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视障人士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5 21:14:28

Historical Articl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welfare system for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in Denmark

Sigurd Ry Andersen

Eye Patholog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ABSTRACT.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mal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in Denmark.

Methods: The principal laws in Denmark relating to a formal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are noted and commented on. No such

collection of laws has been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aid to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in Denmark is described, as are the Danish classifications of

visual impairment.

Development: Formalized welfare for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was

started in Denmark in 1811, as a private initiative by the Kj鎑e Order. Later,

the Danish state took over responsibility, and in 1858 the Royal Danish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was established. Since then a series of laws concerning welfare for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have been issued in accordanc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Denmark. In 1858 the Braille writing system for blind

people was introduced. The Danish Association of the Blind was founded in 1911

and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subsequent legislation.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several visual cent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Since 1968 prevention of blindness

has also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Denmark.

Conclusion: Great steps have been taken towards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However, being blind is still very difficult.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hectic lifestyles have created new problems for blind people. The

obligations of the Danish state towards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have, therefor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formalized welfare for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people – laws about and help towards

welfare – obligations to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4: 82: 5–12

Copyright #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4.

doi: 10.1046/j.1600-0420.2004.0220.x

The first formal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people in Denmark

Care for the poor, and thus probably

formost blind people, has existed in Denmark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However, no formal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people existed before 1811.

The first formalized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people in Denmark was established

as a private initiative by an old

Danish religious order, the Kj鎑e

Order. According to legend, this order

originated from an exceedingly ancient

Danish order known as lsquo;The ThreeWise

Men of the Eastrsquo;, which was reinvented

on November 27th, 1774 under the

name of the Kj鎑e Order, most often

termed the Kj鎑en. This order had

been a secret society, which in many

respects resembled aMasonic order, and

almost all the members of the Kj鎑en

came from this order. Contrary to a

Masonic order, however, women were

admitted to the Kj鎑en.

The Kj鎑e Order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with photographs (Larsen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ish

system of welfare for blind people was

described earlier by a former grand

master of the Kj鎑e Order (Houm鴏ler

1961).

During the first years after the

renewal of the Kj鎑e Order in 1774,

its members contributed to charity in

different ways. In 1811, inspired by

a proposal from Professor Christian

FrederikBrorson(Fig. 1),theydecidedto

concentrate on a larger matter, namely,

that of supporting blind people in

Denmark. The Danish king, Frederik

VI, immediately promised his support

for the plan. The first Danish institute

for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the Roy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was established

in the same year. This Institute retained

its status as a private enterprise for

46 years. It received an annual contribution

from the king of about 500

Rigsbankdaler (the Danish currency at

that time). Other income came partly

from members of the Kj鎑en and

partly fromprivate donations. However,

ACTA OPHTHALMOLOGICA SCANDINAVICA 2004

5

financial support was a great problem

(Larsen 2002), and the Danish state

provided no support for many years.

Among the leading lights behind the

initiative were Christian Brorson, who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most of the Institutersquo;s

day-to-day affairs, and Marshal

Adam W. Hauch, who was close to

King Frederik VI and who acted as

grand master of the Kj鎑en from 1799

to 1838. In addition, the grocer

Andreas Nielsen was a member of the

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dealt with

the financial running of the Institute.

Education at the first

institute for blind people

Teaching at the Institute started with

12 blind children in small rooms

hired from the Reformed Church in

Copenhagen (Houm鴏ler 1961). Religion,

histor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arithmetic and practical subjects

such as plaiting, weaving and the printing

of visitorsrsquo; cards were taught. Reading

and writing were considered too

difficult for blind people. An important

subject was music, training in which

allowed for possible employment as an

organist or piano tuner. From about

1830, gymnastics and bathing were

allowed – but only for boys. Most teachers

were members of the Order, who

worked free of charge or were supported

with grants from the Kj鎑en.

The initiative was supported by well

known poets, musicians and composers,

a

全文共38346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丹麦视障人士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

摘要

目的:描述丹麦为了视障人士所建立正式的福利制度的发展。

方法:在丹麦关于盲人的部分视力有问题的人群的正式福利制度的主要法律是有记录和评论的。但在文献中没有发现这样的合集。丹麦视障人士的援助历史是以丹麦的视障人群分类作为描述的。

发展:在丹麦,使视障人士福利正式化是在1811年开始的,通过Kjaelig;de秩序作为私下倡导。之后,丹麦国家正式担起责任,在1858年建立了丹麦皇家盲人研究所。从这个时候起,关于盲人和部分视力障碍人群的福利的一系列法律才根据丹麦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制定出来。在1858年,盲人书写系统被提出。丹麦的盲人协会成立于1911,并对后来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建立了一些视觉中心,从1968起预防失明在丹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结论:为提高盲人和部分视障人群的福利,已采取了伟大的措施。然而,做一个盲人仍然是非常困难的。现代技术和忙碌的生活方式为盲人创造了新的问题。因此,丹麦国家对视力残疾人士的义务,近年来有所增加。

关键词:盲人和部分视障人士的正式福利、有关和帮助福利的法律、对视障人士的义务

丹麦的第一个正式关于盲人的福利制度

关爱穷人,因此可能关照了大部分盲人,在丹麦存在了超过一千年。然而,在1811年前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关于盲人的福利制度。

第一个正式的盲人福利制度是最初的私下成立是通过一种古老的宗教秩序,这种宗教秩序名为“Kjaelig;de Order”。据说,这个秩序来源于一个非常古老的以“三个东方智者”闻名的丹麦制度,之后再1774年的11月27日改名为“Kjaelig;de Order”

统称为“Kjaelig;den”。这个制度是一个秘密的社会,这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共济会,这个团体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这个制度。共然而与共济会不同的是,妇女也被“Kjaelig;den”所承认。

这个团体有更详细的描述和图片。丹麦盲人福利制度的发展较早的被这个团体的一个大师描述出来。

在团体1774年更名为“Kjaelig;de Order”之后的头几年里,团体的成员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慈善有所贡献。1811年,灵感来自基督教教授弗雷德里克布罗森建议(图1),他们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在丹麦帮助盲人。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立即表示了对计划的支持。第一所为丹麦视觉残疾人士所建的机构,皇家盲人学院,于同年成立。该学院保持了46年的私营低位。它收到了来自国王的贡献约500丹麦币。其他的收入一部分来自于团体成员,一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然而,财务支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丹麦政府很多年都没有提供支持。

倡议的领灯者是Christian Brorson,他负责了机构大部分的日常事务,以及Marshal

Adam W. Hauch, 他和弗雷德里克四世国王十分要好,同时从1799到1838年都在Kjaelig;den中扮演者重要的大师的角色。此外,食品商安德烈亚斯尼尔森成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处理机构的财务运行。

盲人机构的教育

机构的教育一开始只是在哥本哈根的一所教堂里租用的小房间里教12个盲人小孩。宗教, 历史,地理,自然史, 算术与实践课程如编织,编织和游客卡印刷都是教学内容。阅读和写作被认为对盲人太过困难。还有一个重要的课程是音乐,只有在可能拥有作为一个管风琴和钢琴调音师的就业机会时才会被训练。大约从1830年起,体操和游泳允许教学,但只能教给男生。大部分的老师都是Kjaelig;den团体的成员,他们大都免费工作或者靠Kjaelig;den的捐款支持着。这个倡议靠着有名的诗人、音乐家和作曲家支持着,皇家剧院也每年会举行演出来表达支持之意。

经济支持

在丹麦那段时期视障人士好像只有两种获得经济支持的资源:即家庭或者当时的贫困法。1812年丹麦总理,一个古老、政府机构从绝对君主制的时候,估计在丹麦和挪威盲人的数量,挪威在当时属于丹麦,约为2400。盲人学院只承认丹麦公民,并且每次收取学生数量不超过18名。但是,那个时期,大多数富裕人家还是把失明的孩子留在家里,而贫穷人家又负担不起他们的失明孩子在盲人学院的寄宿费用。1812年,盲人学院向丹麦政府寻求支持,但是却徒劳一场。丹麦总理宣布。..而这一时期,它没有收入来源,以维持在该研究不到三四位学者。..”(拉森2002)。正巧,丹麦国家2年后破产。

从1834日起,丹麦神职人员被指示去发表在他们的地区的所有盲童的年度报告。除其他信息外,这些报告要包括这些孩子的姓名和年龄,以及他们成为盲童的年龄。从1859年开始的报告中还包括有关孩子收到的任何教学和他们的最终就业的信息。正式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丰富的关于19和20世纪的盲人的社会环境的信息(拉森2002)。在1839年,丹麦王子Christian接管了Kjaelig;den的领护权,之后作为Christian国王八世维持这个角色。

对于穷困盲人的无偿眼睛手术从1839到1851年由法院外科医生Carl Christoffer Withusen教授实行,之后由他的儿子Carl David Withusen实行。手术之后,人们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在Kjaelig;den的医务室接受免费食宿。穷困盲人的免费手术,大多是白内障手术,之后由丹麦第一眼科教授Edmund(Hansen) Grut在他哥本哈根的私人诊所继续实行。

尽管通过Kjaelig;de Order和它的许多支持者成员展示出很强的理想性,但最终作为私人运营的盲人机构还是太困难了。因此,在1857年这个盲人机构的责任人转变为了丹麦政府,并在1857年1月21日作为法律稳定下来。Kjaelig;den仍继续经营他们的许多盲人之家,直到1961年4月1日丹麦政府接管。

在1811到1961这几年里,当KJaelig;den支持丹麦盲人,团体贡献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工作资源。据一个KJaelig;de Order 的成员,艾伯特博士法布里蒂乌斯所说,团体贡献了超过280000丹麦币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法布里蒂乌斯1961)。这是一笔巨大的金钱,在当时,远远超过了来自丹麦国家的支持。

1858年11月5日,新的盲人皇家学院-现在是国家的-被视为神圣的(图3)。可以雇用专业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孩子。1898年英国皇家盲人协会在西兰岛日德兰群成立了一所幼儿学校,在1918年2月19日,学校依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93号法律,1918)。

盲人的印本

在1858年,盲人在丹麦的状况在许多方面仍然非常困难。他们没办法阅读,尽管在巴黎盲人的书本已经被使用有一段时间了。

盲人脚本打印发明通常归因于 Valentin Hauuml; y(1745–1822),但是其他人,包括丹尼斯狄德罗(1713–1784)曾试图产生以不同的方式为盲人打印。 Valentin Hauuml; y开始在1784的巴黎通过高架字符和音符教一个年轻的盲人。在同一年,法国慈善协会和法国宫廷开始对他的工作感兴趣,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盲人协会1784年在巴黎成立。 Valentin Hauuml; y在机构里成为盲人的老师。1806年他建立了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盲人学院,这是他的许多行动之一(普伦格,1958)。

盲文书写

今天最为普遍使用的盲人书写系统使用一个十六岁的法国盲人路易斯·布莱叶(1809-1852)在1825年发明的。这个系统是基于六个升高的点。盲人点字书写系统在1858年由Johannes Moldenhawer引进丹麦(1829–1908),同年他成为了新的丹麦皇家盲人协会负责人。Moldenhawer是丹麦盲人福利的先锋同时为丹麦研究所描绘了一本名为皇家盲人协会历史的书的背景(moldenhawer 1905)。

失明的定义在丹麦:1858和1890

在丹麦,第一次尝试建立盲的正式定义,好像是出现在教会事务部和教育部的公告中,在1858年7月22日,关于盲孩子皇家盲人学院的入学条件,于同年成立:“。..儿童在这种程度上被剥夺了视觉的权力,它不能遵循普通的学校教育(异常1902处)。在1890年5月10日的部长级的一封信中承认了这一条件,和一些修正案,即。..这孩子不能读或写的普通写作也是孩子在近10–12岁年龄”(教会事务和教育部1890部)。至于年龄,孩子12岁时会定期给予豁免,甚至成年人也会得到帮助。

1888丹麦医生戈登诺里(1855–1941)(图5)用分数6/60来描述弱视孩子的视力(诺里- 1888)。这个方法后来被国家卫生局使用,作为其标准来测量实用/社会失明。

从穷人立法到盲人立法

为穷人的立法在19世纪已经变化了不止一次。在1982年的4月9日,关于贫困法律权威的立法被发布,伴随着一些了的社会后果。

本法的第61条(“济贫法”)表示,将通过教育公众支付的费用,支持和关心残疾人包括盲人应该被视为救济穷人,除非那个人处于一个国家机构(延森2001)。

通过第117条法律(1908)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与救助相关的耻辱的条款是由第36条法律最后删除(1914),在一个盲人钢琴家宏伟的努力后,Carl Cohn Haste(1874–1939),丹麦的盲人协会第一任总统(内政部1914;延森2001)。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视障人士的福利与穷人救济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在1914这是对盲人的平等机会一个大跃进。

几年后,对伤残保险立法为救助管理实践的建立了基础依据(法律253号1921)。现在一个明确的年度的所有有需要的盲人的离异得到了保证。丹麦的眼科专家,gordonnorrie博士,丹麦国家卫生组织联盟副总裁说:“在实践中,这是对自由主义的解释。'(诺里 1924)。如有怀疑,报告将提交丹麦国家卫生局和国家,情况由国家决定。

盲童的义务教育

1926年立法强制所有的在丹麦8岁以上的盲童必须接受教育,至少持续10年的教育(法律57号 1926;格拉恩 1928)。后来修订了法律将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改为7岁(法律1956号117)。

从1889到1942 期间丹麦的失明原因

在1945,埃勒斯霍格尔(1899 - 1985)(图6)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调查,关于在1933到1942丹麦的失明原因(埃勒斯1945)。这项工作在1889到1912年是由H.莱曼和1913年1932年由戈登诺氏调查延续的。埃勒斯对这三个时期进行了总结:

(1)角膜疾病作为失明的原因大大降低;

(2)先天性眼疾病导致失明的百分比明显的增加

(3)在这三个时期,意外事故造成的失明率相当恒定(安徒生2002)。Henning skydsgaard(图7),是1958到1979期间的国家眼科诊所的领头人,对丹麦的致盲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skydsgaard因他对视力残疾人失明和康复预防的许多论文而被铭记至今(skydsgaard 1973)。

丹麦盲人协会

在过去的100年中,丹麦的盲人协会最重要的私人倡议是在1911年成立的丹麦盲人协会。它的第一任总统是Carl Cohn Haste。他在1914年的巨大贡献通过第67号法律第61条的变化被明显提及。 在1923到1928期间当Kristiansen是总统时,他建立了印刷室和一个图书馆,都属于国家。此外,还建立了一个丹麦广播服务机构,为盲人服务。从1928到1951期间Ernst Joslash;rgensen主持协会。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许多盲人家园。在1934年丹麦盲人协会非常积极的参加了帮助病人组织的成立工作。每年都有为盲人的筹集资金工作,被称为solgave收集,成立于1937年(ommerbo 1944)。覆盖世界所有盲人的协会的保护组织成立于1949(约根森1961年)。

1933年5月20日的社会改革

1933,一个非常重要的立法象征,被称为社会改革,随着社会事务部长K. K. steincke,被启动。

1933年5月20日的社会改革(社会事务部,1933),包括:

法律181号,关于公共福利,项目1-335;

法律182号,关于公共保险,项目1-87;

法律183号,关于事故后果的保证,项目1-83;

关于劳动分配和劳动事故的法律公告担保,项目1-43,和法律185号,关于私人转让的工作,项目1-5。

Lund将社会改革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1961)。从1933年开始,大部分盲人能够接收来自国家保险立法有所帮助,但得到帮助的程度还取决于需要。法律121(1937),在社会事务部(1930)提交的第四份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的公益事业,解决盲人培训问题。然而,这种福利的应用仍然在其最后的版本被需求确定(约根森1961年)。

在360号法律里(1946),更新了无效养老金率。根据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的一份报告(1946)介绍了无效养老金的各种重要的改进。这是在1949。

从1951到1968年,H.C. Seierup(1914–80)是丹麦盲人协会主席。他也是残疾人合作组织的主席。他完成了了不起的贡献。

1955年在丹麦的失明的定义

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一份1955年的报告(129)增加了一些新的方面在丹麦队失明的定义中(社会

全文共6024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5460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