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阿德勒理论与实践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9 09:57:15

Classical Adlerian Theory and Practice

http://www.adlerian.us/theoprac.htm

('Classical Adleria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 chapter in Psychoanalytic Version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Philosophies of Life and Their Impact on Practice, edited by Paul Marcus and Alan Rosenberg. It was published in August, 1998 b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and may be ordered directly from them, Barnes and Noble, or Amazon Books. Dr. Marcus has kindly granted permission to post this chapter on the Alfred Adler Institutes of San Francisco and Northwestern Washington web site. Any reproduction of this material must include the chapter title, authors, book title, and editors. The book includes sixteen contributors,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resenting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understandings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rands of clinical psychoanalysis. Original formatting has been adapted to HTML, consequently, end notes have been bracketed within paragraph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ontact Dr. Stein at 360-647-5670)

Overview

Over the half century since Alfred Adler articulated his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d system of psychotherapy, his ideas have gradually and persistently permeated the whole of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Ellenberger 1970, 645-648). The shift of psychoanalysis to ego psychology reflected Adlers original thinking and Adler was 'hailed by certain psychoanalysts as a precursor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s of psychoanalysis' (Ellenberger 1970, 638). Adlers observation that 'human beings live in the realm of meanings' reflects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view of human behavior. An early feminist, he held that both men and women suffered from our societys overvaluing of men and undervaluing of women, and he believed the on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one of equality. His earliest work in which he argued for the unity of mind and body was a precursor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Even the findings of anthropologists, biologists, and physicists parallel Adlerian concepts. Adlers view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ir natural proclivities toward cooperation has been echoed by anthropologists (Ho 1993; Kim and Berry 1993; Maybury-Lewis 1972), and biologists (Augros and Stancui 1988; Hamilton 1964; Simon 1990; Trivers 1971; Wilson 1975). His concept of the style of life, where one central theme is reflected in every psychological expression, suggests the concept in physics of the hologram, wherein each part of a whole is an enfolded image of that whole (Briggs and Peat 1989). His concept of the final goal, a fictional future reference point that pulls all movemen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a strange attractor in chaos theory, a magnetic end point that pulls on and sets limits for a process (Nelson 1991). He believed in the fundamental creative power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freedom to choose and change their direction in life; thi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biological process called autopoesis which is the autonomous, self-renewing, and self-directing nature of all life forms (Nelson 1991).

When soci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biologists, mathematicians, physicists, and psychotherapists begin describing remarkably similar dynamics, one wonders if we are on the brink of a new unified field theory. Forty years ago, Alexander Muuml;ller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dlers body of work a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held that it had the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the magnetic center that would draw other disciplines together (Muuml;ller 1992).

The scientific paradigm shift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1990s might well be ripe for a re-discovery of Adlers original and full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He created an exquisitely integrated, holistic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psychopathology, a set of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psychotherapy, a world view, and a philosophy of living.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first describe Adlers view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his idea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optimal development. Second, we will outline his explanation of how this process goes astray and results in psychopathology. Third, we will sketch the Adlerian levels of intervention which include not only psychotherapy but also preventive programs in the areas of parenting and education.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Adlers integrated complex of philosophy,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a vigorously optimistic, humanistic view of life. He offered a value-oriented psychology that envisioned human beings as capable of profound cooperation in living together and striving for self-improvement, self-fulfill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on welfare. Indeed, Adler predicted that if we did not learn to cooperate, we would run the risk of eventually annihilating each other. Thus, if we were to distill his view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nto one main idea, it would be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Human, inextricably interconnected with others and all of nature. The central problem that humans face is how to live on this planet together, appreciating what others have contributed in the past, and making life better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Central Concept: Feeling of Community

Following from his view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dler based his psychology on the central concept of (in German) Gemeinschaftsgefuuml;hl. It is a difficult concept to translate adequately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by the phrases social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古典阿德勒理论与实践

('经典阿德勒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状况心理分析》一文:生命哲学及其对实践的影响的一章,由保罗·马库斯和艾伦·罗森伯格主编。该书于1998年8月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直接从他们,巴恩斯和诺贝尔,亚马逊图书订购。马库斯博士已获准在旧金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所和华盛顿西北部网站上发布这一章节。本材料的任何复制都必须包括章节标题、作者、书名和编辑。本书包括16位贡献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介绍了他们对人类状况、心理病理学的理解以及临床精神分析的品牌。原始格式已调整为 HTML,因此,结束笔记已放在段落中。有关其他信息,请联系斯坦博士360-647-5670)

概述

半个世纪以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阐明了他的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系统,他的想法已逐渐和持续地渗透到整个当代心理学(艾伦伯格1970,645-648)。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的转变反映了阿德勒的最初思维,阿德勒'被某些精神分析家视为精神分析后来发展的先兆'(Ellenberger,1970年,638年)。阿德勒关于'人生活在意义领域'的观察反映了社会建构主义对人类行为的看法。作为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他认为男女都遭受着社会对男子的高估和对妇女的低估,他认为男女之间唯一的积极关系是平等关系。他最早的工作,他主张身心的统一是精神医学的前奏。

甚至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发现也与阿德勒的概念平行。阿德勒对所有生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对合作的自然倾向的看法得到了人类学家的赞同(Ho 1993;金和贝瑞1993年;梅伯里-刘易斯1972年),生物学家(奥格罗斯和斯坦崔1988年;汉密尔顿1964年;西蒙1990年;特里弗斯1971年;威尔逊1975年)。他的生活方式概念,其中一个中心主题反映在每一个心理表达中,建议全息图的物理概念,其中整个部分是整个的一个折叠图像(布里格斯和Peat 1989)。他的最终目标的概念,一个虚构的未来参考点,将所有运动拉向同一个方向,类似于混沌理论中一个奇怪的吸引者,一个磁端点,拉起并设定了过程的限制(Nelson,1991年)。他相信个人的基本创造力量,以及他们选择和改变人生方向的自由;这与称为自发的生物过程非常相似,这种生物过程是所有生命形式的自主、自我更新和自我指导性质(Nelson,1991年)。

当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开始描述非常相似的动态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即将采用新的统一场理论。四十年前,亚历山大·穆勒经常将阿德勒的工作称为'哲学人类学',并认为它有潜力提供磁中心,将其他学科汇集在一起(穆勒,1992年)。

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范式转变和知识环境很可能已经成熟,可以重新发现阿德勒对理解人类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最初和充分贡献。他创立了一个精妙的、全面的人类自然和心理病理学理论,一套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生活哲学。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描述阿德勒对人类状况的看法和他对人格发展的看法,包括最佳发展。其次,我们将概述他解释这个过程是如何误入歧途的,并会导致精神病理学。第三,我们将勾勒出阿德勒的干预水平,不仅包括心理治疗,还包括育儿和教育领域的预防方案。

人类状况与人格发展

阿德勒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是积极乐观、人文的人生观。他提出了一种价值导向的心理,认为人类能够深入合作,共同生活,努力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共同福利做出贡献。事实上,阿德勒预测,如果我们不学会合作,我们将面临最终消灭对方的风险。因此,如果我们把他对人类状况的看法提炼成一个主要思想,那将是社会人的概念,与其他人和所有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欣赏别人过去的贡献,让今世后代的生活更美好。

中心概念:社区感受

从对人类状况的看法出发,阿德勒基于(德语)的中心概念心理学。杰梅因沙夫茨格夫吕尔.翻译起来是一个困难的概念,并且被短语翻译社会兴趣,社交感觉,社区感觉社会意识(安斯巴赫和安斯巴赫1956, 134).阿德勒和他的许多追随者开始喜欢这个词社区的感觉(布鲁克,1978年)。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个人可能理解和实践一些层次,而忽视他人的发展。

如果人们在情感层面上发展了社会兴趣,他们很可能感到对人类有很深的归属感,因此,他们能够同情人类同胞。然后,他们在地球上可以感受到非常宾主的感觉——既接受生活的舒适,也接受生活的不适。在认知层面上,他们可以承认与他人的必要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福利。在行为层面,这些想法和感受可以转化为旨在自我发展以及针对他人的合作和有益的运动。因此,社区情感的概念的核心是个人充分发展其能力,这个过程既具有个人成就,又使有价值的人能够相互贡献。同时,这一概念表示承认和接受所有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阿德勒的这些想法也说明了目前关于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讨论。与其他人不同,他没有看到自我与社会、个性和关联之间的根本冲突,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些是错误的二分法。自我和连接的发展是递归过程,以积极的方式相互影响。个人发展越大,与他人积极联系就越有;与他人联系的能力越大,就越能向他们学习并发展自己。这个想法已被最近的作者重新发现(吉辛格和布拉特1994年)。

阿德勒看到了许多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生物之间的联系。一个人可以感到与他人、家庭、朋友、社区等在日益扩大的圈子里有联系。这种连接可以包括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直到,在最大的意义上,人感觉与整个宇宙连接(M_勒勒, 1992, 138).如果人们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这种联系,那么许多自创的生活问题 -- -- 战争、偏见、迫害、歧视 -- -- 可能就不复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感不仅对生活在社会中共同生活,而且对每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如果人类婴儿与照顾者没有情感联系,他们将无法茁壮成长,并有可能死亡。

此外,个人需要承认他们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过去的贡献。阿德勒看到的每个人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你对生活的贡献是什么?它会在有用或无用的一面生活?

阿德勒给他的系统'个人心理学'的称号并不立即表明其社会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心理。相反,阿德勒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在这种心理中,个人在他或她的社会语境中被看到和理解。因此,Adler不仅为个人客户,而且为家庭和学校设计了干预措施。

在德语中,术语个人心理学指独特、不可分割和不可分割的人的心理(戴维森1991年,6)。阿德勒的意思是,首先,个体心理学是一门特文科学。个人如何发展是独特的、创造性的,取决于人对生命的主观解释。其次,阿德勒的意思是传达一个人的行为作为一个单位,其中的思想,感情,行动,梦想,记忆,甚至生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人是一个系统,其中整体大于和不同于其部分的总和。在这整个,阿德勒看到了人的统一。在一个人行为的交响乐中,他辨别了贯穿始终的旋律主题。这个主题在节奏、音调或复杂方面可能有许多变化,但它仍然是可识别的。因此,要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看整个人,而不是从零件,彼此孤立。后我们把握指导主题,然而,很容易看出每个部分如何与主题保持一致。

人格发展


我们如何来发展这个指导主题?这是一个积极和创造性的过程,其中个人将意义归因于他们所面临的生活经历。他们从这种原材料中构造出他们回应的主观现实。因此,他们不是群种或环境(不是物体)的被动受害者,而是主动构造函数和解释其情况的解说员(受试者)。

这个过程开始于婴儿期,因为孩子们在面对正常的日常任务时,特别是当他们把自己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进行比较时,会意识到缺乏感觉。因此,他们体验了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这是对于无法以我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的意识的正常反应。阿德勒还形容这是一个'减号情况'。这些感觉成为努力走向他所谓的'加情'的动力。

个人之所以朝这个方向发展,是因为'生命的创造力,它表达了自己渴望发展、努力、实现甚至通过在另一个方向上争取成功来弥补失败的愿望。这种力量是远程的,它表现在追求目标,并在这个奋斗中,每一个身体和心理运动都作出合作'(安斯巴赫和安斯巴赫1956,92)。

受德国哲学家汉斯·维辛格的影响,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行为并不总是被现实所引导。他们也受到小说或他们认为是真实的引导,尽管这些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Vaihinger 1925)。这些想法构成了阿德勒最终目标概念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虚构的个人创作——一种想象中的完美、完成或克服的理想境况。走向最终目标的动机是努力克服自卑感。虽然最终目标代表了一个主观的,虚构的对未来的看法,它是指导人现在。

在一个积极、勇敢的个体中,具有强烈的社区情感,追求克服自卑感的最终目标,可以表现为一场追求最佳发展的终身运动,充分意识到这种奋斗没有终点。这与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关于个人努力实现自我实现的观点非常相似——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马斯洛,1970年)。

在处理自卑感和实现最终目标时,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影响以及外部社会影响可能至关重要。儿童通过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发展、合作和相互依存的重要其他人,学会应付和/或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阿德勒认为,母亲与母亲的联系和影响是社区情感早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结构中,父亲和照顾者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有了这个积极的基础,孩子们可能会长大后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处理阿德勒所说的生活、工作、社区和爱情三项任务(Adler 1992a,16-18)。因此,他们有可能培养勇气和能力,继续他们的成长,为生活做出贡献。然而,如果儿童得不到适当的鼓励和支持,结果,他们的自卑感被夸大了,他们很可能会气馁。他们可能会采取同样被夸大的最终目标,以弥补他们深深的自卑。他们追求的不是自我发展,而是克服困难,而是追求一个想象中的优越性目标,因此必须避免真正的考验。然后,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在生活的无用的一面,而不是与他人合作的目标和社区的感觉。最终目标是每个个人都独有的流程的结果。两个有相似自卑感的人,例如,深深感到缺乏智慧的人,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目标。一个人的目标可能是招募他人加入他或服务,从而避免任何可能失败的智力测试。另一个目标可能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胜过所有其他的人,从而展示她卓越的智慧。阿德勒
称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
在阿德勒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概念,即自我或自我、个性、个性、个性的统一、个人形式的创造性活动、面对问题的方法、对自己和生活问题的看法,或整个生活态度(安巴切和安斯巴赫1956年,174年)。

因此,生活方式成为个体接近或回避生活的三大任务,并努力实现其虚构的最终目标的方式。在健康人中,这种处理生活任务的方式相对灵活。他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许多方法,当一种方法被阻止时,他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方法。对于通常坚持单向或没有方式的不安的个人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和其他人一样,阿德勒认为生命的前五年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到那个时候,孩子们已经经历了足够的经验,他们采用了他们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原型,尽管在童年和青春期的余下时间里,可以有一些改变。在那之后,这些自我和世界的构思方式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套镜头,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世界。阿德勒称之为感知方案.因此,个体感知是有限的,现实与对现实的看法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对于正常人来说,这种差异相对较小;对于心理不安的人,差异要大得多。

在发展的最佳形势下,成年人将获胜儿童合作,通过贡献他人,尽量减少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勇气,引导他们积极行动,帮助他们感受到整体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培养一种意义感。这些经验将帮助儿童确定和发展其能力,并成为合作、生产和满意的成年人。他们将能够看到和感受到他们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面临的挑战是培养足够的勇气去处理困难,与他人密切联系,并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提高自己。它们最终可能以普世价值或原则为指导——也许是正义、美、真理等。他们将能够利用自己的自卑感作为持续发展的刺激。他们将争取优越的困难,而不是优于别人。他们会以互利的方式解决生活任务带来的问题。

这种最佳发展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正常'或'平均值'。虽然许多人是比较合作的,但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做得不够在工作上度过,没有深刻的承诺和激情,没有发挥最大的潜能。他们可能有点无聊,并可能忍受慢性紧张或'压力'没有明显的情绪或身体症状。当他们面临特别困难的挑战时,他们可能没有发展出他们的勇气与合作,以至于他们能够充分应付。到那时,他们可能会经历一种可能触发心理症状的休克。可能引发此类症状的挑战示例包括裁员、疾病、婚姻、生孩子、离婚、中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9822],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