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城中村改造后的原村民市民化:以广州列德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羽琦,刘烨,李志刚
摘要:基于来自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研究等定性资料,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广东省第一个城中村改造的社区----列德社区村民市民化的模式与过程。通过对村民市民化水平的调查,考察了再开发项目对村民市民化的影响。我们的发现表明,改造项目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多元化的社会群体的混合居住模式,增加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机会。然而,因为村民们保持着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市民化进程在土地所有权、管理模式、生活方式和公民身份方面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因此,列德社区改造项目被证明是一个“被动公民化”的过程,即村民被动地接受改造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仍然是孤立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最后,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公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市民化;社会整合;广州
1. 引言
中国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城市化进程。在最近一些年,地方政府开展了一项改造中国大城市的城中村的项目,这项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景东、吴晓等人讨论了改造的物质层面方面,包括 土地利用、物理规划和项目开发。吴志刚等人和贾胜华等人在对社会行动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改造中的平衡点。刘璇和张建荣提出了基于产权理论的城中村改造困境及其解决途径。张静翔等人从制度层面就利益驱动机制和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指出了我国城中村问题的根源。李志刚等从社区“转型”的角度探讨城中村改造的途径。马航强调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社区参与和以人为本。此外,一些学者就当前的改造忽视了原村民和居住在城中村的移民的幸福展开了争论。然而,大多数以前的研究都聚焦于关注利益平衡、土地产权改革和物质更新的话题,但很少有人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原村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 从城中村到现代城市社区的演变有两个阶段, 包括: ① 景观城市化, 重点是物质更新;②以村民市民化为中心的城市化。现有文献对景观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但人类城市化仍处于研究之中。如果原村民不能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 他们的自我认同就会跨越城乡, 可能会被城市社会的主流所边缘化, 从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 本研究以广州第一个全面改造城中村列德社区为例, 试图通过对该区改造的积极意义和未完成任务的回顾, 探讨改造过程和重新安置住房项目的现场调查。本文试图给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改造列德社区村民的市民化情况如何?改造是如何让影响村民市民化的?如何理解改造与市民化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作者从2011年4月到8月在列德社区进行的30次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 以及诸如乡村编年史、规划文件和媒体报道等二手文献。
2. 城中村原村民市民化的困境
2.1 村民市民化: 概念和类型
村民市民化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下的社会经济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的村民进入城市, 在非农业部门获得就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价值观、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也朝着城市公民开始转变。与 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中国的村民市民化远远落后于城市化和工业化 (即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 城市和农村的长期分离, 在社会定位、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 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 城市户籍制度使农民处于劳动力市场最低的社会福利水平, 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差距。中国农民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村民市民化: ① 他们搬到城市, 作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建立社会阶梯, 获得城市公民身份。②在'以城市户籍交换土地' 的政策下, 农民可以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和医疗方面以牺牲农田和农村家庭为由, 获得城市公民资格。
2.2 城中村原村民市民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被动城市化的背景下, 土地征用剥夺了农民的生产性资源和就业机会。虽然他们的社会身份已经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公民, 但他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能改变, 他们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仍然由村庄这个自组织的基层单位负责。并且他们的社会网络和心理认同在村庄也仍然被限制。因此, 城市化并没有把农民变成公民, 而是使他们成为 '非农非城市' 的失地农民。(见表1)
表1城中村市民化落后的渊源与体现
起源 |
体现 |
制度排斥 |
严格的的二元土地政策; 基于户籍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差别化管理体制 '单位' (半单位) 管理模式 |
社会隔离 |
封闭和脱节的社会网络; 村民与市民之间缺乏社会互动; 舆论的歧视与偏见 |
个人能力和规划 |
缺乏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 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追求稳定小康生活' 的传统思想; 成为市民的意识淡薄 |
2.2.1 制度排斥
城乡之间的土地、户籍、社会管理体制的分岔, 从土地产权、社会认同、行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离解了村民的城市体系;增加了对村庄集体经济制度的经济依赖性和心理认同。首先, 由于房屋租金的增加, 村民们在他们的宅基地上建造了更高的房子, 以赚取更多的房租。由于现行法律禁止宅基地转让, 自建房屋只能由村民自己占用, 或者出租, 但不能出售。因此, 这些房屋的土地产权并不完整, 其价值不能在市场上充分体现。其次, '没有实现村民转型的征地' 战略使地方政府免受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责任,这会长期以来提高村民“准市民化”的社会认同。第三, '城市社区建设' 的倡议是肤浅的, 而居委会等城市行政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顺利运作。相反, 集体经济定期向村民分红, 并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就像单位在改革前的时代所做各种社会服务,增强了村民的“城市村民”的身份。
2.2.2 社会隔离
村民不能与城市公民建立牢固的关系, 因此不能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城市乡村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中的孤岛, 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封闭和脱节。一方面, 大多数村民没有正式的工作, 与城市公共服务分开, 不能建立基于分工和城市现代化的现代社会关系;另一方面, '村集体社区' 完全继承了以亲属、共同祖先、共享社区等为中心的传统农村网络, 通过熟人关系和信任维护社会秩序,长辈, 以及邻里之间的民意等在熟人环境中的长期生活使村民难以了解和适应城市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 村民与外部世界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也加剧了外部社会的歧视和偏见, 从而削弱了村民与公民沟通的意图。
2.2.3 个人能力和规划
村民市民化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村民的能力和作为公民的意图。客观地来说, 40 岁以上的村民在农田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生活, 没有或很少有教育经验、技术知识和寻找工作的渠道。同样, 年轻的村民在享受福利待遇和舒适的工作方面也遇到困难, 因为他们的教育素养相对较低, 工作经验相对较差。因此, 村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总是处于劣势, 他们只能在中等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低工资和有限晋升机会的职位, 或者从事诸如街头小贩或非法摩托车出租等非正规部门的工作。从主观方面来看, 部分村民可以从住房租赁经济中获得丰厚的收入, 然后成为受阻着 和 '主观富余劳动力'。长期靠收租为生的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匮乏, 也强化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即 '只关心钱', 以及 '农民的思想', '追求安定小康生活'。因此, 村民们不能够也不愿意住在城市里的城市公民。
3. 列德社区改造项目评述
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 (CBD) 中心区 (见图 1), 列德曾是一个具有900年历史的滨水村, 由于城市化的土地征用, 成为19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城中村。在改造项目之前, 村庄的总面积为33万6300平方米,净土地使用面积为25万44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68万6200 平方米。在3167个家庭中, 登记人口总数为 7865, 流动人口达1万人。列德村委员会于2002年被取消, 列德经济发展公司成立, 隶属于天河区列德街办公室管理。作为广州第一个整体改造的城市村, 列德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创新的方法。例如, 遵循 '由市、区政府牵头, 由村本身实施' 的原则, 在政府只提供政策而非财政支持的前提下, 列德集体实体出售部分其土地以房地产开发商拍卖, 以筹集资金的改造和重新安置。为了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利益平衡, 集体实体将土地包裹分成三部分: 13.1万m2 区域在东部将被用于修建高上升的安置大厦为村民;11万4100 m2 区域在西部将被转换成国有土地并且被拍卖卖给房地产开发商; 3万2100 m2 区域在南部将被用来建立一个五星级酒店拥有村集体经济。
关于重新安置赔偿, 拥有合法所有权的私人住房将通过实物支付得到补偿。补偿采用了多阶段的方法。具体来说, 如果一个被拆毁的房子有两层或更少, 它的主人将被补偿一套两层居住面积德房子;如果一所房子有三层楼, 它的主人就会得到三层房子的补偿;上限是四层楼的房子。四层或以上的房屋将根据物业认证区重新安置, 村民可按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额外的安置公寓区, 并拥有拆毁的房屋还可以获得1000元/平方米非法楼层区域的补偿费。上述的重新安置方法, 使政府、发展商和村民之间取得了双赢的局面, 保障了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列德重新安置的建筑项目从2008年1月开始了并且在2010年1月完成了。村民们在2010年9月开始迁回。总建筑面积为68.7万平方米 ,相距5.2。重新安置房屋计划由37幢26至42层的住宅楼宇组成, 一共6000套, 其中三份为本地居民提供居所, 而其他4000套则会出租。目前, 居住在列德翻修社区的居民不仅包括原城区村民, 而且还有租户在附近工作。此外, 一些曾离开列德村但仍与原居民保持亲属关系的城市居民, 亦被社会所吸引。因此, 改造不但为列德带来了物理上的革新, 而且还调整了社会空间。
4. 改造项目对列德当地村民市民化的积极影响
4.1 改善生活条件
列德的改造项目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首先, 建筑质量和住宅设计已经达到了商业住宅楼的平均水平。其次, 列德社区提供了广泛的公共设施的范围。诸如市场、商店、小学、幼儿园、俱乐部、银行和诊所等标准设施旨在为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第三, 社区的功能布局、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不仅满足了现代园林居住区的要求, 而且在华南代表了 '保留滨水村传统文化' 的理念。此外, 小区亦采用现代化物业管理, 24 小时保安严格控制入口。保安、清洁工作及设施维修均由新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总之, 城中村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消失, 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封闭社区项目。
4.2 改善村民的经济状况
列德的改造项目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而且为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了稳定和大量的经济利益。作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列德的集体红利和房屋租金在改造后已大为提高。一方面, 整个村庄的土地流转量为46亿元, 为改善村民福祉和发展集体财产留下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 改造将列德的租金从10元/平方米增加到 35-40 元/平方米。家庭收入每月增加1万元以上。
除了直接收入外, 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村民财产的总价值, 创造了许多百万富翁。在改造前, 未建成的土地产权、建筑质素差、列德的生活条件, 使房屋租金大大低于潜力。改造不单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 亦为厘清集体财产权提供了机会。总之, 列德的改造已经实现了其区位的真正价值, 从而提高了村民个人资产的价值。
4.3 促进住房组合和社会融合
改造后的租金增加及环境改善, 亦吸引了中产阶级租用房屋, 并创造了一个社会融合的小区。在改造之前, 列德村的大多数租户都是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阶层中占据最低的梯级。改造后, 社区不仅吸引了一些长期离开列德德市民在回到列德, 还吸引了一些接受过良好教育德和白领阶级住在这里。当地村民和居民的混合, 促进了他们的相互作用, 改组了村民的地方和亲属为中心的社会网络, 从而帮助村民更好地适应城市公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此外,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接触和沟通, 可以消除公民对村民的偏见和误解, 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障碍。列德社区的情况表明, 如果他们更经常地与村民交往, 市民对村民的看法将更加客观。
5.市民化未完成的任务
5.1 土地所有权的转换
虽然政府通过许多优惠政策鼓励 集体土地的改造, 但村长和老年村民反对土地改造的想法。一方面, 他们得到了统一的集体土地使用证明和集体财产认证的重新安置住房, 通过法律行动维护财产的性质。另一方面, 他们试图通过长老的权威、民意和非正式协议等手段保持所有权的不变。这样做防止一些村民偷偷出售他们的房子。
从表面上讲, 村民对土地流转巨额利润一无所知的原因是现代产权意识的缺失。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民的风险规避和安全优先的经济原则。通过财产运输迅速致富, 对城市公民来说没有什么错。然而, 对于就业机会有限、收入不确定的村民来说,
全文共7509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661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