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建筑、图像学和社会背景外文翻译资料

 2021-11-02 22:34:48

英语原文共 29 页

摘要

泉州开元寺: 建筑、图像学和社会背景

王振山

Nancy S. Steinhardt

本文结合泉州开元寺的社会背景,对开元寺的图像学和建筑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泉州开元寺的社会背景,对开元寺的图像学和建筑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它的演变,论文提供了关于空间秩序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秩序在建筑中创造了功能和社会意义之间的特殊关系。

历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寺院地名录、开元寺志、地方地名录和碑文。开元寺自唐朝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翻新和修复。随着对其建筑历史的研究,本论文探讨了僧侣和捐赠者的重要性,他们一起不时地改造修道院。本文通过考察其五大建筑——圣职大厅、两座宝塔、正殿和谭跃祠,展示了图像学和建筑的演变与佛教教义、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相关联。例如,为了遵循道宣的计划,圣职大厅被重建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国际海港,其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反映在开元寺的图像学和建筑上。开元寺和泉州其他地方发现的婆罗门元素表明了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尽管如此,福建的两座石塔和其他宋代建筑的结构,类似于韩国的竹制建筑和日本的代步屋,表明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海上贸易禁令导致泉州和开元寺衰落;另一方面,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宗族运动的趋势,谭跃祠的重建有助于黄氏家族的宗族形成。

目录

致谢

摘要

目录

表格清单

插图清单

介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第一章:寺院历史

1.早期:唐与五代

2.繁荣:宋代

3.偏离巅峰:元代

4.衰落与短暂复苏:明清时期

第二章:寺院建筑

1.天王殿

2.拜殿

3.大雄宝殿

4.甘露戒壇

5.藏经阁,法堂

6.双塔

7.禅堂,水陆寺

8.檀越堂,罗汉堂,伽蓝堂,祖师堂

9.準提寺,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古船馆

第三章:开元寺里的人物

1.僧人

(1)禁欲主义

(2)奇术

(3)学术研究

(4)僧侣建筑师

(5)开元寺志汇编后的僧侣

2.捐赠者

(1)黄守恭和他的后代

(2)王潮,审知,审邮,延彬,继动和其他

(3)官员:陈洪进,刘从效,董思安

(4)合作:僧侣、官员和平民

(5)天主教捐助者:郑芝龙

第二部分:建筑和图像学的反思

第四章:圣职大厅

1 .机构

2 .宋代戒律教条的重建

道宣的受戒平台架构

敦昭的受戒平台

3.目前的圣职大厅

(1)飞天

(2)戒坛

第五章:双塔

1.历史

2.双胞塔还是双塔?

3.建筑

4.福建建筑日本镰仓的代步

(1)柱梁系统

(2) 支架系统

(3) 组件的详细信息

(4) 日本僧侣和中国工匠的合作

5.图像学

(1)安排-五架

(2)显著特征:孙悟空的起源?

第六章:正殿婆罗门图像学

1. 泉州婆罗门图像学

(1)开元寺的基础基座

(2)柱子和它们的椭圆形装饰

(3)石材面板

(4)毗湿奴雕像

(5)其他建筑元素

2. 婆罗门神庙的重建

3. 泉州锡兰人建造的婆罗门神庙/祭坛

第七章:谭跃祠——为家族增添荣耀

1.历史

2. 崇拜黄守恭的早期阶段

3. 过渡:功德寺和谱系形成

4. 重建:从僧侣到黄家的所有权转变

5. 为宗族增添荣耀:敬宗收族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表格

图像

索引

介绍

“建筑有时间的生命,这些生命与使用它们的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建筑物是在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们会随着使用寿命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会增长。”

Patricia Waddy《十七世纪罗马宫殿》

建筑的生命

建筑历史学家Patricia Waddy就十七世纪罗马的宫殿发表了这一声明。建筑随着时间发展,因此提供了对历史的丰富理解。本文以泉州开元寺为例,说明建筑、历史和人的相互关系。这项研究向建筑历史学家和保护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建筑能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研究寺院布局的演变,本研究将提供关于空间秩序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空间秩序在建筑中创造了功能与社会意义之间的特殊关系。建筑中的空间秩序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本研究认为佛教寺院的建筑演变与社会史平行。宗教建筑不仅需要定期维护和适应变化的灵活性,佛教寺院与其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因时期而异。这项研究将为研究建筑史中的类似现象提供一个方法论模板。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历史名城泉州的西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传说它在686年,由当地一位老人黃守恭在目睹桑树上生长白色莲花的奇迹后,捐出自己的农田所建立的。开元寺是泉州最早的寺院之一,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佛教中心,并保持了数百年。在宋元时期的鼎盛时期,它包含了一百二十个少院(分支寺庙或回廊)。1385年,所有的分支寺庙都被正式合并成一个大禅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泉州经历了战争和海盗的入侵。泉州的衰落对开元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明朝,一些武器制造商在寺院里制造火药用于海岸防御。在这些工匠撤出的过程中,黄守恭的后代逐渐掌握了控制权。最后,僧侣们不得不在20世纪20年代提起诉讼收回他们的财产。泉州作为佛教中心的悠久历史主要归功于唐宋时期的王朝统治者。正如Jacques Gemet这样的学者所说,中国佛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宗教,尤其是佛教,反映了中国社会。

本文研究了开元寺院与其社会的关系。它主要依赖历史记录和现代建筑调查。尽管学术写作可以追溯到大约75年前,但直到最近,开元寺才成为调查的对象。第一本专门献给开元寺的书是Gustav Ecke 和Paul Demieville在1935年写的。他们的工作激发了“泉州研究”,试图全面了解中国海洋贸易史上这个被遗忘的海港。继Gustav Ecke 和Paul Demieville的作品之后,一名当地教师吳文良,收集了泉州地区的所有铭文和石刻,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直到L. Carrington Goodrich在1958年发表了一份简短的笔记后,他的收藏才为人所知。考古证据证明,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景教、婆罗门教、佛教、道教和流行宗教都在泉州流行。这些多元文化的图像进一步证明泉州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在佛教被其他宗教所遮蔽的元代。通过开元寺的建筑和图像学,本研究将提供关于泉州宗教和社会史的更全面视角。

本文充分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记录,包括寺院地名录和地方地名录。《开元寺志》(开元寺地名录)是由僧人元贤于1635年至1643年编纂的,并于1927年重印。这部地名录分为四卷: ( 1 )建置志(寺院的历史及其规模),包括它的主要建筑和回廊;(2)开士志 (开明僧侣列传);( 3 )怡文志(文学作品的收藏),包括相关墓志铭和诗歌;和( 4 )田赋志(农业税的记载)。两部早期作品——1348年的《紫云开士传》(紫云开明僧侣传记[紫云,开元寺的当地名称])和一部1596年的寺院地名录,是元贤时代的作品。这项研究将在整篇论文中仔细检查这本修道院地名录。

地方地名录已经成为了解社会的重要研究工具。开元寺作为泉州最重要的寺院,被记录在各种地名索引以及许多著名的僧侣传记中。本项研究将比较和分析这些项目。在南宋时,《泉州府志》(泉州地名录)最初被编纂为《清源志》(清源地名录)。经过几次修改,由杨思谦在明朝万历年间( 1612年)编辑的那本共有二十四卷的版本,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淮阴布于1763年将其重新编译成七十六卷。福建地区的其他地名录,如《福建通志》(福建的总体记录)和《八闽通志》(八闽的总体记录)也将被讨论。

这些历史记录提供了关于开元寺建筑的重要但不完整的信息。这项研究试图尽可能接近地重建寺院的关键时期。除了历史记载之外,这项研究还将考察它目前的建筑特征。1989年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修复调查了整个开元寺,修复小组完成了主要建筑的总平面图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这篇论文将根据作者的访问修改这些建筑调查。

论文结构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开元寺的背景及其建筑和图像学在宗教、社会和政治历史上的反映。

第一部分分为三章——历史、建筑和开元寺里的人。第一章开始介绍寺院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同时,寺院也经历了它的创建和早期发展、繁荣、早期衰落和衰落,并在福建作为国家文化瑰宝之一得以保存。仔细查看保存下来的寺院资料可以发现,寺院的演变是该地区社会和宗教历史的结果。第二章探讨了主要寺院建筑的建造历史和意义。尽管在寺院历史的巅峰时期有120座分支寺庙(回廊),但本章重点讲述《开元寺志》中详细描述的或幸存下来的主要建筑。本章将提供主要建筑的建筑细节,并进一步将它们与其他寺院的类似结构进行比较。(开元寺)在1385年被指定为禅寺后,建造了几个与禅宗相关的大殿。因此,本章还将(开元寺的)布局与帝国指定的“五山十寺”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讨论与开元寺有关联的并使得开元寺成为今天这样的人。它包括两大类——僧侣和捐赠者。开元寺收集了40多本元贤时代之前经过开元寺的高僧传记。在中国冗长的僧侣传记和圣训书目中,John Kieschnick在《著名僧侣》中的策划方案——禁欲主义、奇术和学术——在讨论开元寺的著名僧侣时很有用。本章还探讨了第四类僧侣建筑师,他们为修道院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第三章还讨论了资金问题,没有资金,修道院今天就无法生存。捐助者的性质不时发生变化。从唐和五代时期黄守恭的宗教信仰捐赠和泉州统治者对佛教的赞助,到明末清初黄氏家族的共同监管,捐赠者的性质不断变化。这些捐赠者有男有女,而且宗教基础也不总是佛教。

论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建筑和图像学对其社会的反映。第二部分分为四章,通过对五栋建筑的仔细考察,阐述了寺院历史上存在的不同方面。还探讨了这些物理变化在某些时候发生的原因和方式。第四章还讨论了受戒平台的演变,并探讨了为什么一个完全遵循律宗大师道宣理想计划的受戒平台在十二世纪初被重建。为了重建这一宋代平台的建筑,本章仔细研究了两部最重要的经书,即由道宣在七世纪写的《中天竺舍瓦国齐桓寺图经》和《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本章的最后一节检查了当前的圣职大厅,其中展示了重要的飞天托架。

第五章从一级和二级两个方面论述了两座著名石塔的历史和结构意义。此外,本章强调宝塔建筑如何反映晚唐至宋代的社会历史。因此,本章将讨论这两座塔的三个方面——位置、建筑特征和肖像。这两座石塔在十三世纪重建,风格相似,通常被称为“双塔”。本章将首先澄清这个术语错误,然后讨论宝塔的背景。这两座塔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建立,最初建在分支寺庙(或附属区域)中。在用不同的材料重建了几次之后,两座塔由石头建造,并且一直保存至今。这些宋代建筑保留了他们当代的建筑细节,这些细节被认为最接近在日本镰仓时代的大佛样(大佛风格)。与一位特殊的佛教僧侣重源有关的这种风格在日本建筑史上一直是个谜。最近,学者们注意到它与福建地区一些宋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包括这两座塔。本章将强调这两种风格的相似之处,并通过重源的中国经历和他的主要建造者,据信是来自中国东南部的陈和卿进一步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它的建筑细节和图像学都表明泉州和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互动。在开元寺的所有其他元素中,两座塔的石雕浮雕和正殿的两个婆罗门柱是研究最多的。本章还将研究这些石雕浮雕的图像学,并且仔细查看之前的学术成果。

第六章继续进行图像学研究,重点是主厅的两个石柱和基座。柱子和基础柱基的风格特别指向了来自利阿时期( 846 - 1173年)的南亚寺庙,包括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许多寺庙和锡兰的Polonnavuram寺庙。在将开元寺的这些建筑构件确定为婆罗门教之后,学者们在泉州周围发现了300多种婆罗门教元素。这些元素中描述的一些故事与印度南部的Kaveri河地区有关。虽然大多数图像已经过研究,但图像与印度资料的比较是有限且不清楚的。本章将通过与南印度和东南亚的比较来研究主要的婆罗门图像学。基于这一详细的比较和现有的书面记录,本章还将探讨指向元和明王朝的婆罗门庙宇/祭坛的可能位置及其日期。

元末开元寺的辉煌以毁灭性的大火告终。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偶尔的修复,但这座寺院没能变得像它的黄金时代一样,而税收和军事政策只会恶化局势。第七章使用檀樾祠(守护神祠)是一个隐喻,用来讨论佛教寺院如何参与明清两代血统的形成。不幸的是,檀樾祠还不足以将开元寺的辉煌带回元和早期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寺院历史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的西部,但是从它的开始到十世纪末,它一直位于早期城市凤州的郊区(图1 - 1 )。在武则天垂宫统治的第二年(公元686年),开元寺最初是以莲花道场(莲花佛寺)的名义建造的。传说黃守恭在看到桑树上开出的白色莲花奇迹后,他捐出了自己的农田。这个传说在印度第一个佛教寺院的故事中有先例。早期莲花道场分别于693年和705年通过诏令,改名为兴教寺(兴佛寺)和龙兴寺。738年,玄宗皇帝颁布法令,要求每个地区都有一座佛教寺院和一座道教寺院,名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