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助微信小程序设计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8 10:56:00

1.Introduction

When analysing educational history, one can perceive the incep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schooling. As aconsequence,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learners (students) are enrolled in traditional courses and learning programs designed to servethe great majority and with little to no customization to the individual personal profile ( Collins and Halverson, 2018). Nevertheless,education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relevant determinants of both individual succes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s argued by both Academia and Business (Moreira and Rocha, 2018), the digital age in which we are living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very significant amounts of data that must be properly structured, analysed and accurately presented in order for citizensto be able to seize the benefits behind these sets of information. This same assumption can be translated to education, given theincrease in the complexity associated with the entire educ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whether we are analysing it from the studentsrsquo;perspective or from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rsquo;s eyes (Davis and Sumara, 2014). Consequentl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engaged in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for a more market-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ir resourcesand“business”and, in parallel, also allow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heir coursesrsquo;entire scope (professors, learningmaterials, assessments, and colleagues), thus triggering both partiesrsquo;performance and success (Vicent et al., 2015).

As previously argued byMartins et al. (2019),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does not provide for an extensive indication of the possibledeterminants of both EMIS use by students and the inherent net benefits. This would, for sure, help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ies behindthe use of these systems for both students and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a proposal for an EMIS success model drawn fromDelone andMcLean (2003) and Balaban et al. (2013)has been developed. This model aims at raising awareness on the possible direct impactsthat EMIS quality might have on the systemsrsquo;actual (and continuous) use, on studentsrsquo;satisfaction and regarding the emergence ofnet benefits. To confirm these hypotheses, an empirical study focusing on Portugues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from three differentuniversities has been performed.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make a focused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use of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of the concept of EMIS and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both information systemsrsquo;success and education-related information systemsrsquo;success. In the third section we conceptualize the research model. This is followedby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Finally, the achieved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possiblefurther developments of this research are outlined.

2. Conceptual scene

2.1.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education

Young people currently attend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i.e., millennials) have long been accustomed to using the Internet andinteracting through different digital devices with their friends and network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communicate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with these generations, they must understand the use of contemporary digital media as an essential strategyfor successful teaching (Au-Yong-Oliveira et al., 2018).

The use of online platforms allows students to have a high degree of freedom in managing their time by allowing registration,access to content and o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ourses remotely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2016).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delivery by universities requires thisflexibility,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a digital system.Additionally, due to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re is a need to attract already employed people, whoare less willing to attend courses during non-working hours. This condition may alienate potential students if the educational offerdoes not include technological means that substantially reduce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university.

The ability to use the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working with online digital platforms. Current broadband con-nections are heavily disseminated outside and within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free wireless network access is offered by cities inmost countries. These infrastructures allow teachers to incorporate in their lessons, in real time, content based on searches in searchengines, as well as videos (e.g., YouTube) (Arkorful and Abaidoo, 2015).

E-learning platforms (e.g., Moodle) are excellent tools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se tools, students can be askedto perform tasks or to submit assessments, or even have shared spaces (i.e., forums) for collaboration and support from moreadvanced students (Greenhow et al., 2009). Students who cannot regularly attend the classroom can benefit from the use of e-learning platforms. Universities are streamlining lessons with video, allowing students to see and review them, stimulating a learningprocess more suited to the rhythm of everyone, and not forcing a specificdate/time for lesson assimilation. These platforms are notintended to replace the teacher. They are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face-to-face teaching that allows the use of innovative and dynamictools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rsquo;learning process (Masino and Nintilde;o-Zarazuacute;a, 2016).

There are several online platforms that offer a collaborative space (e.g., Padlet) accessible anywhere, anytime. These are an idealtool for promoting, recording and tracking creative processes, both during and after class. Alternatively, partner network platforms(e.g., Facebook, Instagram, and Snapchat) can be used, although they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student to be involved in the classbecause they are designed for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一、介绍

当分析教育史时,人们可以发现学习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大多数现有的学习者(学生)注册在传统课程和学习计划中的设计,大多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很少或没有个性化的个人资料(柯林斯和霍尔沃森,2018年)。然而,教育仍然是个人成功和社会融合最相关的决定因素之一。

学术界和商界都认为(Moreira和Rocha, 2018),我们生活的数字时代导致了大量数据的创建,这些数据必须经过适当的结构、分析和准确呈现,以便公民能够抓住这些信息背后的好处。考虑到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相关的复杂性的增加,无论我们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机构的角度分析它(Davis和Sumara, 2014), 同样的假设也适用于教育。因此,教育机构参与了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合并,从而更有效地管理他们的资源和“业务”,同时,也让学生积极与他们的课程的整个范围(教授、学习资料、评估者、和同事)交流,从而引发双方的良好表现和成功(Vicent et al ., 2015)。

正如马丁斯等人(2019)之前所指出的,现有文献并没有对学生使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用户效益的可能决定因素提供广泛的指示。当然,这将有助于增加学生和组织使用这些系统的可能性。因此,Delone和McLean(2003)以及Balaban等人(2013)提出了一个EMIS成功模型。这个模型旨在提高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的改善可能对系统的实际(和持续)使用、对学生满意度和对用户效益产生的直接影响的认识。为了证实这些假设,本研究以葡萄牙三所不同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的组织如下:在第二部分,我们重点介绍和分析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在教育行业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现有文献里的信息系统的成功案例和教育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成功案例。第三部分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概念化。接下来是本研究的设计、方法和结果的介绍。最后,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概念上的场景

2.1 信息系统技术和教育

目前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即千禧一代)早已习惯于使用互联网通过不同的数字设备与朋友和网络进行互动。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要有效地与这个时代的人进行沟通,他们必须理解使用当代数字媒体成功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策略(Au-Yong-Oliveira et al., 2018)。

在线平台的使用通过允许注册,远程访问课程的内容和其他信息,使学生在管理他们的时间方面有高度的自由(斯图加特大学,2016年)。日益国际化的大学教育传递知识需要这种灵活性,而这只能通过数字系统来实现。此外,由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必要吸引已经就业的人。他们不太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参加课程,这种情况可能会疏远潜在的学生。如果教育传授不使用技术手段,将大幅减少这些人与大学教育的直接接触的可能性。

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是使用在线数字平台的重要要求。目前的宽带连接在大学校园内外的主要地方都有分布,大多数国家的城市都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接入。这些基础设施允许教师将基于搜索引擎的搜索内容以及视频(如YouTube)实时整合到他们的课程中(Arkorful和Abaidoo, 2015)。

电子学习平台(如Moodle)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秀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被要求执行任务或提交评估,甚至共享空间(即论坛),以获得更高的学生的协作和支持(Greenhow et al., 2009)。不能定期上课的学生可以从电子学习平台的使用中受益。大学正在用视频精简课程,允许学生观看和复习,促使学习过程更适合每个人的节奏,而不是强制指定一个具体的日期/时间来吸收课程。这些平台并不是为了取代老师。它们是面对面教学的补充工具,允许使用创新和动态工具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Masino和Nintilde;o-Zarazuacute;a, 2016)。

有一些在线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的协作空间(如Padlet)。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这些都是促进、记录和跟踪创造性的过程的理想工具。另外,也可以使用合作网络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尽管它们会让学生很难融入课堂,因为它们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邓和塔瓦雷斯,2013年)。

2.2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组织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能使它们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效率和效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优化决策(Tarafdar和Gordon, 2007)。因此,考虑到IS的“信息”重要性,设计这些信息来生成知识和组织情报是至关重要的。大学作为信息和知识的伟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术环境的动态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使这些资源能够在正确的时刻做出最好的决定(Vauml;limaa和霍夫曼,2008)。

作为教育机构需要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密度来进行商业决策从而维护他们的竞争力,其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不仅在横向水平进行集成,也使生产能力和发布的信息显著增长(Boslash;e et al., 2015)。

Cash(2015)认为,现有文献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从学生信息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s)、学生管理系统(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s)、教育管理中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Management)到“简单”的信息系统。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作为其IT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可以被视为能够生产、管理和传播教育数据和信息的信息系统(IS) (Tolley和Shulruf, 2009)。这个最初的概念是与其他理论概念和实用特征在主题的合并,比如Bessa et al。(2016)和邓Tavares(2013),允许一个进化的初始概念的构思来自允许其使用双重视角的系统,:1)当被那些管理教育机构使用(从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使战略决策);和2)由学生使用,来管理个人的学习过程,收集和分析任何类型的决策所需的关于他们的学习活动的信息,并积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教育过程进行互动(即其他学生和教授)(Holsapple Lee-Post, 2006)。

尽管在概念上认为是使用规划和管理角色的工具以更有效的和有效的方式来管理他们的教育系统(如学校)。事实上,这些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包括其最初的特性和与特性(哈米德,2017;阿卡兰加和马考,2016年)。

当分析复杂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背后的动机时,学校特别是大学倾向于承认他们的努力完全集中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促进学生(学习)成功(Bessa et al., 2016)。然而,当关注千禧一代(目前大学入学的主要人群)时,使用IS和系统对他们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影响是有争议的。例如, 如果一些作者认为这些系统必须包含一个更情感的成分(Faria et al ., 2017),其他人认为工作时应该假设激励功能,同时也有些人认为,系统应该能帮助学生和组织基于现有的国家及国际上的数据来比较他们当前自己与别人的情况的差别和过去的自身进步情况(Au-Yong-Oliveira et al ., 2018)。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将EMIS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并试图研究它们对学生成功的影响(McGill和Klobas, 2009)。

2.3 信息系统成功

在信息系统评估中,“成功”的定义并没有在文献中被认可为一个单一的概念。信息系统中成功的度量被认为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中每个维度都可能是成功的标志。许多研究将持续使用作为信息系统的成功的衡量标准(Kim和Malhotra, 2005; Sun,2013)。尽管,成功的前景可能因所研究的信息系统而有所不同。例如,电子参与系统背景下的成功可以作为公民满意度和长期采纳程度的指标(Zolotov等,2017);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它可以是使用频率的衡量标准(Wang and Shih, 2009);进一步,在电子学习领域,成功被定义为学生和教师的持续满意度(al - samarraie et al., 2017)。

最著名的评估信息系统成功的模型之一是Delone和McLean(2003, 2004),它集成了信息系统成功的六个维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使用、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效益,下一节将进一步详细描述。该模式已被用于评估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例如,Wang和Liao(2008)评价了电子政务的成功,发现除了系统质量之外,所有的关系都是重要的;Floropoulos等人(2010)使用DeLone和McLean从员工的角度评估电子税务系统的成功,发现除了系统质量高于用户满意度外,所有的结构都是重要的。

评估教育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对于减少与教育水平相关的数字鸿沟至关重要(Cruz-Jesus等人,2016年),此外,它可能有助于在线吸引成人学习者(Yoo和Huang, 2013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可能指一套广泛的信息系统工具,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 (Sanchez-Gordon和lujaacute;n-Mora, 2016)或电子学习系统(al - samarraie et al., 2017)。先前的研究已经使用DeLone和McLean模型评估了在线教育领域的不同工具。例如,(Yang et al., 2017)发现系统质量、课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学生继续使用mooc意愿的显著前因,Cidral et al.(2017)发现协作质量、信息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有助于解释电子学习的使用。

三、研究模型

近年来,信息系统和技术(IST)不仅是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也是新的教育管理程序的基础(马丁斯等人,2015)。基于这个假设,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估EMIS成功背后的触发因素。这种假设提出的论点是在进一步对成功的DeLone和麦克莱恩(2016)和Balaban et al。(2013)仔细分析后得出的,又考虑到其他相关文献的主题,我们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来解释在学生高等教育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背后的可能的成功原因。

根据现有文献,在评估信息系统质量时,必须对其内在变量(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和审查,以了解其内在关系是否对整体IS成功有任何类型的影响(Michel和Cocula, 2017)。Laumer等人(2017)的成功被视为由于使用引用系统产生的效益以及IS可能代表的相同用户(个人和职业)生活的影响造成的(见图1)。

在进行我们的研究时,我们假设,通过合并三个主要范围的影响,可以达到与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最积极的成功水平: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质量、学生对相关系统的使用程度和他们对该系统的满意度水平。考虑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学生的各种资料,我们也认为需要了解个人的作用特点(如学生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术领域的课程他或她入学) 使用给定的工作可能获得收益的过程。

3.1 系统质量

正如有关IS成功的现有文献所论述的那样,系统质量指的是用户在使用所引用的系统时希望获得的特性和特征(Delone和McLean, 2003)。这些特性的例子包括系统的易用性、灵活性和可伸缩性、可靠性和响应时间。Hong等人(2006)认为系统质量是最相关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影响系统用户对成功的感知。Wu和Wang(2006)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质量和用户效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都是现实的。在更详细的方法中,信息系统希望允许用户高效有效地访问信息,并积极地交互和参与信息(Zheng et al., 2013)。

在分析教育相关信息系统和技术的采用情况以及用户的感知满意度和成功程度时,系统的整体技术和功能质量在不同时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相关性(law, 2008;McGill和Klobas, 2009年;Navimipour和Zareie, 2015)。所认为的马丁斯et al。(2019)和Walji et al。(2014),当指一个工作技术和功能质量,我们应该承认,这个整体知觉包含系统的能力是正确、容易地被使用使用和正确地不断提供的所有已被指定为必要的功能需求的特性的能力。

因此,通过感知系统质量与大学社区所有成员特别是学生采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性,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a:一个高质量的系统会对用户的使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H1b:高质量的系统会积提高学生对其使用的满意度。

H1c:高质量的体系将积极触发学生用户效益的产生。

3.2 信息质量

根据Chavez et al.(2015),信息质量被认为是整合和使用背后的触发因素之一。从概念上讲,信息质量指的是信息系统输出的质量:它的准确性、内在的可读性和解释水平,以及它与用户的相关性(Gable et al., 2008)。

随着与教育相关的组织意识到拥有既能满足所有功能需求又能产生高质量信息的信息系统的重要性(Mavetera et al., 2017),同样的效果也在学生的行为(Waheed et al., 2016)中得到了确认。正如Wong和Huang(2015)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给定的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过程相关和有用,他们更有可能使用给定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与学生非常相关,以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关于他们的课程的所有可用信息,而且与他们的大学的机构关系(Hua和Herstein, 2003;Koccedil;等,2016)。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a -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将对学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H2b - EMIS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将对学生使用信息的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H2c - EMIS生产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将影响使用该系统产生的效益的产生。

3.3 服务质量

根据Ahn等人(2007)和Oliveira等人(2014)的研究,如果给定的技术具有可靠的能力,具有公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87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