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智慧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5 14:41:13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译文

论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智慧

纳塔莉亚·P·科普塞娃

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哲学博士、教授

弗拉基米尔·基尔科:物理和数学科学博士,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立教育大学,以俄罗斯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命名;decanka@mail.ru

Doi:10.5901/mjss.2015.v6n5s2p119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研究这篇论文有不同的民族传统。《道德经》目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在俄罗斯,《道德经》被分析了大约200年。本文论述了《老子道德经》所载辩证法的各个方面。在《道德经》的大部分章节中都可以找到吴炜的方方面面。在《道德经》中,老子谈到了特殊的自发活动“使不行动”。辩证法“有为”和“无为”是远东文明、中华文明的政治学说的基础。哲学家、作家列奥托尔斯泰对“道”概念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理解。托尔斯泰是《老子道德经》俄语版的第一位翻译家和出版人。他对《道德经》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认为道教的精髓是基督教的精髓。基于托尔斯泰的思想,我们可以构建基督教与道教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政治学、道教、老子

1. 介绍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程证明,中国是国际舞台上最大的“参与者”。这些过程有许多原因,包括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习俗,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一些欧洲和俄罗斯科学家的著作中,他们假设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认为社会和文化过程,包括社会分层、社会和文化规范、价值观、理想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而不是所谓的“西方”社会。尽管文明方法具有争议性,但许多当代学者区分了特定类型的文明——远东文明,其中包括中国、朝鲜和韩国、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关于这个文明的主导要素、参照点、基本结构都是起源于中国的事实,有一些科学的道理。我们谈论的是社会如何分层,以及思想观念和理想的经济、传统宗教、中国佛教、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艺术、建筑、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包括日常交际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有一个特殊的社会时代,它的历史延续到今天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社会起源于古埃及文明的同时,是人类历史上最稳定、最长期发展的典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做法证明了它们几百年和几千年来成功应用的价值。中国社会的稳定,有其特定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其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器物,特别是古代哲学和宗教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和特殊关系。

2. 《道德经》——中国文化的基本文本

道家核心文化是一个标准、理想、价值体系,它关系到经济和人们的精神活动。特别有必要强调文化核心所蕴含的理想的双重统一性。依靠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主要是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50)和哲学家谢尔盖·布尔加科夫(1931年)的知识发现,我们可以假定一种特定文化中经济活动的双重统一和精神标准的基本原则。意识形态理想证明并赋予人们生活的经济标准以价值语义,反过来,经济标准只能依靠相应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包括宗教)生活形式存在。如果说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统一理想提倡一种文化的普遍性,那么这些理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大多数受人尊敬的文化文本中的巩固揭示了每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特殊性,使我们能够追踪这一社会有机体的社会文化动态,确定打破历史的时刻旧文化体系的消失和新标准、理想、价值观的根本折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人活出自己的基本理想,这种特殊的文化就存在。这些理想的毁灭意味着文化本身的毁灭。创造新的理想和标准,标志着新的社会文化空间、新的社会有机体的建立。

中国古代文本《道德经》具有基本神圣文本(核心文化)的所有特征,这些文本几百年来保存和翻译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理想。这一经典文本为中国两大民族文化传统之一 ,即道教。虽然孔子没有将《四书》和《五经》两部基本典籍的《道德经》编入《老子》的第三组文本中,但《道德经》对中国和全球社会文化空间的价值却难以高估。尽管关于道教宗教传统的统一性存在着严重的争论,但没有一位与会者不怀疑,他们最古老的“启示”古代道教神圣文本是“道德经”。因此,世界上最权威的道教学者之一,M.Strikmen(1979)认为,《道德经》是在“原始道教”时代创造的,而道教时代的传统只是从其在“天师道”学派(始于公元1年)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始的。M认为,道教只有在自觉地将自己与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其他宗教传统区别开来之后,才能获得这些启示的特殊地位。在此之前,中国学者认为它是在战国时代创造的。鉴于上述观点,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经》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特殊价值。应认识到《道德经》的建立、维护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十八世纪《道德经》拉丁文译本在英国出现,此后西方翻译的尝试从未停止,其总数达到250余部。因此,《道德经》的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在本文中,发表了《老子道经》。将采用《平行翻译集》(1996年),将《道德经》的四个英译本汇集在一起。也将使用老子《道德经》的翻译,该书由J.Legge制作,于1891年出版。

尽管《道德经》的译著数量庞大,但大量的研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概念的复杂性,都必须通过比较不同的概念来揭示。

本研究假设「行动」与「非行动」的概念在《道德经》不同章节有不同的含义。这一意义因“为”(“作为”)和“无为”(“不作为”)如何指代“道”的概念而不同。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道德经》若干概念的分析,揭示中国政治观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能在当代表现出来

3. 道教的政治方面

在哲学史上影响《道德经》基本思想的政治现实是中国国家的各个方面:

1) 道家与儒学明争暗斗,争夺中国皇帝统治思想的宫廷地位;

2) 道家天师对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政治史的价值;

3) 道家圣师君主学说。

道教创立的哲学理想统治者对国家权力的神圣化做出了贡献。此外,道教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这个道家理想的统治者(不是炼金术士,也不是魔术师)(塞德尔,1979年)。

道教政治哲学有几个重要特征:

1) 它确立并强化了理想统治者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真正的影响;这一概念在宗教道教中有一个原型,神化的老子教统治者(马瑟1979)。

2) 它与儒学、理学思想密切相关,道家与儒学的对峙往往被高估;

3) 它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影响着道教的某些方面,如道法。

4) 政治道家常作为农民政治运动的基础;

5) 道教的社区形式对当时的中国人和民族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阿巴耶夫1983)。

因此,对《道德经》中的政治思想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认识,将澄清中国政治哲学包括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些重要观点。

4. 老子《道德经》政治哲学的主要原则

构成“道德经”的字符,这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称为“符号”。不同于声母语标,是一个表示真实单词的符号,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除此之外,汉字的符号学还包括古文字的符号,如埃及文字、玛雅文字、阿兹特克文字和波斯楔形文字。

“行动”指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变体——“非行动”。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无为”强调众多研究者(Graham 1978,Titarenko,Abaev 1994;Slingerland 2002等)。“不作为”原则也是国家建设和完善政府的基本原则:一是作为国家的最高行为,二是作为国家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

《道德经》第二章、第三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八章、第五十七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中反复出现的“为”与“无为”服务对立于传统伦理和人类学概念。

“因此,圣人不用做任何事来管理事务,不用言语来传达他的指示”(J.莱格译)。

“因此,圣人无事生非地管理事务,无言以对地传播他的教诲”(张永慈译)

“因此,圣人遵守行为,就在于不采取行动,而实践不使用词的教导”(刘德生译)

“因此,圣人居住在不活跃的事务和实践无言的教学”(R.亨利克斯)。事务处理。

在第二章这一片段的不同翻译中,作者强调缺乏迁移活动、实践和目标设定。因此,圣人的关系是自我完整的,不需要任何的修正、调整或只是干预,圣人自己同时又始终是和谐的,自然的。

5. 《道德经》老子理想中的统治者

《道德经》之所以有政治论著的一面,是因为它经常为统治者提供指导,或揭示出一个能够在管理社会中成为“道的指挥家”的“理想统治者”的品质。对于一个理想的统治者来说,他是道的追随者,并且有可能借助国家权力在他的国家里确立“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第三章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本章中,口译员使用诸如“保持”、“强制”、“净化”等词语,其含义是对那些表现出不当人使用秩序、武力。《道德经》一章明确指出,在国家权力的帮助下,通过统治者的命令,可以终结国家的“低级”活动、虚荣、贪婪。矛盾的是,武威可以通过暴力来实现。

《道德经》中的理想统治者——这个人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无为”的原则。遵循“五味”即遵循自然,所以社会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无论它是谁,体现了“五味”的原则,这与真正的道相对应。第三章是这样说的:

“当统治者禁欲,良好的秩序就会是普遍的”。(J.莱格,trans.)

而吴伟在第10章中继续写道:

“爱民治国,必须没有行动的目的吗?在他打开和关闭天门的时候,难道他不能像一只雌鸟那样做吗?当他的聪明才智无所不在时,他就不能(看起来)没有知识吗?“(J.莱格,trans.)

在第29章中,统治者在政府中使用武力、暴力,并受到警告,这种管理将使国家崩溃:

“国家是一种类似灵魂的东西,不能通过积极的行动来获得。想要赢得它的人会毁掉它;想要抓住它的人会失去它”(J.莱格,trans.)。

很有意思的是,可以这一片段第29章的贡献与其他著名口译员的翻译进行比较。

“帝国是一个神圣的容器,不应该对它做任何事。无论谁做了什么事,谁就毁了它;谁掌握了它,谁就失去它”(刘德华译)。

“这个词是神圣的器皿,不能被篡改或抢夺。篡改它就是破坏它,抓住它就是失去它”(张永慈译)。

“世界上最崇高的乐器是无法设计的。那些设法破坏它的人;那些执着的人失去了它”(韦利·阿瑟译)。

我们看到了悖论。暴力作为政府的一项原则导致了国家的崩溃。但《道德经》说,武威可以通过武力来实现。因此,公共行政的辩证法建立在无为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国家强制”的双重含义:

1) 意识正在达到统治者的“顶端”,在日常文化中引入“无为”的原则,必须停止贪婪和虚荣的活动;

2) 国家暴力会破坏复杂的“自然”系统的社会互动和平衡——这种平衡不应被破坏,因为它永远无法恢复。这就是《道德经》的政治哲学。

6. 和谐政治原则与事件的内在本质

遵循“无为”的原则,我们允许事件按照其自身的性质发生。在我们认为我们看到“弱者”存在的地方,实际上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未来就是这样。看似“强大”、“强大”的东西,早已在时空中实现,所以很快就会消失在他的信仰事实中。这告诉我们著名的43章《道德经》:

“世上最软的东西击败最难的东西,战胜最难的东西;没有(实质性的)存在的东西进入没有缝隙的地方。”

《道德经》的作者明白,尽管他的社会哲学有“轻”和“自然”之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很困难。第43章也强调了这一规定: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达到教诲的目的,也很少有人能在没有行动的情况下获得好处”(J.莱格译)。

7. 治国理政中的“无为”原则

第48章对揭示社会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当个人在实践中认识到现有自然秩序的无效甚至有害变化时,就能够把握“不作为”原则的含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永远不会真正运行国家,因为甚至看不到它是怎么可能做到的。第四十八章将道的认识与“为”在社会活动中的实施直接联系起来:

“致力于学习(寻求)日复一日地增加(他的知识);致力于道(寻求)日复一日地减少(他的行为)。

他一次又一次地减少它,直到他(故意)什么也不做为止。到了这个不采取行动的地步,他没有什么不做的。凡在天下得到自己一切的,就不会自找麻烦。如果一个人为此而烦恼,他就不等于在天堂里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切”(J.莱格,trans.)。

在政治活动、国家行政活动中,遵循“无为”的原则,使统治者达到“智”的完美品质,即“心”与“义”的完美品质,儒家、道家所假定的统治者与人民的神秘关系,安顿在《道德经》中的“无为”,使“无为”成为一个智者,成为一个正义的统治者,正义由此回归到人民手中,就好像他们是“自己控制”的。第57章第一人称理想统治者——圣人认为,从激情和欲望中解脱出来的统治者自然会回到他的人民身上,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

“我什么也不做(故意的),

人们就会改变自己。并且,人民自己也会变得正确。我不要为此而烦恼,人民自己也会变得富有;我不表现出任何野心,人民自己也会达到原始的朴素”(J.莱格,trans.)。

在一个人的层次上,无为成为道教的主要具体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1969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