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10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玄奘的一生和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玄奘(602-664)
玄奘,世界著名的朝圣者,他有长达十六年的印度朝圣并将翻译佛经为自己一生事业。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唐朝(唐)王朝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古典儒学教育熏陶。在他哥哥的影响下,他对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3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僧人。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大量的梵语佛经,这些佛经之多他竭尽一生只能只能翻译其中一小部分。他除了翻译的大部分重要的佛教经典外,还由玄奘陈述,辩机协助撰文,创作了《大唐西游记》(大唐西域)。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佛教学者,唐玄宗在玄奘死后三天内禁止了这本书的阅读。
目录
1早年玄奘(602-630)
2印度朝圣(630-645)
3他回到中国并从事翻译经文(645-664)
4法相宗
1.唯识学的发展
2.形而上学唯识论
3.唯识论宗要
5结论
6参考文献
1、早年玄奘(602-630)
玄奘出生在河南盐石县,他的名字叫陈祎,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曾祖父是一位地方官,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僵化的保守派的儒学家,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逃避席卷中国的政治动荡。根据传统的传记记载,玄奘表现出一种超前的智慧和严谨,在他八岁的时候,他小心遵守儒家的仪式,这让他的父亲十分惊讶。他和兄弟姐妹一起接受父亲的早期教育,教他一些经典著作《孝道》和其他一些正统儒学著作。在公元611年,玄奘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哥哥陈素(后来被称为长捷法师)成为影响他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跟着哥哥作为一个佛教僧人,住在洛阳净土寺,并作为一名年轻的皈依者研究信仰的神圣经文。玄奘在十三岁时接受度僧,方丈因他的智慧而将他破格入选。
公元618年,由于内战爆发(当时的河南地区)隋朝灭亡,玄奘和他的兄长逃至四川山区避难,在空慧寺度过了约三年时间,在这里投身于佛经研究。 如《阿比达玛》(《阿比达玛》的《论》)。公元622年,他剃度出家。由于对印度经文中种种矛盾和差异感到深深地迷惑,从中国僧人那里也没有解决疑惑,玄奘决定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学习。
2印度朝圣(630-645)
唐太宗颁布实行禁边政策,禁止玄奘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对印度进行访问。由于长期存在梦想,玄奘没有被吓倒,据说他下定决心等待解决的时机。在公元629年,他不顾帝国的禁令,秘密地踏上了从长安到佛陀之地的旅程。
据记载,玄奘昼伏夜行,遭受许多危险,被同伴抛弃后失去了向导。 在戈壁沙漠待了一段时间后,他来到了甘肃现代的凉州,这是当时中国边疆最西端的地区,也是连接中国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南端。他在这里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传讲佛教经文,后被吐蕃的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吐鲁番国王屈文泰邀请到哈密。
不久,玄奘发现,屈文泰虽然最热情、最尊重人,但他打算把他作为教会的领袖,在宫廷里终身监禁。玄奘以绝食抗议作为回应,直到国王让步,他从玄奘那里得到在他回国后在这个王国呆上三年的承诺。公元630年,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后,在玄奘重新开始了他的旅程,他在旅程中介绍了许多的国家,包括强大的土耳其汗,他的权力延伸到了印度的大门。他不再是一个神秘的逃亡者,不再是违背了皇帝的意愿离开中国,而是一个有官方身份的被授权的朝圣者。
最后,玄奘到达了最终目的地,那里他个人最感兴趣的佛教。他在国外的主要时间是花在那烂陀寺院。作为一个著名的佛教寺院教育的大都市,那烂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修道院城市,那烂陀寺院由10座巨大的寺庙组成,中间有8个建筑,周围有一层高墙。那里有一万多名大乘佛教僧侣,他们参与了正统佛典以及吠陀、算术和医学的研究。据传说,那烂陀寺方丈戒贤(529-645)在经历了多年的疾病折磨后,开始考虑自杀。他在一个梦中接受了神的指示,让他忍受疾病并等待一个中国僧人的到来,以保证在国外能延续大乘佛教的传统。事实上,玄奘在636年成为了戒贤的弟子,并由尊敬的方丈戒贤传授大乘修行的修行者谱系。在那烂陀期间,玄奘还学习梵语和婆罗门哲学。后来在印度的研究包括《逻辑》、大乘经文的训诂学,如《大乘经》和中观教义。
在那烂陀,玄奘成了的批评家,他反对佛教和印度教两大哲学体系:毗湿奴和萨姆哈亚。前者基于自然主义和精神的二元论。后者是一个现实主义系统,其现实主义是直接的,建立在对意识和经验本身的接受之上:简而言之,它是一元论和原子论的融合。这种信念与佛教修行者的和谐理想主义是绝对矛盾的,后者平均地排斥了自我的实体和物质的客观存在。玄奘还批评了耆那教的无神论一元论,特别是猛烈抨击了他认为他们在耆那教的僧衣和肖像方面对佛教的讽刺。
在印度取得这些成功之后,玄奘决定经由中亚回国。他沿着商队路线穿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敦煌。公元644年春,他到达于和阗河,等待唐太宗的回函。11月,玄奘奉皇帝之命前往敦煌,并于公元645年正月抵达长安。
3他回到中国并翻译经文(645-664)
据史料记载,玄奘抵达长安后,受到了皇室的欢迎,并授予了高官厚禄(玄奘拒绝了),随后又举行了“百花齐放”的集会。 首都的禅师僧侣们,他们接受了朝圣者带回的手稿、遗物和雕像,并把它们存放在寺庙里。就是在这座寺院里,玄奘用他的余生致力于梵语佛经的翻译,这些梵文佛经是他从西部带回来的经书,玄奘在二十多名翻译人员协助下为这些经书进行了翻译。公元646年,除了翻译佛典,口授大唐西域记外,玄奘还用梵文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并在公元647年寄往印度。
他的译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六年(645-650年),重点是瑜伽师地论;中间十年(651-660),以俱舍论为中心。 后四年(661-664),集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上。在他的翻译生涯的每一个阶段,玄奘都尽力的把佛教宣传给国内的民众。
4法相宗
a唯识学的发展
中国法相宗起源于印度瑜伽师地论,阐述了一个修行的过程,根据阶段的顺序而得名,
修道家既攻击了大乘佛教的瑜伽宗现实现实主义,也抨击了大乘佛教的完全现实主义。而唯识宗则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或存在派。法相宗被认为是虚无主义或空虚派,而被视为现实主义或存在学派。前者以空虚的中心主题为特征,后者则被认为是半大乘佛教,其原因有三:( 1 )瑜珈象达摩学派一样保持现实;( 2 )三车并驾齐驱,不受菩萨所限;( 3 )不强调佛性学说。
这个学派的另一个名字是瑜伽宗(意识肯定/意识理论),它更多地描述了它的哲学地位,简而言之,人类感知的现实是不存在的。 然而,瑜伽宗并不是因为它的实践,而是因为它在心理和形而上学理论上的丰富发展。瑜伽派思想家把理论 在较早的印度学派中正在发展的众生的身体-心灵的集合,并将他们完善成一个更完整的体系。
瑜伽宗探索并提出了基本的教义,这些原则在马哈艳阿未来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并影响了密宗佛教的兴起。它的中心原则是只有意识是真实的,而心智是最终的现实。换句话说,外部物体不存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外部现象存在的共同观点是由于一种误解,它是通过冥想或瑜伽过程被移除的,它从这些虚构的外表中完全撤回,因此内在的集中和平静可能随之被充实。
法相宗是佛教逻辑的另一种体系。根据它说物体根本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因此不能为知识提供任何服务。因此,当意识是唯一的现实时,它是不真实的。对象只是一种意识模式。它的外观虽然客观和外在实际上是先验的幻觉,因为它将意识分为主客体二元性。意识是创造性的,它的创造力受客体的幻觉观念支配。现实是被视为一种想法或意志。这种创造力体现在意识的不同层次上。
b形而上学唯识论
法相宗学派的中心概念是从一本经典《唯识三十论》中借用的:“所有这个世界都是思想化的。”它强烈地宣称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意识的一个制造,外部世界不存在,内部世界才是真实的。信仰呈现出一种外表,仿佛它是一个外在世界。因此,整个外部世界是一种幻觉。根据这一学说,众生具有八个不同的意识层,前五层——视觉意识、听觉意识、嗅觉意识、味觉意识和触觉意识——对应于感官知觉、第六辨别力。保守的意识到思维的头脑,第七个玛纳斯意识到自我的概念,以及第八个阿莱亚意识到了过去经验中所有印象的储存库。因为前七个在第八的基础上产生,它们被称为转变意识。相比之下,第八种被称为基础意识、储存意识或种子意识。尤其是最后一种意识,即意识的全部。
学派讨论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仓库意识,储存和协调所有在头脑中反映的概念。因此,它是一个仓库,在那里所有纯净和污染的想法被混合。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流派中最喜欢的引用来说明:
流派讨论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阿赖耶识 ,它存储和协调反映在头脑中的所有概念。因此,它是一个仓库,所有纯净和受污染的想法混合或相互交流。这一原则可以用学派最喜欢的引证来说明:种子产生一种表现,一种表现使种子芬芳。这三种元素会不断变化,因果关系同时发生。
正是意识或心智学说作为所谓“外部”对象的基础,赋予了传统以名称。显然,外部对象是由意识构成的,并且不存在于意识之外。瓦苏班杜开始了他的维姆萨提卡维雅普蒂-玛特塔-西德希(二十首关于意识的诗),他说:“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知觉,因为意识以不存在的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一种流动的看法。然而,这种流动确实存在,而且它本质上是精神的,就佛教对事物的划分而言,它必须是精神的或肉体的。经验的流动几乎不可能是物质或物质的流动。称之为“理想主义”可能有危险,因为它与西方哲学中的理想主义形式大相径庭,在西方哲学中,新来者必须通过批评来否定和超越以往的理论和哲学,但佛教,特别是瑜珈佛教的情况是,它通过继承其前大师的全部思想体系来发展其教义。然而,如果“唯心主义”是指主体和客体不过是经验和知觉的流动,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这些经验和知觉一样是精神的,那么这就可以称为“动态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因为这一学派坚持认为不存在外部现实,而保留知识存在的立场,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意识的对象。因此,它假定了更高的存储意识,这是表面个体的最终基础。宇宙由无数可能的想法组成,这些想法无动于衷地存在于存储器中。这种休眠意识投射出一系列被打断的思想,而它本身则处于不安的流动中,直到业力或过去行为累积的结果被吹灭。这种储存意识吸收了先前经验的所有印象,这些印象形成了未来业力行动的种子,这是一种虚幻的力量,创造了实际上只是心灵虚构的外部范畴。因此,虚幻的力量决定了差异的世界,属于人性,萌发了“我”与“非我”的错误观念。这种二元性只能通过启蒙来克服,从而影响了普通人向佛的转化。
c唯识论宗要
唯识宗是继《兰卡瓦塔拉经》之后,在毗湿奴传统中发展了二百年,是法相派的主要文本,是对阿拉亚毗湿奴和玛纳斯、玛诺毗湿奴以及五种感官意识的七倍发展的详尽研究。摘要:玄奘648年在《大同寺》中创造性地、详尽地阐发了他的《三神论》,综合了十篇最重要的评论,成为新法相唯心主义流派的集大成者。它主要是玄奘在659年的《法轮功论》中的译本,但也包含了其他大师的相同诗句的译本。这是玄奘唯一一篇不是直接翻译文本的译文,而是根据十篇不同的文本进行选择性和评价性的编辑。自从窥基认同这一文本成为玄奘的继承者以来,东亚的传统就把玄奘的教义中最重要的一个典范——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毗荼。
在风格和内容上,比早期的《兰卡塔拉经》——法相学派的基本典籍——更有优势。法相学派的典籍阐述了大乘地位的几个标志,如八种意识和如来藏。玄奘的论著并没有承载后者神秘的格言式,而是一篇详尽而连贯的分析,是一篇关于唯意识论的学术辩护。在没有提及如来藏本身的情况下,维耶纳提玛塔斯特拉达西-萨斯特拉坚定地将其泛意识建立在绝对的这种或心灵作为真实存在的基础上。除了人类意识之外,另一个原则被认为是真实的,即所谓的“这样”,这相当于中观学派的空洞。
唯识宗阐述了如何为构思或构造特定对象、拥有不同身体和感觉系统的不同个体建立一个共同的经验世界。玄奘认为,储存意识中普遍存在的“种子”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原因,而特定的“种子”则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原因。
d法相宗学说
法相派是大乘佛教最早的理想主义流派,它以一贯的规律性和连续性模式,明确地辨明了奇幻现象;为了证明这种秩序是正当的,只有污秽的元素才能在获得启蒙之前占上风,它创立了阿拉亚-维雅纳的宗旨。感官知觉是由一系列意识所支配的,它们是有规律的和连贯的,一个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然后,感官印象在这
全文共6784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01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