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规矩的空间:中国的性别,女性写作和本土女权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9 11:22:14

不守规矩的空间:中国的性别,女性写作和本土女权主义

原文作者:KAY SCHAFFER amp; SONG XIANLIN

单位:University of Adelaide

摘要:自1995年北京妇女大会以来,当代女性在中国的写作一直是探索性别关系和女性特异性的特权场所。在确定了具体的中国本土女权主义之后,本文研究了女性写作中影响女性主义实践的四个方向:农村妇女的故事,鼓励倡导妇女的权利;挑战历史上妇女既定代表的新历史小说;性别颠覆传统的都市女性的流行小说和博客网站;和后结构主义者的“个性化写作”脱离了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并探讨了女性的激进变异。我们认为,这些着作引发了许多激进主义的网站,不仅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女性,而且还有中国女性参与跨全球女权主义网络和跨文化交流。今天的中国女权主义者,通过创造性写作的媒介,阐明了一种新的差异政治,通过英语和欧洲理论进行了折射,但又适应了当地的传统,历史和地区联系,直指具有广阔的中国式女权主义风格。可能性和一系列不确定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女性写作;女性主义;倡导;全球化;现代性

“女性文学的真正反叛始于20世纪90年代。”(方方,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妇女大会不仅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权主义者带到了中国; 它还使中国女学者加入了全球女权主义潮流。 在中国,会议为中国妇女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向和新战略。 在此之后,中国政府起草了两个五年制妇女发展计划,而不是妇女的权利,但男女平等是一项符合国家进步的国家政策。 尽管在北京会议上,女性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基础广泛的女权主义联盟,但在中国没有可识别的独立女性运动。

很少有场所可以让女性探索“平等发展”。中国全国妇女联合会是一个现在具有非政府组织地位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它支持妇女在政府指令方面的平等。然而,在过去五年中,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论坛,这些论坛使女权主义辩论和对性别关系的批评成为可能,尽管政府严格控制可能被解释的公众表达意见作为政令的话。

鉴于这些禁令,已发表的女性生活写作作为探索性别关系和女性特异性的特权场所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在北京妇女大会之后,政府支持在中国境内外发表妇女文学,以此表明其对妇女平等的承诺(Huang Lin,2004b,pp.110-111)。妇女的平等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象征,对妇女写作的支持是表明国家向世界发展的一种方式。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这个特权网站,以展示女性写作如何记录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如何影响写作的创作过程以及在不稳定和快速变化的文化背景下接受女性文本。在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的成长是惊人的,女性的声音,经历和私生活一般在男性化的男性文学中被边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生活写作的类型,无论是以合作语境中收集的口头叙事形式,创造性地虚构历史传记,流行还是美学驱动的半自传体小说,都被认为对女权主义至关重要,因为它的潜在的破坏主流社会需求和意识形态,并阐明替代性和性别化的历史主题(Lingzhen Wang,2004,p.22)。

一、中国女性主义的社会历史语境

在研究女性写作中的几个当代方向之前,有必要将女性主义置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语境中,以及中国的“个人”与西方的对话。中国女权主义(在中国很少用于其西方内涵)具有不同的演变,并且在当代政治和文化关系中与西方的女权主义不同。正如黄霖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女性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中的女性形成鲜明对比,“比西方姐妹更加困惑”,这种混淆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本身(黄林,2004a,第1页)。中国女性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强大的父权制传统,古代和现代,包括持久的儒家信仰体系和最近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再加上新市场经济的需求和西方知识体系的涌入丰富多彩。

从历史上看,女权主义在1919年的5月4日运动中扎根,该运动针对儒家对妇女的压迫。它引发了女性身份的原始女性主义者对张爱玲,陆寅,施平梅和丁玲的女性身份的争论,后者被称为“现代中国女权主义的奠基人”(Barlow,2004,p.253)。 5月4日的运动对中国封建的过去和家庭中的父权制结构进行了攻击,同时维护了孝道,妇女的美德和性别,女性写作与中国本土女权主义。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有兴趣研究性别关系的中国女权主义者促进了弗洛伊德,并将精神分析与他们自己的理性和优生的性别特征,生殖生物社会理论,性欲本能理论和社会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都在毛泽东时代。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义哲学试图通过创造国家发展的无性“铁女孩”来建立妇女的平等(“妇女撑起半边天”)。正如戴金华指出的那样,这种“性别平等的毛泽东思想”,“掩盖了社会主义的僵局,而不是解放思想使妇女男性化”(Wang Jing&Barlow,2002)。文革文学推动了这种绝育女性的意识形态。在政治和审美领域,女性的自我形成不再是在儒家思想,信仰和传统中形成的,而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 - 毛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决定的国家的新政治愿望。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引发了西方启蒙哲学的突然涌入,为复兴二十世纪早期女权主义者对精神分析的兴趣铺平了道路。这种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活跃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翻译的精神分析作品在汉语中的有限性,作家们采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理论的西方主义读物,并将西方哲学概念纳入他们自己的写作中.2一些女性试图以一种本质化的方式重新配置与家庭空间相关的女性气质。性和其他一些塑造了法国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变异理论,激进的性别差异,以及分裂主体性的后结构主义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改革的早期阶段,妇女开始重新获得在毛泽东时代被剥夺的“必要的”归化性身份。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个人”而非集体自我的概念,这使得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分裂的社会主义“擦除”的批评成为可能。后毛泽东时代的批评重新强调了女性,她们强调美丽,母性欲望和家庭空间(Lingzhen Wang,2004,p.20)。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无数小说引入了爱情,浪漫,婚姻,离婚和性行为等主题,强调女性在生理上决定了与男性的性别差异。像张杰,张欣欣,王安义和铁妮这样的女性作家在小说中研究了这些问题,解决了混乱社会中困惑的性别困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出发不仅标志着妇女大会,而且标志着中国希望被视为一个现代世俗社会的愿望,也改变了这些历史上的偶然观点。这一时期开辟了探索女性身份的新空间,有可能扩大和限制女性的代理。无数女性的声音,文学和批评,进入了学院,并影响到公共领域。像李小江,戴景华和孟悦这样的当代女权主义哲学家开始批评中国男性气质,这与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的现代主义平等原则相一致,但越来越强调与新拉康和法国女权主义者一致的女性差异。批评(Barlow,2004)。在过去十年中,妇女的着作也蓬勃发展。这些作家中的许多人不希望被认定为女权主义者,尽管他们挑战并重新定义了在中国成为女性的意义。女性文学包括出版农村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历史上有权势的女性的传记回忆,以及针对受欢迎和严肃观众的半自传体小说。

文学利用了女性的性欲,并将女性对城市家庭领域新商品拜物教的渴望与不断扩大的全球联系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严肃的文学,其特点是关注个性化,主观体验的亲密幻想,涉及寻找女性审美。这些着作部分是通过从欧洲中心西部的启蒙传统借鉴的心理和哲学框架来解决女性问题(Barlow,2004,pp.302-355)。他们将中国文化转化为“非西方”,而不是中国的现代性,或者Lisa Rofel恰当地称之为“其他现代性”(1999),它与具体的地方传统相对应,包括中国古代传说,中国当代历史和文学。新兴(和多样化)中国女权主义立场。

二、中国式的女权主义

目前,具有一定意向性的中国女权主义者正在辩论“女权主义”的概念.3许多中国学者放弃欧洲中心主义术语“女权主义者”,因为它表明反对政治,男女之间的斗争,而不是流派道教信仰阴阳两性的互补性。由于其西方的资产阶级内涵,许多女性不愿接受“女权主义”这个词。然而,他们正在批评中国的父权制传统,并重新定义了现代中国女性的意义。中国女性主义有两个词:nu quan zhuyi,它被翻译为女性的权利主义/权力主义;而nu xing zhuyi,翻译为女性的性别主义。前者涉及中国被认为是一个更加以西方为导向,以政治为基础的反对女权主义,一场对妇女权利的争夺被怀疑;后者更容易适应中国的学术,提到了二十一世纪对妇女的新文化战略和态度。

最近成立的中国女权主义杂志的编辑黄琳将维孝德的限定词添加到了“nu xing zhuyi”一词中,以表示“笑脸”或友好/免费的中国式女权主义。在为中国女性主义期刊第一期准备的飞叶上,黄林提供了以下定义:

中国女权主义是尖锐但不具侵略性。它探讨了女性问题。它关注的是两性的和谐发展。它最关注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借鉴了历史,现代,翻译和本土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并将理论关注与物质实践相结合。对我们来说,它展现了一个笑脸的中国女权主义。

这个定义策略性地将中国土着“女权主义”置于中国传统的两性和谐与平等概念之中,这一概念经常被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和特色艺术作品所挑战。辞职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它将其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渊源追溯到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和脾气。因此,这种女权主义在其意识形态和历史根源上,是对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笑脸”或友好性别,它还确定了一种特定的“本土”中国女权主义,不同于其在西方和日本的变体形式。

三、女性写作

自1995年以来,女性的生活写作一直是探索女性生活理论和实践难题的主要场所。妇女的写作,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主宰着文学领域。这种女性突出的现象[阴生阳朔]受到文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女性不仅在生活写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她们的小说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解决了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多个读者群。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年轻女性博客的眩晕,他们通过在线出版的性日记被推向摇滚明星身份(Eimer,2005)。

女性写作中至少有四种趋势或方向影响着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实践的不同方面,尽管许多学者和作家都不会认同“女权主义”这一标签。首先是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声音的出现,通过个人叙述,提请注意妇女的权利问题和刺激倡导,特别是对于处境较不利的移民妇女。其次是越来越多的历史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新历史主义,这些小说解构和重建了女性的表现形式,反对中国神话和历史的既定版本。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女性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相似,这种传记文学在中国具有不同的价值和重要性,因为该国的祖先崇拜文化倾向及其三千年的男性文化传承。第三是全球联系的都市女性,即所谓的“华丽女孩”或“中国娃娃”的高度可见的存在,她们在流行小说和互联网上对女性的美丽,诱惑和性能力的探索颠覆了对过去和在年轻人中吸引了广泛的追随者。它们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使读者能够获得以女性为中心,性别化和全球联系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主权,跨国机会和丰厚的职业生涯。最后,通过“个性化”叙事研究性别关系的后结构主义探索,探讨女性主体性的心理,审美和经验形式。这部哲学知识的文学探讨了女性的异化,从根本上脱离了“女孩们”以及男性文学建构的(对立的)阴茎中心角度。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当代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这四种不同趋势,并探讨它们挑战中国传统和历史的各种方式,为土着,中国式女性主义提供多种平台。

四、农村妇女权利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中国文学,都很少提到农村人的困境。它们在公众视线中基本上是隐形的。欣然的国际畅销书“中国的好女人”(2002年)突破了这一传统,揭露了这一传统中国农村妇女的压迫性生活。无线电广播公司欣然获准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贫困和受虐待的农村妇女的声音,同时中国妇女联合会开始关注妇女的权利。在八年的时间里,她的广播节目“夜晚的话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观众。媒体的匿名使成千上万的妇女能够报告他们的丈夫,父亲,兄弟和儿子手中残忍,羞辱,强奸和不公正的可怕故事,其中许多人曾是党员或官员。这些农村妇女往往是文盲,对权利几乎没有意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保护 - 无论是法律,道德,民事还是社区。这本书在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语言时,将家庭暴力和性虐待问题引起了中国内外的关注。 “中国好女人”的出版,以及辛兰的广泛国际巡回演出,让女性的性暴力和压迫故事成为国际女权主义行动议程的一部分。

随着林白的口述历史资料的出版,“女性口述历史记录”(2004年)的出版,乡村女性的声音再次受到重视。当代着名作家林白与偏远地区的妇女进行了数百小时的对话,将未经记录的乡村妇女的声音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出版后不久,该书被誉为叙事革命,赢得了中国文学媒体奖。由一位着名作家和评论家呈现的休闲风格,来自一百五十四位女性的故事讲述了该国的日常生活经历。这些故事既人性又个性化。他们讲述了简单的事情,比如准备米饭,庆祝生日和丧葬习俗,或者去城里拍第一张照片。他们揭示了男女之间私人关系的亲密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农民社区妇女的绝望生存情况,包括她们试图迁移到城市寻找工作时遭受的退化。为了表达对林白的人文主义和人性化项目的支持,10月的文学期刊发表了一些故事,同时这本书也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虽然这些故事并没有试图争取妇女的权利,但它们挑战了对“农民阶级”的偏见,并使人们认识到女性的个人生活,这些生活预示着要求倡导。

中国的一些女性杂志和报纸也刊登了农村和移民妇女的故事,即所谓的“流动人口”。 1999年,Nongjianuuml;Baishitong[Rural Women Knowing All]杂志赞助了一个短篇小说比赛,让这些女性的声音进入公共空间。这些故事详细描述了农村妇女的困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Unruly Spaces: Gender, Womenrsquo;s Writing and Indigenous Feminism in China

KAY SCHAFFER amp; SONG XIANLIN

ABSTRACT Since the 1995 Beijing Womenrsquo;s Conference contemporary womenrsquo;s writing in China has been a privileged sit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and female specificity. After defining a specifically indigenous Chinese feminism, this paper studies four directions in womenrsquo;s writing that impact upon feminist practice: rural womenrsquo;s stories that encourage advocacy for womenrsquo;s rights; new historical fiction that challenges the established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history; popular novels and blog sites by urban women that sexually subvert traditions; and poststructuralist lsquo;personalised writingrsquo; that disengages from male-centred discourse and explores womenrsquo;s radical alterity. We argue that these writings give rise to many sites of activism, not only for Chinese wom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for Chinese womenrsquo;s involvement in trans-global feminist networks a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Chinese feminists today, through the medium of creative writing, articulate a new politics of difference, refracted through English-speaking and European theories, but adapted to local traditions, histories and regional affiliations, directed toward an indigenous, Chinese-style of feminism with expansive possibilities and an array of indeterminate outcomes.

KEYWORDS: China, womenrsquo;s writing, feminism, advocacy, globalisation, modernity

The true rebellion in womenrsquo;s literature began in the 1990s.

(Fang Fang, Chair Hubei Writers Association)

The 1995 Fourth International Womenrsquo;s Conference in Beijing not only brought femin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China; it also enabled Chinese women scholars to join the global tide of feminism. Within China, the conference offered unprecedented new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Chinese womenrsquo;s liberation. In its afterma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afted two five-year programmes for womenrsquo;s development, making, not womenrsquo;s rights, but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 national policy aligned with national progress. Although women came together to form a broad-based feminist coal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Beijing conference, there is no identifiable independent womenrsquo;s movement in China.1

Correspondence Address: Professor Kay Schaffer, Gender Studies,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SA 5067, Australia; Tel.: 08 8303 3675; Fax: 08 8303 3345; Email: kay.schaffer@adelaide.edu.au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Vol. 16, No. 1 March 2007, pp. 17–30

ISSN 0958-9236 Print/ISSN 1465-3869 q 2007 Taylor amp; Francis http://www.tandf.co.uk/journal DOI: 10.1080/09589230601116125

18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There are few venues in which women can explore their lsquo;equal developmentrsquo;. The Chinese National Womenrsquo;s Federation, the top-down government organisation that now has NGO-status, supports womenrsquo;s equality in keeping with governmental directive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however, an increasing array of public fora have emerged in major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that enable feminist debates and critiques of gender relations, albeit circumscribed by the governmentrsquo;s strict controls on the public expression of opinions that might be construed as political.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hibitions, published womenrsquo;s life-writing takes on a heightened importance as a privileged sit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and female specificity. After the Beijing Womenrsquo;s Conference, the government supported the publication of womenrsquo;s literature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China as a way of demonstrating its commitment to womenrsquo;s equality (Huang Lin, 2004b, pp. 110 – 111). Womenrsquo;s equality became a signifier of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support for womenrsquo;s writing was a way of signalling the nationrsquo;s progress to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is privileged site to demonstrate how womenrsquo;s writing registers the impact of feminism with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how feminism impacts upo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the reception of womenrsquo;s texts in a volatile and fast changing cultural context. The growth of womenrsquo;s literature has been phenomenal in post- Mao China where womenrsquo;s voices, experiences, and private life in general have been marginalised within the hierarchical, male-orientated canon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1980s the genre of womenrsquo;s life-writing, whether in the form of oral narratives collected in collaborative contexts, creatively fictionalised historical biographies, popular or aesthetically-driven semi-autobiographical fictions, has been recognised as critically important to feminism, for its lsquo;potential to undermine dominant social demands and ideologies and to articulate alternative and gendered historical subjectsrsquo; (Lingzhen Wang, 2004, p. 22).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for Chinese Feminism

Before examining several contemporary directions in womenrsquo;s writing, it is necessary to locate feminism in the contexts of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e meanings of lsquo;the personalrsquo; in China as opposed to the West. Chinese feminism (a term seldom used in China for its Western connotations) has had a different evolution and is differently embedded with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than feminism in the West. As Huang Lin notes, Chinese women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women in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ies, lsquo;face more confusion [than their Western sisters]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elfrsquo; (Huang Lin, 2004a, p. 1). Women in China have had to confront a powerful array of patriarchal traditions, ancient and modern, that include the enduring Confucian belief systems and more recent Communist ideologies, compounded by the demands of a new market e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670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