业的投资组合,发现异常高的库存与较差的股市绩效相关。然而,他们也调查了那些库存略低于平均水平、但股票回报良好的公司,而库存最低的公司只有普通回报。Shah和Shin(2007)分析了库存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库存绩效的改善(即库存水平的降低)与美国制造业整体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Swamidass (2007)认为,存货持有可能是公司财务业绩的一个函数,他观察到,业绩最好的公司在1981年至1998年期间显著减少了存货,而业绩较差的公司则显示出惊人的存货增加,比业绩最好的公司持有更多存货。考虑各种水平,Swamidass发现,业绩最差的公司库存与销售额之比更高。Cannon(2008)发现1991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改善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在他的实证研究中,对一些公司来说,库存状况越好,财务业绩就越好,而对许多公司来说,这一点没有改变。一些公司则显示了较差的财务状况与较好的存货水平之间的关系。Capkun等人(2009)继续对美国制造企业的库存绩效进行研究。在1980年至2005年的26年时间里,他们发现,库存与销售比率较低与各行各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系。Obermaier和Donhauser(2009)利用德国公司层面的数据,对库存减少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获得一些洞见。尽管对其他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应谨慎处理,但他们发现,存货改善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潜在贡献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他们的工作,我们没有发现最近的实证研究涉及到库存持有的变化对德国公司或任何其他主要欧洲公司业绩的财务影响。很明显,关于存货持有和公司整体业绩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共识,本文试图利用财务指标,对德国企业的大量样本进行库存持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显式分析,以填补这一空白。
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库存减少对企业的贡献与其他成功因素相比,表现可能相当小(Lieberman&Demeester 1999),大多数都遵循零库存范式,将库存解释为不必要的浪费和昂贵的,因此期望性能增加时库存减少(Sugimori et al. 1977, Nakane amp; Hall 1983, Hayes 1981, Monden 1981a, b, Schonberger 1982, Wildemann 1988). 因此,特别是JIT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广泛建立。这个范例背后的主要论点是,库存只有在几个业务中存在未解决的问题时才被认为是必要的流程;即,库存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隐藏在车间里的困难。此类问题的示例范围从较长的设置时间到需要缓冲库存的质量问题。因此,库存对生产力是有害的,但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更好的经营业绩,使库存持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必要的。
此外,还广泛建立了库存削减计划,以便将现金用于其他用途。除了对流动性的影响,库存削减计划也有望提高财务盈利能力。这一论点背后的逻辑借鉴了经典的杜邦财务控制体系,而且相当明显:库存下降导致其它企业降低资本金要求,导致资产回报率等盈利指标上升(反之亦然)。这也适用于更复杂的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环境,剩余收益(例如经济增加值)为一个关键的性能度量。
综上所述:尽管很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货越低,资产回报率越高,但零库存的支持者也倾向于将存货减少与由于经营业绩改善而带来的财务业绩增长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假设我们的主要假设:库存越低的公司财务表现越好。
3、研究方法
3.1数据
为了分析库存随时间的表现,研究可以在公司一级使用分解数据,也可以在行业一级使用聚合数据。本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的分类数据,主要是为了防范聚合偏差,即企业在各个领域表现不同,相互抵消。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层面的数据只对上市公司公开,当然,这只代表了德国公司总数的一小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汤姆森金融的Worldscope Global数据库。
所选择的样本跨度为1989年至2004年,包括3057个公司年份,所有相关变量都有完整的数据。将我们的时限设定在2004年的原因是,所有德国上市公司都必须在2005年从本地公认会计准则(German HGB)转换为国际公认会计准则(IAS/IFRS)。为了避免数据中的任何会计效应,我们将分析局限于基于本地公认会计准则的公司数据。虽然在2005年仍然有一些财务报表是基于当地GAAP的,但是由于今年的样本量较小,我们将今年排除在统计分析之外。由于一些公司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改用国际公认会计准则,样本中使用本地公认会计准则的公司数量最近有所下降。我们的时间范围开始的原因是充分的样本量(n gt; 100),这是1989年以前没有给出的。样本中的公司被分配到标准工业分类(SIC)制造部门。碳化硅制造部门包括“从事将材料或物质进行机械或化学转化为新产品”的公司,这些公司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企业20家le;SICle;29家,主要经营食品(SIC 20)、纺织品(SIC 22)和服装(SIC 23)、木制品(SIC 24)、家具(SIC 25)、纸张(SIC 26)、印刷(SIC 27)和化工(SIC 28)行业。第二组覆盖公司30le;SICle;39家,包括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橡胶和塑料等行业30,皮革(SIC 31)、石头、泥土,和玻璃(SIC 32),主要金属(SIC 33),金属制品(SIC 34)、机械(SIC 35)、电子和电气设备(SIC 36)、运输设备(SIC 37),测量仪器(SIC 38),和杂项制造业(SIC 39)行业。
3.2存货持有的计量
由于存货因生产和分配水平而异,除其他因素外,它可能仅仅因为销售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因此,使用绝对库存指标(例如欧元价值)是不合适的。相反,我们使用相对的库存度量。一个广泛使用的比率是库存与销售的比率,它衡量的是可以从现有库存供应的销售的百分比 (see Bairam 1996; Irvine 2003; Chen et al. 2005, for example)。如果I和S分别表示企业I在t年的总库存(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
全文共8387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80]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