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东北庙会的嬗变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9 11:24:08

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东北庙会的嬗变

摘要:庙会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东北古庙从民国时期到当代,无论是民俗风情,还是社会功能,都发生着特有的嬗变。在当代庙会祭奠、求子、求健康等习俗中零星散见的陋习消失了,民国庙会具有祈福、崇尚美的文化内涵依旧传承下来。宗教信仰功能减弱;经济交流、休闲娱乐和民俗旅游功能更加突出。对这两个时期东北地区庙会的分析也有助于庙会在新时期的结构调整和发展。

关键词:东北庙会,共和国,嬗变,仪式祝福,休闲旅游。

1.简介

庙会起源于上古祭祀,由帝王参与并主持,有着早期所固有的神秘性、严肃性。后世庙会是从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活动中继承发展来的,又强烈地融入了商业贸易和娱乐活动。东北地区的庙会启蒙于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在清朝得到迅速发展。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庙会不仅风俗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商业贸易、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作用。庙会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挖掘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庙会在当代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更加突出了经济交流、休闲娱乐、民俗旅游等功能。

  1. 民国东北地区民俗庙会

2.1庙会风情

民国时期东北庙会风俗内容丰富,涉及宗教、社会生活、民间信仰等方面。东北庙会有以下典型的民俗风情。

2.1.1祭祀

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的,可以说是源于祭祀、兴于宗教。民国时期庙会对各种神灵的祭祀活动甚为丰富、有增无减,如沈阳实胜寺(“皇寺”或者“黄寺”)从皇太极赐建到民国时期,寺院每年定时举行大型庙会,正月初七至十五是“跳鞑送鬼”庙会,四月初七是“三头六臂佛”庙会,七月十五是“金刚佛”庙会。

东北地区对农历三月十六日在山神庙会里举行的山神节也相当重视。山里人不劳动买酒和肉的节日。黑龙江珠江县放假三天,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吉林福松人民重视这一节庆活动。鄂伦春狩猎民族,拥有自己民族的性仪式特点,在高大的古树砍下一幅树皮,在上面画人脸,覆上红布。猎人路过这里,要安烟、敬酒、磕头、烧香。

2.1.2庙会求子

庙会求子盛行于东北各地,是地区性的有规模、有制度保障的重要活动项目。求子是许多庙会附带的活动,同时又是娘娘庙会的主要活动。女人们有了“无子求子,有子求多”的心理动机,4月18日赶忙赶到娘娘庙拜碧霞元君、三孝皇后,送子女神(观世音菩萨),其中女神“鬼怪”喜得贵子也会前来表示感谢。

《沈阳百咏》云: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天齐及娘娘会日,庙祝骗财子神座前,悬一金大钱,上书“子孙保中”四字,谓能用钱掷过此钱孔者,其人当生子,村妇辄中计焉。“四月十八日为lsquo;娘娘庙会rsquo;,妇人无子者,多于是日祷之”[2]18。锦西、海城、西丰县的民国县志也记载着求子的习俗。

2.1.3求健康、保平安

这样的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的神像前便流连着诸多祈求防病或治病的善男信女,能治百病的药王庙更是门庭若市。还有患咳嗽的人(即气管炎),赶庙会时会从家来时带两三片咸菜疙瘩挂在治喉吧塑像的双手上。“如目病者送眼光娘娘眼镜一套。腿病者送十不全神拐一枝。咳嗽者送咸菜疙瘩一个”[3]14。“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届日,少妇长女皆往焚香”

2.1.4祈福消灾

庙会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民众的某些需求,这种需求是想得到保佑和慰藉的精神渴望。吉林九台县关帝庙有这样一副对联,匾额为“福佑梓桑”,联曰:“愿吾宗子子孙孙、春社秋尝,入庙勿忘先业远;祝我里年年岁岁,云旗风马,有灵常保此邦宁。”人们迷信于因果报应,富为前世修,贫为前世孽。在庙会上男女老幼佛前跪拜,祈祷降福消灾。

2.2庙会陋俗

民国东北地区庙杂神杂,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信仰的庞杂和顽俗,还反映了东北农业岁时文化长期处于原始状态的实际。

庙会风俗属于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除了良风,还有陋俗。

2.2.1跳墙

在民国东北地区庙会有一个突出的陋俗是跳墙,体现出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待到孩子七八岁时,选一庙会吉日,举行“跳墙”。

2.2.2烧替身

另有“烧替身”陋俗,“幼女有病,谓前生系娘娘驾前捧水童、烧水童等,因许另一人焚之。谓之替身”。这种偷龙转凤的风俗在庙会中相当普遍。

2.2.3乞讨之风盛行

参加庙会者,各色人等良莠不齐,给庙会带来了一些混乱和问题。这些乞丐随各处庙会的开庙,亦不断流动。在民国东北庙会上有专门抢吃食的乞丐,他们手脚敏捷,专瞄体弱的老人或无知的孩子。如果你看到这些人拿着我们吃的食物,抓了就跑,而他们没有准备好。如果是追上来,他们就趁机把弄脏的食物拿回来不吃,那么多人在抢食物,干脆不去追。

2.2.4残身

东北庙会偶尔会有残身的陋习。“贤妇孝子,苦肉祈祷,偷儿无赖,间售其伎,纷纭诡谲,善恶都见。”以牺牲身体伤害为代价,这是远离孝道。

  1.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庙会的社会功能

3.1宗教信仰功能

然而,庙会在发展繁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众的各种宗教信仰。明清两百多年来相对稳定,为东北庙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富人的宗教信仰。民国时期东北各地区基本上承袭了明清时期信仰着的各种神灵。人们普遍信奉佛教中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还有道教中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庙会中反映出来的民众信仰的神灵也呈现出一些东北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这在世俗神中表现最为突出。除了与其他地区人们共同信奉的关帝、城隍神、土地神、财神之外,还对药王孙思邈、长白山神、医巫闾山神、辽河神情有独钟。

3.2文化传播功能

庙会对民族传统文化起汇聚和传播的作用,它既是当地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庙会上娱神娱人的文化功能和沟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则是普通集市所替代不了的。庙会在东北地区人们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商业贸易功能

在庙会的宗教光环背后,经济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东北庙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特殊的市场效应和作用。同时,寺院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发挥其在流通、预期价值等经济主体中的优势。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商品流通机制,客观上积累了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庙会切片圈货更加集中,仪式活动的经营管理顺利进行。

  1. 当代东北地区庙会风情的嬗变

在充分了解民国东北庙会习俗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有利于把握潮流,改变我们的习惯。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恢复庙会,要认真引导和规范组织,努力摒弃迷信陋习,促进人文建设,这种传统庙会形式的民俗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功能性。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并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1寺庙风格的嬗变

在当代东北庙会中,求子、求健康等习俗零星散见, 跳墙、烧替身、残身等陋习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特色。每年“春节、五一、十一”三届皇寺庙会已成为市民假日旅游休闲的好场所,每届皇寺庙会的游客接待人数都超过百万人次。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体现出民俗所具有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当代庙会仍然传承了传统庙会所具有的感恩祈福、崇尚和美的文化内涵。民国时期东北庙会涉及宗教、民间信仰的民风民俗已经逐渐淡化,而涉及社会生活的娱人风俗则愈加彰显。

4.2庙会特征的嬗变

4.2.1宗教信仰

民国东北各地区基本上承袭了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人们信仰庞杂,除了佛教、道教神灵,还有行业祖师神及山神、马神等自然神灵。东北地区的庙宇大都佛、道、儒杂糅,诸神同堂供养,充满了浓厚的俚俗香火气息,突出反映了民国东北地区的多神信仰。庙会早期的宗教信仰功能对比当代强大的经济功能相形见绌。

4.2.2休闲娱乐功能凸显

民国东北庙会中娱神娱人活动占有很大的分量。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活动非常少,而宗庙的迎神赛会带来了欢乐,使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人们总是希望搞得热热闹闹,在表达自己虔诚信仰的同时也尽情享乐一番。虽然现代城市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冲击着传统庙会的娱乐功能,但是当代庙会的休闲娱乐功能仍然得到凸显。

4.2.3新增民俗旅游功能

民风民俗正被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庙会这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在当代也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拓出崭新的旅游功能。

哈尔滨松峰山每临庙会,便举办道教活动,旅游者蜂拥而来,松峰山因此成为知名的道教旅游风景区。沈阳市和平区旅游局已经成功举办了22届皇寺庙会,其旅游功能已日渐完善,许多知名旅行社加入到庙会中开展旅游咨询和促销活动,旅游六要素也得以充分体现,建立了旅游品牌效应。皇寺庙会已跻身于全国四大品牌庙会之列,被国际度假联盟评为2007中国热点旅游胜地。

5.当代东北地区庙会的转型发展

中国最北部的妈祖庙 - 沉阳天后庙,闽江同学在庙会举行的粉丝华盛京早期淹没在清朝,义和团的叛乱。东北地区的许多庙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当代逐渐复活,但在东北寺庙的数量确实减少了许多游客聚集到少数大型寺庙节日,辽宁大石桥球迷山镇庙会,海城寺,一雄天成概念寺将有沉阳,黄寺,吉林北山庙会,黑龙江宋凤山庙会,猴岩山庙会。

中国最北方的妈祖庙——沈阳天后宫,闽江同乡在此举办庙会的繁华盛景也早淹没在清末义和团运动中。东北地区的许多庙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在当代逐渐恢复生机,但就数量来讲,东北地区庙会确实在减少,众多游客向少数大规模的庙会云集,如辽宁大石桥迷镇山庙会、海城庙会、喀左天成观庙会、沈阳皇寺庙会、吉林北山庙会、黑龙江松峰山庙会、猴石山庙会等。

这些大型庙会除沈阳皇寺庙会外,分别被评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地区的庙会文化不能说就此走向衰弱,但是必须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首先,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不能虚化其文化内涵,以纯功利为目的进行转型。

其次,不仅要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进行传播,还要肩负着推广濒临失传的民俗绝技的任务。如蔡氏飞车走壁表演、东北大鼓、奉天落子都出现在皇寺庙会上将令游人耳目一新。最后,庙会借助旅游东风,在提升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中充分发挥出作用。我相信当代东北地区这些庙会或借助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或受益于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必会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6.致谢

本文由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萨满文化吉林旅游研究(2011B422)资助。

参考文献:

[1]翟文选,奉天通志:卷九十八・礼俗志[M].铅印本.辽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

[2]王文璞,吕中清,杨焕文,刘振翮.北镇县志:卷五・礼俗志[M].石印本.辽宁:民国二十二年(1933)。

[3]严兆霖,张玉书.望奎县志:卷三・礼俗志[M].铅印本.黑龙江:民国八年(1919)。

[4]李澍田.吉林乡土志[A].长白丛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廖飞鹏,柯寅.呼兰县志:卷五・礼俗志[M].铅印本.哈尔滨新华印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

[6]长顺,讷钦.吉林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M].刻本.吉林:清光绪十七年(1891)。

[7]孙荃芳,宋景文.珠河县志:卷十五・礼俗志[M].铅印本.黑龙江:民国十八年(1929)。

[8]李宴春,赵晋臣,孙云章.怀德县志:卷十一·礼俗志[M].铅印本.辽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

[9]吉林市旅游局工作者.北山风景区.吉林市旅游信息网,2008-02-22.

[10]和平区旅游局,打造皇寺庙会旅游品牌.提升区域发展文化内涵。 HTTP:// WWW。沉阳皇宫com,2010-9-26。

外文文献出处:Yaling Zeng; Shiquan Dai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670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