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 for 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StudiCare Procrastination): 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bstract
Background
Procrastination, defined as irrational and voluntary delaying of necessary tasks, is widespread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Its high preval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e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ose affected. Research for proper treatment is still relatively scarce and treatment of choice seems to b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an internet- and mobile-based intervention (IMI) for procrastination based on CBT f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wo-arm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a calculated sample size of N = 120 participants with problematic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will be conducted. Students will be recruited in Germany,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via circular emails at 15 cooperating universities in the framework of StudiCare, a well-established project that provides IMIs to college students for different health related issu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ll receive the e-coach guided 5-week IMI StudiCare Procrastination. A waitlist-control group will get access to the unguided IMI 12 weeks after randomization. Assessments will take place before as well as 6 and 12 weeks after randomization. Primary outcome is procrastination, measured by the Irrational Procrastination Scale (IPS).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 susceptibility to tempt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wellbeing and self-efficacy as well as acceptability aspects such as intervention satisfaction, adherence and potential side effects. Additionally, several potential moderator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mediators self-efficacy and susceptibility to temptation will be examined exploratorily. Data-analysis will be performed on intention-to-treat basis.
1. Introduction
Procrastination is defined as irrationally and voluntarily putting off or delaying tasks despite knowing one is acting against their own best interests (Steel, 2011). Particularly when postponing tasks that need to be done has become a habit and is perceived as stressful, procrastination can be a real struggle (Rozental and Carlbring, 2014). Procrastination represents a failure of self-regulation, creating a discrepancy betwee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Houml;cker, Engberding, Haferkamp, amp; Rist, 2012). When people who procrastinate are faced with working on important deadlines, they often put their attention on short-term distractions like browsing the internet or cleaning ones room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ore immediate reward (Steel, 2007) or the avoidance of negative feelings (Pychyl et al., 2000; Steel, 2007), e.g. self-criticism or boredom.
In a meta-analysis several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such as task aversiveness, self-efficacy, distractibility, conscientiousness, self-control, impulsivenes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ven genetic components (Steel, 2007). Steel and Kouml;nigs (2006) 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 (TMT) integrates many of these variables. Whether a particular person procrastinates a certain task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four factors, namely the value of the outcome, the expectation of achieving the outcome, the timing of that outcome and the individual ability to delay gratification. As timing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smaller short-term benefits might be preferred to larger long-term benefits. Similarly, larger long-term punishments might be accepted in order to avoid short-term punishments, thus providing another explanation why e.g. learning activities might be postponed in favor watching television despite negative long-term consequences (Steel and Kouml;nig, 2006).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A representative German study explored the 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and found it ranging between 16% and 32% in the general adult p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拖延干预的有效性(Studi护理拖延):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案
摘要
背景
拖延,被定义为非理性和自愿延迟必要的任务,是广泛和临床相关的。 它在大学生中的高流行率会给受影响者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带来严重后果。 对适当治疗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选择的治疗似乎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基于CBT的大学生网络和移动干预(IMI)对拖延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方法
将进行一项两臂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样本大小为N=120名有问题拖延行为的参与者。 学生将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通过循环电子邮件在15所 合作大学的StudiCare框架内招募,StudiCare是一个成熟的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不同健康相关问题的IMIs。 干预小组将接受电子教练指导的5周IMI学习护理拖延。 一个waitlist-control组将在随机化12周后访问未引导的IMI。 评估将在随机化之前以及6和12周后进行。 主要结果是拖延,用非理性拖延量表(IPS)来衡量。 次要结果包括易受诱惑、抑郁、焦虑、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可接受性方面,如干预满意度、依从性和潜在副作用。 此外,还将对几个潜在的调节者以及潜在的中介者自我效能和对诱惑的易感性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数据分析将在意向处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引言
拖延被定义为不合理和自愿地推迟或推迟任务,尽管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Steel,2011年)。 特别是当推迟需要完成的任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被认为是压力大时,拖延可能是一种真正的斗争(Rozental和Carlbring,2014年)。 拖延代表了自我调节的失败,造成了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差异(Hocker,Engberding,Haferkamp,amp;Rist,2012)。 当拖延的人面对重要的最后期限时,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短期的干扰上,比如浏览互联网或清理与更直接的回报相关的房间(Steel,2007)或避免负面情绪(Pychyl等人,2000年;Steel,2007年)。 自我批评或无聊。
在一项Meta分析中,发现有几个变量与拖延行为有关,如任务厌恶性、自我效能、分心性、尽责性、自我控制、冲动性、成就动机甚至遗传成分(Steel,2007年)。钢铁和Konig(2006)的时间动机理论(TMT)整合了许多这些变量。 一个特定的人是否拖延某项任务取决于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即结果的价值、实现结果的期望、结果的时机和个人延迟满足的能力。 由于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较小的短期利益可能比较大的长期利益更可取。 同样,为了避免短期惩罚,可能会接受更大的长期惩罚,从而提供另一个解释,例如。尽管有负面的长期后果,但学习活动可能会推迟,以利于看电视(Steel和Konig,2006年)。
拖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项有代表性的德国研究探讨了拖延症的流行情况,发现在一般成年人中,拖延症的发生率在16%至32%之间(Beutel等人,2016年)。 这相当于国际研究发现的比率为15-20%(Day等人,2000年;Ferrari等人,2005年)。 在学术背景下,研究结果表明,约50-70%的大学生表现出频繁和显著的拖延行为(Ellis和Knaus,1977年;Mahasneh等人,2016年;Onwuegbuzie,2004年;Ozer等人,2009年)。 应该指出,这些数字应谨慎解释,因为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来区分严重和“正常”拖延(Steel,2007年)。
德国一项使用有代表性的社区样本的研究发现,拖延与更高的压力、更多的抑郁、焦虑、疲劳和对工作和收入的满意度降低有关(Beutel等人,2016年)。 此外,经常推迟任务的大学生对自己更不满意,表现出较差的一般健康,在社会关系中有更多的问题(Hocker等人,2013年;Stead等人,2010年)。 一项纵向研究报告说,在学期结束时,拖延者表现出更高的压力和疾病易感性,考试成绩更差(Tice和Baumeister,1997年)。 因此,为拖延提供帮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受广泛影响的大学生目标群体。
尽管拖延症的高发率和对健康和福祉的负面影响,但仍然没有普遍接受的护理标准(Glick和Orsillo,2015年)。 然而,一些研究已经为潜在的有效方法提供了一些证据。 这些战略包括时间管理战略,如确定最后期限(Ariely和Wertenbroch,2002年)、制定具体的目标设定计划(Gollwitzer和Brandstatter,1997年;Hafner等人,2014年)或学习战略的实践(Tuckman和Schouwenburg,2004年)。 关于自我监管的干预似乎也是有效的(Steel,2007年)。 最近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得出结论,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了上述许多技术,是治疗拖延症的选择(vanEerde和Klingsieck,2018)。 另一个元分析由Rozental等人。 (2018a)发现一般心理治疗的好处很小(N=12;g=0.45,95%CI[0.11,0.56])和CBT的中度影响(亚组分析,N=3:g=0.55,95%CI[0.32,0.77])。 然而,鉴于高质量研究的数量很少,异质性很大,而且样本规模往往很小,作者得出结论,非常需要高质量的、充分供电的RCT(Rozental等人,2018a)。
鉴于拖延症的高发率及其负面后果,制定成本效益高、门槛低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的干预(IMIs)可能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Glick和Orsillo,2015年)。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对IMIS的总体疗效进行了评估(Andersson等人,2014年)。 它们显示出与传统面对面治疗相当的有效性(Carlbring等人,2018年;Ebert等人,2018年),并具有几个优点,如成本效益高的设计和消除障碍,如治疗途径和等待时间(Paganini等人,2018年)。 具体而言,对于拖延,也有一些发现表明了这种培训的效率(Eckert等人,2018年;Gieselmann和Pietrowsky,2016年;Lukas和Berking,2018年;Rozental等人,2018年b;Rozental等人,2015年b)。 在Rozental等人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2015b)对来自一般人群的150名参与者进行了基于CBT的IMI减少拖延的有效性研究。 与waitlist对照组相比,导I和非导I的影响大小分别为d=0.50、95%CI[0.10、0.90]和d=0.81、95%CI[0.40、1.22]。 此外,他们发现大的组内效应大小d=1.44-1.64,95%CI[0.94,1.97]前处理到12个月的随访(Rozental等人,2017年)。Eckert等人。 (2018年)发现,d=0.29、95%CI[minus;0.70、0.06](无短信支持)和d=0.57、95%CI[minus;0.96、minus;0.18](附短信支持)对其未引导的基于互联网的干预的影响略小(Eckert等人,2018年)。
总之,虽然有一些证据表明基于CBT的IMIS对拖延的有效性,但需要高质量、充分动力的RCT来支持这些结论(Rozental等人,2018a)。 本研究旨在复制和扩大现有的结果,以提高IMIs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合作学院网络的大量学生中的拖延效果。 由于拖延与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有关(Beutel等人,2016年;Steel,2007年;Tice和Baumeister,1997年),我们还将研究一系列次要结果,如仍未充分研究的抑郁和焦虑变量(Rozental等人,2018年a)。 最后,我们将收集初步证据,以选择潜在的主持人和两个理论上衍生的调解人(Steel和Konig,2006年)。 关于后者,我们将检查自我效能(“实现结果的期望”)和易受诱惑(“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已被证明与拖延行为有关(Steel,2007)。 研究问题如下:.
1.与waitlist对照组相比,StudiCare拖延症在减少大学生有问题的拖延行为方面是否有效?
2.冲动、抑郁、焦虑、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对继发性结果有何影响?
3.在大学生干预满意度和依从性的样本中,Studi护理拖延有多可接受?
4.有什么风险或副作用吗?
5.是否有治疗效果的调节者和中介者?
2. 方法
2.1. 学习设计
这一双臂随机对照试验的并行设计是比较有效的指导互联网为基础的干预Studi护理拖延与等待名单对照组(WL)接受不干预(优势试验;见图)。 流图1).. 从2018年5月至11月招募了参与者。 虽然所有参与者现在都已经随机化,但干预和评估仍在进行中。 该试验最初计划作为可行性试验,但在招募到一个适当动力的有效性试验之前,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拖延性IMIs的有效性(Eckert等人,2018年;Lukas和Berking,2018年)。 该研究是在BARMER资助的Studi护理项目(www.studicare.com)内进行的。 Studi Care为关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的健康促进干预。正念、压力、考试焦虑、体力活动、抑郁或物质使用(www.studicare.com)(Ebert等人,2018年;Fleischmann等人,2018年;Harrer等人,2018年)。 评估发生在干预前(T0)和干预后(T1,随机化后6周)以及随访期后(T2,随机化后12周)。 由于等待名单控制组的参与者在完成后续评估(T3)后也可以访问非引导程序,因此对WL(T4,随机化后18周)进行了另一项评估,以便对非引导培训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本研究是根据CONSORT2010声明(Schulz、Altman、Moher和CONSORT集团,2010年)和执行和报告互联网干预研究的指南(Proudfoot等人,2011年)进行和报告的。 研究方案遵循SPIRIT2013临床试验方案检查表的建议(Chan等人,2013年)。
2.2. 资格标准
参与的主要资格标准是基于个人自我报告的非理性拖延量表(IPS)评分是否达到一定的阈值,定义为32或以上。 由于拖延症不是临床诊断,这一临界值是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Rozental等人,2015年b)确定的,以包括明显患有拖延症的个人。 入学的进一步要求是,最低年龄为18岁,在大学或学院注册,以及上网和充分了解德语(通过入学和筛选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 参与者还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才能被包括在内。
2.3. 设置/征聘
如前所述,2018年5月至11月进行了征聘,而评估和干预仍在进行中。 参与者通过各种广告策略自我招募。 Studi护理项目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设有多个合作伙伴学院(15 ),定期向所有学生发送通知Studi护理试验的通知电子邮件(学院完整名单见www.studicare.com)。 还通过传单和海报、社交媒体、学生会和学生辅导等方式招募参与者。
2.4. 程序
所有招聘措施都导致Studi护理网站,所有正在进行的Studi护理试验的潜在参与者都可以通过联系表格注册,以便他们进行选择的干预。 在初步接触后,他们收到一封带有简短资格筛选链接的电子邮件。 然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潜在参与者收到一封自动电子邮件,其中包括详细的参与者信息以及知情同意书。 如果不符合资格标准,学生将自动获得关于替代支助的信息和社会心理咨询中心的概况。 一旦获得知情同意(通过电子邮件或邮件),参与者将被邀请进行预评估,然后随机化,并在随访评估完成后(大约12周后)立即获得Studi护理拖延的指导版本(干预组)或未指导版本(等待列表对照组)。
2.5. 随机化
随机化和分配是由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执行的,否则参与研究使用一个在线的,自动随机化程序(www.sealedenvelope.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2290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