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水空间使用评价 ——以广州市东濠涌改造项目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6 10:25:23

英语原文共 12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水空间使用评价

——以广州市东濠涌改造项目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城市更新的背景,以东濠涌为例,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分析了东濠涌的环境演变过程和空间特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总结了广州市东濠涌滨水空间周边用户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以及对东濠涌改造前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价,为营造适宜用户居住的滨水景观环境提供了相关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滨水空间、使用评估、河流重建、城市更新

  1. 介绍

城市更新是中国旧城改造的主要方式。它不仅包括对现有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环境功能的改善,同时含括了对邻里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取向和情感联系的延续与更新。作为城市滨水生态系统和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也是承载着城市地域文脉和乡土生活的基本空间场所。因此河流重建对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和改善人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市大部分河流遭遇了截流、河床渠化、河床填筑、排污口改造和环境重建。然而,河流的衰落与活化,带来了沿海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衰落与复兴。2009年,在亚运会召开之际,广州市开展了以河流环境重建为重点的城市形象更新和环境重建。广州市河道整治自上而下进行,主要致力于促进生态景观美化的层面。但是使用者需求与公共空间环境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仍然缺乏关注。

作为仅存的古城护城河,东濠涌集中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积淀和传统生活方式。这片水域成为了当地居民释放情绪和寻求集体记忆的空间。本次调查分析,以用户入住使用后的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广州市东濠涌滨水空间环境持续改善与居民生活需求的内在关联,专注于探讨一下问题:东濠涌改建后的环境变化如何?重建前后居民对东濠涌下游空间的感受和评价如何?重建前后居民的空间行为有何变化?后续重建中如何建设居民所需的公共活动空间?

  1. 使用后评估方法(POE)和内容

2.1使用后评估方法

建筑物使用后评价是指建筑物建成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系统、严格的评价过程。POE关注用户的需求、建筑设计的成败和建筑物建成后的性能,这些都为今后建筑设计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使用后评价(POE)关注用户本身和使用情况,并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由此完善整个项目体系。因此,POE关注用户及其需求。这项方法凭借对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备运行情况的分析,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城市滨水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更多交流、娱乐、旅游和活动的场所和空间,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面向用户行为的滨水空间评价是促进滨水空间发展的有效途径。

滨水空间使用后评价包括客观因素评价和主观因素评价。客观因素评价内容是指在功能应用和技术水平上符合要求和使用规范,主观因素评价更注重于对人们心理感受的一种标准表达,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记录、访谈等方式,对东好冲河滨水环境特征、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和用户行为特征进行了使用后评价(POE)分析,得出东好冲河改造前后滨水空间的变化特征,总结现状和不足,为提高城市滨水空间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2研究对象和方法

此次研究以广州市东濠涌为研究对象。其发源于白云山南麓的麓湖一带的小河涌,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汇于珠江,与大沙头西部的东堤铁桥相结合。以东濠涌为特定研究范围的中心,延伸500米范围内都是住宅区。居民到达河流区域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此次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东濠涌综合设施现状研究。第二部分为对东濠涌使用者研究,同时研究针对结构层次、到达方式、游览时段、主要活动和使用者的景观偏好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探索性研究选择研究地点,对行为模式进行初步观察,探讨使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88.5%。问卷调查采用结构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主观评价模式,从实际使用情况出发,调查滨水空间改造后的优缺点和影响,并对后期改造和管理提出建议。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目标对象为居住距该地10分钟左右行程的人群。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您认为东濠涌的水质与管控前相比有何变化?您认为东濠涌的改造对改善你的生活质量有什么积极作用?您在河流改造前后来这里活动的频率有何变化?如果您到这里来,在这里停留的平均时长是多久?】等问题。

3.东濠涌的发展历程

3.1东濠涌滨水空间演变

“江河蜿蜒如小巷成网”是对广州古城所具有的岭南水乡空间格局的形象可视化描述。水是广州市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珠江作为城市的主脉,在水运和城市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流、水、渠”相互连接,形成环城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们不仅在水的储存和排放、水上交通和水上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营造了具有浓厚人文风情的滨水生活空间。东濠涌发源于白云山山脚,连接白云山和珠江,是“六脉渠”之一的人工排水系统。明清时期,东濠涌是广州古城东部的护城河,周围形成了以河流为中心的商业街和城市建筑。此后,东濠涌成为了广州市重要的交通通道和居民主要供水渠之一。沿江两岸形成了副产品集市,曹密兰、朱兰(当时“兰”的意思是集市)等街名一直保留到今天。民国时期,广州开始大规模实施城墙拆除、道路建设等城市建设活动。东濠涌的城市保护功能和运河所支撑的交通商业街城市格局逐渐衰落。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开始沿东濠涌群聚活动。河岸边、桥头和街道成为主要的公共空间,居民们聚集在一起聊天、阅读、下棋和带孩子玩耍。自此,东濠涌沿岸的城市公共生活自发形成并日益丰富,东濠涌成为周边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交通繁忙,环境也遭到破坏。东濠涌逐渐变成臭烘烘的“排污口”,以河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景逐渐消失。1993年,为缓解当时广州市CBD区和老城区之间南北向的交通压力,“跨江筑路”方案被提出,从而修建了现在的东濠涌双层高架桥。城市滨水区转变为交通空间,河岸面积减少。2009年,在亚运会召开之际,广州市实施了河道规定,以东濠涌旧城为重点改造项目,涉及4条行政街道,改造用地23万平方米。其滨水公共空间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和这里人们的公共生活(见表1)。

3.2居民与河流交互的研究

居民与河流的相互作用也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反映,其发展演变反映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关系,具有脆弱性、风险性、恢复能力和适应性等特点,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是可穿透、可改变和可转移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也促进了这种人与河流关系的变化。东濠涌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和谐共存阶段(1987年之前)

改革开放前,东濠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广州市的主要排水渠,也是居民生活的后巷。取水、洗漱、旅游、游览等活动均由该河承担。以河流为中心的“小河、小舟、石桥、榕树”景观构成了岭南水乡的典型风貌。这一阶段自发形成的人类活动基本上处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河流是邻里交往和居民生活休闲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凝聚着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传统生活方式。人与河流和谐共存的关系由此建立。

“我们曾今在这里饮水,淘米,洗衣服,那时孩子们也在这里游泳”

--河边居民王女士(50多岁)

“我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里玩,特别是和朋友们打水仗。现在想起这些我依然觉得很开心。”

--李先生,河边的居民(30岁以上)

  1. 孤立与对峙阶段(1987-2008)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交通密度大等问题凸显了出来。为缓解当时的交通困境,政府提出了“跨江筑路”方案,修建了双层东濠涌高架桥,对分散旧城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了旧城滨水空间的改造和河流滨水空间的边缘化。东濠涌是我国唯一的生产、生活污水自然排放通道,却经历严重的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因水质引发的缺水现象。河流环境的恶化使两岸居民的生活很不舒服,不得不主动或被动搬离。人与河流的关系也走向对峙和孤立。

“当时河水很臭,我们不敢开窗,更不敢出来hellip;hellip;”

--刘先生,一个住在河边的居民(50岁以上)

“过去河水很清澈,我们可以捕到鱼和虾,但是后来河水变得很臭,鱼

虾死了,人们不敢靠近这条河hellip;hellip;”

--张先生,河边的居民(60岁以上)

  1. 恢复与改善阶段(2009年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东濠涌是社会发展的异质空间和环境符号,因此,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使邻里社会网络结构得以恢复和延续。2009年后,在亚运会召开之际,广州市进行了城市形象更新和环境重建。东濠涌的景观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被重新认知挖掘。在整治过程中,两岸约4.8万平方米的房屋被拆除,跨江高架桥下修建了滨水景观休闲区和公共绿地广场,一条5.1千米的配套绿廊从麓湖延伸到江畔。河流景观在城市环境建设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与河流的关系也在动态中持续得到改善。

“现在这里的环境好多了,河水也清澈多了。我们经常带孩子们来这里玩,或者和老邻居聊天。”

--住在河边的罗奶奶(70多岁)

“我有空的时候总是来这里锻炼身体。环境比过去优美很多,但我觉得可以更好,我希望水可以更清澈。”

--江女士,河边居民(40岁以上)

》(表1.东濠涌滨水空间演变过程)

3.3东濠涌改造后环境现状

东濠涌经过人文、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不仅实现了从单一的封闭式排水系统向结合多方综合利用的景观水环境的功能转换,而且实现了自然群落繁衍,生态环境提升,视觉景观美化与戏水娱乐可行等多项整治目标。政府以“江河与人的互动”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兼顾市民的活动需求,提出再现滨水空间的社会功能,形成广州市新的水文化。因此,在东濠涌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水平台、绿色广场等设施,为市民创造无障碍的水上公共活动空间。修建河道主题博物馆和治水碑刻,修复历史名桥,修建现代小新娘,沿河设置瀑布、主题雕塑、亭台楼阁、驿站、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此外,沿东濠涌设置景观绿道。道路两侧的连续配置,结合沿江绿化景观,大大改善了整体景观,并且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人居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495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