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5 12:46:10

第三章 语言中的原型效应

这本书的主要断言之一是语言利用了我们的一般认知设备。 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则有两个问题:

1. 语言范畴应与我们概念系统中其他范畴属于同种类型。 特别是应该展示原型和基本层次效应。

2.关于语言范畴性质的证据应该有助于人们对一般认知范畴的理解。 因为语言具有如此丰富的范畴结构,而且语言学证据如此丰富,对语言范畴化的研究应该是作为范畴结构本质的主要证据来源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普遍的问题:语言有什么证据能显示原型和基本层次效应?

这个问题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因为语言利用了我们的一般认知设备这一点并不是很明显。其实,在语言学和哲学中普遍接受的观点恰恰做出了相反的假设:那种语言是一个单独的“模块化”系统,且独立于其他认知。这正是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基本假设。我们将在第14章中看到,语言是一种“形式系统”(在乔姆斯基和许多理论语言学家使用的数学术语),需要语言独立于认知的假设,这种形式系统的观点还包含一种体隐含假设,即所有范畴都是经典的(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特征来表征)。这样的看法也是语言哲学中的规范,特别是Richard Montague(蒙塔古),Donald Davidson(戴维森),David Lewis(里维斯),Saul Kripke(克里普克)等其他语言哲学家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准则。

因此,语言中的各种范畴是什么样的问题,便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了其重要性。

首先,它影响我们对什么是语言这一问题的理解。 语言是利用一般认知机制吗? 或者是分开的、独立的东西,只运用自身的机制? 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将决定未来语言研究的过程。不同的答案也会引发各种截然不同的问题和理论。

其次,这一问题的答案将影响认知科学的研究,因为它将决定语言学的证据是否可以在心智的研究中被接受。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仔细观察这些研究揭示了语言中原型效应的研究极为重要。

实际上有两个相关的研究。一个是基于Rosch对原型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成果,它关注的是验证原型效应的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研究侧重于认知模式对原型效应的阐释,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讨论。该本章是对第一部分结果的概述,只表明语言中原型效应的存在。 而第4章到8和本书末尾的三个案例研究将评述结果的第二部分,更侧重于原型效应的本质。

第一节 语言学范畴中的原型效应

在语言学领域,原型效应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中,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各种范畴中的不对称现象,以及范例逐渐发生变异的现象。

标记(Markedness)

对范畴中的某种不对称现象研究,在语言学中称之为标记研究。语言学中出现'标记'这一术语,是因为一些形态范畴是有标记的,而另一些形态范畴则没有标记。英语中的“数”范畴,复数标记为-s,如boys(男孩们),而其单数形式则无标记,如boy(男孩)。这种单数形式便是英语“数”范畴中的无标记成员,由此单数和复数——“数”范畴中的两个成员呈现不对称现象。由于单数形式没有标记,单数和复数在英语中的加工就不相同。由此产生的直觉是,对单数形式的认识要比复数形式简单。这种认识上的简单性反映在单数的较简形式上,即反映在形式的简单性上。就词语而言,无词尾变化标记的形式就是简单一些。

在音系学中,有标记常常根据发音相对轻松的概念来理解。例如,辅音[p]、[t]、[k]是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与之有着细微差别的浊辅音[b] [d] [g],发音时声带必然振动。因此,人们可以把声带振动理解为加在清辅音上形成浊辅音的“标记”(mark),除了在元音之间受元音影响而声带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浊辅音是有标记的(marked),而清辅音是无标记的(unmarked)。由此可见,在发音的相对轻松性方面,辅音之间是不对称的。在语言音系的这种范式中,浊辅音和清辅音的数量也显示出不对称的现象。比如,许多语言并非同时具有清浊辅音。如果清辅音和浊辅音对称,人们可能期望语言中含有的清浊辅音数目相等。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语言通常是有清辅音。同样地,在某种语言中,某些语境因素使得浊辅音和清辅音不可能同时存在。例如英语,词首s-后面的辅音只有清音,不存在清浊区别。英语中有spot但却没有sbot这样可供对比的词。同样,德语的塞音尾也不存在清浊对立,只有塞清辅音,由/d/发音为[t]。总之,这种对比一旦模糊(即一对清浊辅音中只有一个),那么该辅音在这种情况下便是“无标记的”。

这种对比的模糊现象,在语义中也常常出现。让我们仔细想一下,诸如“高——矮,“喜——悲”等反义词的对比,也并非完全对称。比如,如果有人问“哈利多高?”并不表示哈利是高个子;而如果有人问“哈利多矮?”就暗示哈利是矮个子。在“高一矮”这对反义词中,只有一个词可以运用模糊义,那就是“高”。由于'高'在某些情况中出现的这种对比模糊性,该词便成为“高一矮”反义词对中的无标记成员。与之相应,“高”也被认为比“矮”具有更基本的认知范围。而这显示,在认知范围方面更基本的词可以常常出现在模糊语境中。

总而言之,语言学家运用 “标记”这一术语来描述一种原型效应——范畴中的不对称现象。在此,一个成员或子范畴,由于某种原因被认为要比其他成员或子范畴更为基本。与之相应,无标记成员便成为出现在范畴中的默认值(default value)成员,范畴中仅有一个成员可以这样,而与其他所有成员又是平等的。

第二节 其他原型效应

原型效应存在于语言的所有领域——音位、词法、句法和语义。就总体情况而言,原型效应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抵触,并且与该领域中流行的经典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正统说法相冲突。以下这些研究实例显示了这些领域中的原型效应。

一、音位

语言学中最基本的区分首先是音素(phone)和音位(phoneme)。音素是发音的基本单位,而音位则是出现在更高层次的认知元素,且通常由音素中的某一个表示。例如,英语单词cool(凉爽)、keel(平底船)、key(钥匙)、school(学校)和flak(抨击)中存在/k/音位(在英语表音法里,有时用字母c、ch拼写)。如果我们注意发音细节,就会发现/k/在这些单词中的发音不尽相同:在cool里是送气软腭音[kh],在keel里是送气颚音[k,h], 在school里是不送气软腭音[k],而在ski(滑雪)里则是不送气颚音[k]。尽管如此,说英语的人仍然把它们看作音位/k/的例子。然而在其他一些语言中,[kh]和[k]可能被看作不同的音位,在另一些语言中,[k]和[k]则被当作不同的音位。

耶格尔(Jaeger 1980)重复过Rosch的音位实验。根据实验证据,音位是以原型为基础的音素范畴。这样,英语中的音位/k/便是由音素[k][kh][k][k,h]构成的一个范畴,该范畴的原型成员是[k]。音位范畴一般是按照其原型成员来理解的,而那些非原型音素则根据音位规则与原型成员发生联系。如果耶格尔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则表明音位学中的范畴化与其他认知科学中的范畴化一样,显示出原型效应。他的结论否定了当代大多数以经典范畴理论为假定的语音理论,表明了音系研究与认知的其他方面研究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1.在英语里,位于词首[s]之后的[k]是音位/k/的变体,它既不属于音位/g/,也不是某种软腭音的原音素(archiphoneme)。

2.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中的塞擦音[tScaron;]和[dž]都是独立的音位。

3.说英语的人认为,下列对各元音从心理上属于相同的一套:[ey-ae],[i-ε],[ow-a],[u-ʌ]。这种元音替换知识来自英语的语音系统。

4.一般说来,语音特征具有心理现实性,但是并非各种理论所提出的的一切特征都具有这个特征。实验表明,持续音、响音和浊音确实存在心理现实性,而前音是否存在就有异议。

5.语音特征不是二元的,而是顺着可以有不同音值得多个片段一维地构成的。

6.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理论必须考虑到一个片段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合适的特征。

将Rosch的实证方法应用于因为研究是否属于真正的创新,还需要对音位理论进行一次全面的评析。

二、形态

Bybee和Moder (Bybee amp; Moder 1983)的研究表明,英语中的string/strung (串、扎)这类不规则动词的形态范畴显示了原型效应。同时证明,英语中用a(英语表音法写成u)构成的过去式动词形成了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这类动词包括:spin(旋转)、win (获胜)、cling(坚持)、fling(抛弃)、sling(投掷)、sting(刺)、string(串)、swing(摇动)、wring(拧)、hang (悬挂)、stick (伸出)、strike (打击)、slink (潜逃)、stick (粘贴)、sneak(溜)、dig(挖)等,还有其他一些新近在某些方言里演变成具有类似过去式的动词,如bring(促使)、shake(发抖)等。根据Bybee和Moder的实证结果,该范畴的动词有一个原型并且具有以下特征:

1.词首s的后面跟着一个或者两个辅音sC(C)-。

2.词尾是软腭鼻音/ ŋ /。

3.主要元音是前松高元音I。

尽管这一范畴里的动词并不能达到以上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多少都与这—原型相像,如string, sling, swing和sting就完全符合这一原型。据Bybee和Moder的分析,以下这些词与原型有着不同之处:cling, fling和bring的词首有两个辅音,但词首不是s:spin和stick有两个辅音和元音I,但其词尾辅音却背离了原型词尾的音位特征。spin的词尾是一个齿鼻音而不是软颚鼻音,stick的词尾是一个软颚塞音也不是软颚鼻音。win与其原型有两个细小的不同点:win的词首不是s,其词尾是齿鼻音而不是软颚鼻音。strike与其原型也有两个不同 之处,其词尾辅音不是鼻音,并且元音也不同。

这个范畴由一个中心成员加上其他成员构成,如此,其他成员便有细微的音位区别特征:如词首缺少s,词尾缺少鼻音,元音不同,以及软颚鼻音和齿鼻音之间的差别等。Bybee和Moder只是对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就此表明这些细微差别只存在于英语中,还是在所有语言中都被看作是细微差别。因为就语法的范畴化而言,还没有建立有关这些细微差别的任何理论。Bybee和Moder只是罗列了一系列在某种情况中适用的有关差别。如果能够发展成更为全新的理论,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三、句法

在若干对范围很广的英语句法的研究中,Ross(Ross 1972,1973a,1973b,1974,1981)已经多次证明,语言中的几乎每个句法范畴都显示了原型效应,这些范畴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子句、介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Ross还证实了英语句法结构,例如被动语态、以WH词链接的关系子句、以WH词开头的疑问句、焦点的主题化以及连接词等,所显示的原型效应。

让我们来仔细看Ross关于名词的例子。Ross的基本发现是,英语中的普通名词经历了一系列的语法化过程,而名物化较弱的名词则没有经历一般名词所经历的全部语法化过程。此外,即使那些在大多数语法结构中是极好例子的名词,在一些特殊结构中也可能并非如此。让我们仔细看一下,出现在下列句法结构中的名词toe(脚尖)、breath(呼吸)、way(道路)、time(时间):

1.to stub onersquo;s toe(踩到某人的脚尖)

2.to hold onersquo;s breath(憋住呼吸)

3.to lose onersquo;s way(迷路)

4.to take onersquo;s time(消磨时间)

表面上看,上述这些短语似乎有相同的结构,然而正如Ross所论证的那样,在这些短语中,toe的名词化要比breath强,breath的名词化要比way强,而way的名词化比time强。Ross(1981)举出的三种句法环境来论证这种梯度性。下列带星号的表示错句。

1.用被动分词来修饰的名词
(1) A stubbed toe can be very painful.

被踩到的脚突会非常疼。

(2) * Held breath is usually fetid when released.
(3) * A lost way has been the cause of many a missed appointment.
(4) * Taken time might tend to irritate your boss.

2.被分开来的句子
(1) I stubbed my toe, and she hers.
我踩到自己的脚失,她也这样。
(2) I held my breath, and she hers.
我屏住呼吸,她也这样。

(3) * I lost my way, and she hers.

(4) * I took my time, and she hers.

3.名词的复数形式

(1) Betty and Sue stubbed their toes.

贝蒂和苏踩到自己的脚尖。

(1#39;) * Betty and Sue stubbed their toe.

(2) Betty and Sue held their breaths.

贝蒂和苏憋住呼吸。

(2#39;) Betty and Sue held their breath.

全文共8717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509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