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6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它改变了世界吗?
信息系统理论化的因果关系概念
M.Lynne Markus,John W.Poduska,
信息与过程管理高级教授
美国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森林街175号宾利大学信息与流程管理系02452-4705 mlmarkus@bentley.edu
弗朗茨罗威
南特大学南特和莱姆纳国际原子能机构(IAE de Nantes and Lemna),法国南特大学(Chemin de la Censive du Tertre)和斯基玛商学院(Skema Business School),法国索菲亚安提波利斯(Sophia Antipol信息系统),Frantz.rowe@univ-nantes.fr
它改变了世界吗?
信息系统理论化的因果关系概念
摘要
对于“信息技术是否改变了世界”这个问题,人们给出了什么答案?答案包含了因果关系的推理。因果推理是推理的核心。本文以马库斯和罗比(1988)作为一个理论家对信息系统现象因果影响的假设,对因果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以哲学和社会理论为指导,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学者的需要的因果结构框架。框架的三个维度涉及到理论家对因果关系(因果本体论)的现实性和意义的看法,关于因果关系中发生变化的事物(因果轨迹),以及人类和/或技术在导致变化中的作用(因果自主权)。在每个维度上,都阐述了相互排斥的替代立场,以权威授权为支持,并用信息系统示例进行说明。该框架旨在对信息系统理论的本质和理论难题提供有益的见解做贡献。
关键词:因果关系;理论建构;社会理论;知识哲学;行动哲学
它改变了世界吗?信息系统理论化的因果关系概念
介绍
理论是信息系统受众经常感兴趣的话题(Av信息系统on and Malaurent 2014;Grover等人2008年;Rivard 2014年;Straub 2012年;Weber 2012年)。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探讨了是否需要发表理论贡献研究(Agerfalk 2014),什么构成了足以保证在领先期刊上发表的理论贡献(Rivard 2014),在信息系统期刊上是否需要独特的理论贡献(Straub 2012),以及如何去加强或构建理论,为信息系统领域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Avgerou 2013b;Grover等人2008年;Truex等人2006)。尽管有大量的研究讨论,信息系统理论的本质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个谜。
对这种情况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对于一个好的理论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关于理论论据的可接受结构,存在着深刻的,但未被承认的意见分歧。例如,对于一个好的理论是表达为变量之间的联系的陈述,是关于一个过程或机制的陈述,相信某些结果会发生,还是关于实体和条件在特定情况下不可分割的相互交织的陈述,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像这样的陈述基本上是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它们是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理论概念的核心(Gregor 2006),不管是否明确使用了诸如原因、因果关系之类的词。
许多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Jackson 2016;Mingers 2014)。以Gregor(2006)关于信息系统理论本质的经典论文为例,她在该论文中强调了规律性分析、反事实分析、概率因果分析和操纵性分析(或目的性分析)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不同方法。在此列表中可以添加叙述分析、顺序分析、配置分析和关键分析等。相反,本文着重于因果关系的概念化,即理论家对因果关系概念的性质、方面和意义的明确或隐含假设,因为它与他们的研究兴趣有关。换言之,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系统理论的因果结构,它认为这是物理和社会科学中因果推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ahn等人。2017年),更不用说我们自己的领域(马库斯和罗比,1988年)。
我们的调查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解的差异造成了我们这个领域的理论上的许多混乱。本文的前提是,对因果关系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从而解决一些关于理论贡献的困惑。
因此,我们认为对因果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学者进行社论评价和理论建构等活动。
本文的具体目的是为信息系统研究提供一个因果推理框架。该框架基于哲学、社会理论和信息系统方面的文献。它由三个核心因果维度上的一系列替代立场(或立场或“赌注”(Jackson 2016))组成。这些立场是作为临时的分析结构提供的,而不是作为经验现实的忠实代表,其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系统理论的本质和理论贡献的难题提供有用的见解来作出贡献。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证明我们对因果关系和框架维度的关注是合理的。接下来,我们讨论每个维度上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将展示这些结合了信息系统理论的观点,并讨论了该框架如何有用。
背景
本节将探讨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足以引起信息系统学者的关注,并作为理解理论的基础?第二,因果关系概念的哪些核心方面值得理论家特别关注?
为什么因果关系很重要?
因果关系在信息系统文献中讨论得不多。一些重要的研究包括Avgerou(2013b)、Mingers等人(2013年)、Mingers(2014年)和Smith(2006年),关于解释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Burton Jones等人(2015)和Markus和Robey(1988)关于方差与过程和系统理论的研究,以及Gregor(2006)、Gregor和Hovorka(2011)和Hovorka等人(2008)关于理论目标和方法。有关因果关系的信息系统文献相对匮乏,可能反映出与因果关系相关的主要哲学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相反,因果关系由于其处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一些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和法律)学者核心关注的中心而继续受到积极关注。例如,Beebee等人(2009年)、Kincaid(2012年)和Waldeman(2017年)最近出版了《因果关系著作汇编》。
仔细阅读这些和其他关于因果关系的著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从哲学的角度还是其他的许多领域来看,因果关系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突出的特征。
对因果关系的处理方法有涉及到的包括:Bunge(1996年)、Juarrero(2011年)、Lincoln和Guba(1985年)、Pearl(2009年)、Salmon(1998年)和Woodward(2003年)。
第二,关于因果关系是什么,在这些著作中没有达成共识。表1提供了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概念的抽样,这些概念来自于不同来源,包括:
bull;因果关系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还是只存在于观察者的头脑中(即“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理论)
bull;因果关系是否涉及变量、行动者、事件、行动、对象、属性或某些组合
bull;因果关系是否只涉及物理原因、只涉及思想和心理事件,或两者的某种组合
bull;因果关系是否可以涉及多个原因、反馈循环、双向效应、同时的双向效应、不确定性关系等。
bull;因果关系的概念是否仅适用于事件等实体的“群体”(“一般因果关系”),是否仅适用于特定(过去)情况(“单一因果关系”),或是否适用于两者(具有某些资格)。
请在此处插入表1
表1中的许多语句与其他语句不兼容。即使是非常通用的字典中有关因果关系的定义,如“因果关系”或“相信一切都是由原因引起的”也不能包含例子中的意义范围。理论家的选择要么接受因果关系的一个定义,拒绝其他定义,要么接受不同的概念捕获了相同基本概念的重要的、不相同的维度。
第三,大量关于因果关系的著作指出,每个研究领域都以独特的方式解释因果关系的概念,以解决该领域独特的主题或感兴趣的现象。当然,许多学者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因果关系的适当定义进行了对比(Kaplan1964;von Wright 1971)。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在生物学(Waters 2007)、国际关系(Jackson 2016;Mohr 1996)、社会学(Goldthorpe 1999)和法律(Lagnado和Gersenberg 2017;McCann 1996)等领域进行因果推理的具体要求。
简言之,我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思考理论的方法,因果关系具有多个维度,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可能需要专门化以满足信息系统理论家的需要。
因果关系的核心方面是什么?
我们的框架的出发点是观察,如上所述,因果关系有不同的,有时是不可调和的定义。这种不可通约性对那些希望为信息系统学者的理论需求开发和定制因果框架的人提出了重大挑战。
我们在本文中的方法是接受不可能调和或统一因果关系的不同定义,同时提出一个人不必在其中选择。换言之,根据特定的研究问题或现象,接受每种观点的多样性是信息系统学者的可行选择。
我们发现,对因果关系的一种处理方法特别有助于我们证明需要一个多元的因果关系框架,并为我们的框架的维度提供一个理论依据。这就是具象现实论(Lakoff和Johnson,1999),它来源于哲学、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简而言之,这个理论认为人类已经进化出了通过类比身体经验来抽象地思考世界的能力。“因果关系”的概念绝对是[人类]为世界行动所制定的任何计划的核心(Lakoff和Johnson,1999年,第170页)。不足为奇,人类已经发展出许多关于因果关系的词汇和思维模式,这些词汇和思维模式与身体的位置和活动有关,如移动、坐、抓、扔等。一些例子包括:
罗斯福使美国摆脱了萧条。本垒打使观众疯狂起来。那次经历把他推向了崩溃边缘。股市的崩溃使这个国家陷入了萧条。(Lakoff和Johnson,1999年,第187页,原版重点)
综上所述,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是人类身体经验中的“固有的”(Lincoln和Guba,1985年),而人们对因果关系的推理则是用身体运动隐喻。
因果本体维度
将人的因果关系概念称为隐喻,立即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主题:人类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的隐喻性质是否意味着因果关系在世界上不存在?拉科夫和约翰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那些愿意接受多元化观点的人感到放心。Lakoff和Johnson断言,将因果关系概念化为人类隐喻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没有真实存在,“而且它[也]不需要唯心主义或完全相对主要”(Lakoff和Johnson,1999年,第233页)。换句话说,认识到人类因果关系推理的隐喻本质,既符合现实主义哲学观点,又符合非现实主义哲学观点(如新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在支持多元主义的同时,拉科夫和约翰逊对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也清楚地表明,理论家认为因果关系是一种真实现象的观点,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选择。因此,我们将因果本体论称之为因果结构框架的第一维度,以表示一个理论家对因果关系真实性的明确。对自然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家以及包括律师和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文主义者来说,在因果本体论维度上采取立场是一个关键的理论选择。
因果轨迹与因果自主性维度
我们框架的第二和第三维度源自两个人类关于因果关系的隐喻。根据Lakoff和Johnson(1999)的观点,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范畴。他们把它描述成一个放射状的类别——一组从人体中心向外辐射的想法。尽管有许多光线,但在图地(前景背景)关系中,两个主要隐喻代表了因果关系的概念。第一种是容器或位置的比喻,包括实体从一个地方强制移动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二种是对象的隐喻,涉及可占有对象向实体或从实体转移。
Lakoff和Johnson给出了位置隐喻的例子:“本垒打让观众疯狂。”在这句话中,受影响的实体(人群)在前景中,对象或效果(狂热)在背景中。据说受影响的实体由于本垒打(原因)而搬到了一个新的地点(疯狂)。在对象隐喻中,Lakoff和Johnson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响亮的音乐让每个客人都头疼。”在这句话中,对象(头疼)在前景中,受影响的实体(客人)在背景中。据说这个物体是由于响亮的音乐(原因)(Lakoff和Johnson,1999年,第199页)而转移到受影响的实体(客人)。
Lakoff和Johnson认为,位置和对象因果隐喻中反映的图形-地面知觉转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每一个隐喻都是有用的,因为它表达了关于运动或变化的背景的不同概念。这两种隐喻都不能归入另一种,也不能被单一的总体观念所取代。人类需要这两种不可通约的隐喻来推理因果关系。
这两个主要的因果隐喻构成了我们因果结构框架的第二和第三维度。我们称之为第二维度因果轨迹,因为“轨迹”一词表示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这一维度预示着理论家认为正在移动的实体(即,正在变化或受到影响),并将移动的影响转移到背景中。受影响的实体可以是个人、团体、社会技术系统或基础设施、组织、组织领域、社区或参与者网络。我们将因果轨迹维度定义为理论家关于受影响实体因果运动的观点。采用因果轨迹维数上的观点是研究人类和社会实体的学者的基本理论选择。
我们的框架的第三个维度预示着理论家相信将要转移到一个新的位置。在这里,影响是指因果影响,有时在机构(人和/或材料)的标签下提到。我们称之为第三维度因果自主权,因为“自主权”一词意味着自治或免受外部影响的自由,这两种含义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技术。我们将因果自主权定义为理论家关于人类(或社会)行为体与技术之间因果影响运动的观点。在因果自主权维度上定位是信息系统学者的一个重要理论选择。
因果结构框架的说明
关于因果本体论、因果轨迹、因果自主权维度等问题,在哲学社会理论文献中以代理、结构、整体主义、个人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
全文共60851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3030]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