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分析台湾河流管理:以台北盆地基隆河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4-11 20:56:15

英语原文共 1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ANT分析台湾河流管理:以台北盆地基隆河为例

摘要

本文对台湾城市河流管理进行了历史考察。 通过对台北盆地基隆河的案例研究,演示了演员网络理论(ANT)在河流管理网络的长期发展和演变中的应用。 这项研究考虑了基隆河演员世界的形成以及演员影响排洪的方式和该方式对地区的土地供应。 探索了流域的河流管理和诱发灾害。 还讨论了ANT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演员网络理论; 河流管理; 基隆河流域

介绍

台湾有129条河流,大部分与城市并存。 河流变化的自然过程严重影响了台湾城市发展,引发了城市的经常性洪水。 然而,越来越多的关于河流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防洪,河流污染和水利工程(Chen,2001; Hsu,2003; Huang,2003; Lo,1996; Lu,2001)。 在这样的研究中,分析仅限于技术观点,很强调自然河流与人类管理之间的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Eden et al。,2000; Kelman,2003; Kortelainen,1999; Pfadenhauer,2001; Ryan,1998; van Diggelen等,2001)。在本文中,我指出,在基隆河蜿蜒穿过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的台北,出现了独特的河流管理型。我认为,对于生活深深受基隆河影响的台北人来说,一个独特的河流管理已经出现,包括独特的生活方式;以河流为中心,所选择的策略和集体行为应对洪水泛滥问题,以及参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的关键行为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具体地说,就是基隆河与台北市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里采用的分析框架是演员网络理论(ANT)。 由社会学家包括Bruno Latour,Michel Callon和John Law开发(Callon,1987; Callon等,1986; Latour,1987; Law,1991),ANT已经超越社会学扩展到分析地理和环境问题 (例如Kortelainen,1999; Burgess等,2000; Comber等,2003; Eden等,2000; Murdoch,1995,1997a,b,1998,2001)。其分析框架植根于三个中心主题:异质性,对称性和公正性。首先,异质联想强调行为者联合会可以将社会和物质/材料联系起来,以克服自然/社会和人类/非人类的传统二元论(Murdoch,1997a)。有人认为,演员们可以联合起来,能够超越地方/全球,文化/自然,社会/技术的二元互动频谱,形成复杂的互惠互利关系。其次,性的观念表明,在分析任何社会 - 自然关系时,自然的和社会的,或非人的和人的对称性都被视为必要的对应物。最后,ANT强调了分析的公正性,其中分析员必须像他们所关注的行为者一样未定(Latour,1987:pp.175-176)。

ANT探讨了人类和非人类行为体如何在网络中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跨越时空的协会。在本文中,河流管理被确定为关键演员的关系产品,指挥设备,技术,材料和金钱等资源流动的网络,并说服与河流相关或受河流影响的行为人扮演主要角色设置的角色。我将重点放在影响建立行动者和实体之间关系的谈判,代表和流离失所的过程上(默多克,1997b)。 正如ANT所强调的,强大的行为者通常会构建一个网络项目,试图获得代表权,为其他人说话并对他们施加特定的定义和角色。在建立自己的网络时,演员给每个实体一个身份,兴趣,扮演的角色,遵循的行动路线和实施项目(Callon,1986a)。主导角色决定其他角色的属性,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拟定他们参与的情景(Burgess et al。,2000)。 正是通过这个转型过程形成了一个网络。

根据Callon(1986b)的观点,每一次转型都涉及到四个时刻:问题化,投入,招生和动员。正如Woods(1997)所总结的,在问题化的过程中,潜在的翻译者以一种呈现翻译者的方式来定义其他实体,他们的目标和问题目标是解决其他实体的问题。在随后的实验中,其他实体通过阻止其他可能的问题而被吸引到项目中。演员的角色在入学阶段进行定义和分配。 动员是制定代表制的阶段。转型可能不一定涉及所有四个时刻,实际上,这些时刻可能会重叠。

方法和对象

河流管理基本上涉及类似的过程。基于上述ANT框架,调查试图揭示基隆河的河流管理,探索这条河流是如何被驯服的,其流域在台北盆地激化的城市化进程中转变为服务于土地供应商和排洪。为什么选择ANT? 参考许多以前的应用实例(例如Callon,1998a和Eden等,2000; Woods,1997),ANT在分析河流管理方面有两个潜力和优势。首先,接受异质性和对称性允许人类机构(城市社区和政府)和非人类实体(河流,洪水灾害和相关的预防装置)纳入分析中,克服在主流社会理论中继承的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二元论(详细讨论见Murdoch,1997a,b)。 其次,注意确定参与者,确定他们的长期目标以及地理位置和动员情况,可以对网络建设过程中的河流管理进行关系调查。

这项研究是基于2004年4月至6月在台北市进行的实地研究。在台北市政府进行了三组访谈,其中涉及选定台北市的9名居民和11名河流管理人员和规划人员。 中央政府还完成了另外7次个人访谈,其中包括内政部和水利厅经济事务部选定的主任和官员以及退休的城市规划人员。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基隆河流域城市化发展进行情景探索。随后,调查转到台北盆地基隆河管理局的一个ANT账户,在这个账户中,通过讨论政府如何在基隆台北地区建立演员世界来驯服河流。 此外,参照Callon的ANT的四个阶段框架,演员在台北市使用两宗土地发展案例研究河流管理网络。接下来是对原始网络的破坏性行为进行自然灾害调查,其中对台风纳里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探讨了河流灾害以及城市社区和政府的相关反应。结论总结了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图1 台北 - 基隆市区

基隆河流域的城市化

台北盆地主要由淡水河及其支流基隆河(KR)组成。南韩在靠近大海的台湾北部山区东北部排水。 它流经台北和基隆两个城市之间的一个狭窄的山谷,西南横跨台北盆地,进入广东的淡水河。作为淡水河的一个主要支流,南韩约86公里,其流域面积达501平方公里。河流下游部分宽,坡度较宽(1/6700),上游较窄,坡度较陡(1/250)(Huang et al。,2003)。KR的源区高程约为500米,下游则几乎停留在40米的高程。南康在台北盆地蜿蜒流淌后,缓慢的下游坡度和缓慢的水流引发河流,在那里形成了广阔的洪泛平原(见图1)。

在20世纪60年代初,联合国大都会和城市规划特别援助基金安排了一个专家小组,对台北 - 基隆地区大都市发展进行详细研究,并建议其未来城市发展的具体方案(CIECD 1969b; Monson,1964)。 正如导演唐纳德·蒙森1968年在台北 - 基隆大都会区域计划中记载的那样,

“台北盆地受台风影响的地形和强降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UHDC,1968:p.5)。

这种制约因素导致台北盆地早期城市增长的大部分集中在台北市及其连片郊区,主要在淡水河流域(UHDC,1968:19-21页)。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KR流域不受城市化影响。由于毗邻基隆港和台北的位置优势,KR流域的工业区已成为城市地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连接基隆港和台北市的狭窄山谷,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平坦的公路和铁路通往基隆市。 KR流域经历了广泛的工业增长,工业区,货场和数千家工厂分散在河谷中。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台北盆地的城市化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进一步的城市发展对KR流域的压力已经出现。因此,城市化压力启动了盆地一项雄心勃勃的土地复垦计划,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1938年的日本地图显示,台北盆地蜿蜒曲折的地区主要位于内湖地区,被农民用作牧场和耕地(台北市政府,1970:95)。 到20世纪90年代,内湖地区的蜿蜒河道被人为地改造成了一个有堤防和10座抽水站的直河道。 台北市的长度大幅减少了5.3公里。超过500公顷的土地被创建并转化为内湖科技园,用于台北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因此,KR的土地开发项目被视为台北近期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成就(参见Huang,2001:p.118)。此外,自下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下游洪灾平原的She子岛(323公顷)和广州(924公顷)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次中心的压力。

1976年至2003年期间,台北盆地的城市化进程也导致土地开发向外扩散到毗邻台北县的边缘乡镇,特别是在信义,内湖和南港地区,导致汐止人口爆炸从55,736人增加到三倍170,765人。因此,城市化加剧导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 到2000年,在乌都,南康和内湖开发了1407公顷的工业区,以满足制造业的投资需求。流域内城市化面积达335,691公顷,到2003年人口达到约324万,比1976年的256万增长。正如唐纳德·蒙森(Donald Monson,1964:p.5)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台北盆地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城市化发生之外,平坦地区进行了深耕,而山坡主要是林地。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土地覆盖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森林面积大幅减少了约78美分。 100平方米以下的面积减少了70%,而100平方米到1公顷的森林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一(Whong,2001:第78页)。 巨大的森林损失大大增加了地表径流,并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灾害不可避免。

基隆河流域管理:ANT账户

ANT不仅是一个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个历史和动态的社会学理论,时间顺序很重要。 据记载,KR流域(参与台北 - 基隆大都会区域规划)的管理计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台北地区防洪计划的政策于1971年决定,堤防,渠道和排水系统建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内湖地区的蜿蜒水道KR被人工修改为一条有堤防的直线河道。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和非人类行动者/行为者通过组合,重组和关系破坏构成一个网络。 因此,按照历史顺序对整个过程的KR管理ANT进行了以下分类,分为两个小节。第一部分重点研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非人类行为者。分析是通过查看非人类实体,特别是液压设备,工程和知识如何在河流中注册,动员和应用管理。 第二部分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Callon四阶段模型中的人类演员的故事。

演员和行为人的身份(或行为身份)

如上所述,台北盆地城市发展的一般限制是由自然和洪水的危险所决定的。正如台北基隆大都会地区计划于1968年记载的台北盆地

“有一个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2118毫米。下雨可能会发生暴雨,暴雨的变化反映在淡水河流量从每秒38立方米的平均低水流量到每秒20,050立方米的最大记录流量,这个流量充斥了大部分流域“(UHDC,1968:第5页)。

在这种自然约束下,水利厅于1960年7月对台北盆地河流的水力特性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降水,洪水估算,航道调查,洪水历史和 现有防洪设施的影响。技术指导委员会的小组委员会由联合国特别援助基金水力专家和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院组成,也被任命为调查和随后的防洪计划提供专业建议。 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特别是河流渠道化是从海外引进来的。

经过两年的密集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河流信息,包括台北盆地地质图,1900年至1960年台北市降水量图,记录的最大风暴雨量等雨图,淡水河水文图,KR和 其支流,台北盆地遭受洪水威胁的地区等。具体的政策产出包括元山子引水隧洞规划,广头河口扩大工程,淡水河口码头规划等。台北盆地的Tamshui和KRs被划分,分类,量化,绘制并记录在1963年的“淡水河防洪计划调查报告”中(台湾省政府,1963)。台北盆地所有的纸质文字,地图和防洪的四种政策选择都已提交给中央政府台北防洪计划审查小组。实际上,考试是在工程兵团进行的两个审查阶段进行的,应美国国际开发署(AID)的要求于1964年抵达台北。第一阶段审查小组于1964年4月访问台北,第二阶段审查小组于1964年8月5日至9月11日在台北(参见美国工程兵团,1965:1)。根据城市发展和防洪问题的争论,审查小组就台北盆地防洪计划达成了以下协议(见美国工程兵团,1965; Darling等,1964)。首先,渠道改善和堤坝是获得台北盆地理想保护程度的最可行方法。其次,防洪工程设计应考虑为这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区排放200年的洪水。第三,台北盆地综合防洪长远规划应考虑改变淡水河上游的支流水道,扩大其在广州的河口,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这些建议在1964年底被正式批准为法定计划,后来被修改为1971年大台北地区的防洪计划(Ying,2001:pp 22-32)。 尽管如此,水力工程计划面临着由Donald Monson博士领导的一群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的强烈反对,他对此表示满意

“台北盆地洪泛平原的保护作为溢洪地应视为主要的防洪措施。 不受洪水淹没的土地除非区域防洪体系没有受到不利影响,而且这种城市化在经济上是合理的”(UHDC,1968:第14页)。

他进一步提出,盆地的城市发展压力应该通过建立新城镇和扩大台北 - 基隆地区现有的卫星城镇来满足(同上)。

然而,整个盆地的城市发展如常传播,Monson博士提出的城市政策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作为受访者的回顾,“20世纪70年代台风引发的年度河流洪水灾害确实给中央和市政府根据防洪计划开展防洪工程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2004年4月采访)。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Monson博士已经离开台湾时,才实施防洪计划。

根据“评估报告”制定的防洪计划被认为是政策共识,是防洪的“远景规划”,是防止台北盆地200年洪水的蓝图。根据该计划,对河流发展的预测与土地利用收益目标以及城市社区和财产保护的目标相混杂。采取了四项重要的防洪措施。首先,堤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6718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