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firm resources and the survival of SMEs in the export market
INTRODUCTION
Born-global firms, sometimes called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INV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companies that from or near foundation, obtai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otal revenue from sal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Knight amp;Cavusgil, 2005: 15). Although born-global firm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research attention (Autio, 2005; Jones, Coviello, amp;Tang, 2011) that has emphasized their ability to achieve considerable foreign sales early in their evolution (Autio, Sapienza, amp;Almeida, 2000) with limited resourc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ntinuing ability of these firms to remain activ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about the types of resources that determine their survival abroad (Keupp amp;Gassmann, 2009; Sapienza, Autio, George, amp;Zahra, 2006; Zahra, 2005). As Kuivalainen, Sundqvist, Saarenketo, and McNaughton (2012: 449) note: 'there is still a paucity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whether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r another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plays a role in determining long-term survival, success and/or growth. The few studies that have investigated this, report contradictory or ambiguous findings (e.g., Bloodgood, Sapienza, amp;Almeida, 1996), are based on small samples (e.g., Gabrielsson, Kirpalani, Dimistratos, Solberg, amp;Zucchella, 2008), or focus on a limited number of pathways (e.g., Mudambi amp;Zahra, 2007)'.
The domina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the field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IPM) (Johanson amp;Vahlne, 2009), the INV framework (Oviatt amp;McDougall, 1994)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hypothesis (Rugman amp;Verbeke, 2007) -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redictions regarding which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s most beneficial for the export market survival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The IPM implies that born-global internationalization endangers a firms survival in the export market because such firms do not have sufficient time to learn about foreign markets well, which increases their probability of failure (Figueira-de-Lemos, Johanson, amp;Vahlne, 2011). According to the INV framework, firms may profit from a born-global strategy by exploring and capitalizing on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by exploiting certain learning advantages that accompany newness (Autio et al., 2000). The regionalization hypothesis postulates that 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possible but that such development will be most valuable if revenues are restricted to coming from the firms home region to diminish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Rugman amp;Verbeke, 2004). This theoretical discord makes it imperative that researchers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firm survival.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born-global, born-regional and gradual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 export market survival of SMEs. We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firm slack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determine INVs vi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irms that are better able to acquire adequate resources d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sustain their export market activities. Several studi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s to the survival of INVs. Sapienza et al. (2006), for example, argue that the ability to shift resources is important to the survival of young firms because the uncertainty inherent in unknown foreign environments can generate unexpected requirements to adjust established routines and capabilities. Firms with more fungible resources are better able to adapt their routines, which allows them to better reac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bolsters their survival chances abroad.
In a parallel vein, we propose that, although firm-specific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export market survival of all SMEs perse ,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lack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is contingent upon which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s employed. Compared with other more increment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pproaches, a born-global firm will have greater demand for resources to prevail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Born-global firms require slack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more urgently for their survival than other internationalizing SMEs because the twin liabilities of newness (Stinchcombe, 1965) and foreignness (Hymer, 1976) are particularly strong for born-global firms, entering multiple foreign environments at an enhanced speed. For this aggres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born-globals have to establish business routines and learn about their multiple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ck of entry' (Carr, Haggard, Hmieleski, amp;Zahra, 2010: 184) effectively.
By contrast, the export market survival of gradual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 will be the least dependent on slack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compared with born-global and born-regional firms. The liabilities of newness and foreignness do not adhere that strongly to gradual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 because these firms enter foreign markets sequentially and can more easily learn from their own operations and build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ccordingly, their survival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ll be less dependent on slack resources (Chang amp;Rhee, 2011) and innovation (Shrader, Oviatt, amp;McDougall, 2000). In this study, we further sharpen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act of resources on the survival of INVs and show that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bo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国际化战略、企业资源与出口市场中小企业的生存
鲍姆,马蒂亚斯
关键词 国际化战略、企业资源、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生存
第1章 简介
新生的全球公司,有时被称为“国际新企业”(INVs),被描述为“来自或接近基层的在国际市场销售额中占比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尽管新生的全球公司引起了大量的研究关注,强调他们在早期发展的时候,资源有限,对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保持活跃的能力以及决定国外生存的资源类型了解有限。正如库瓦莱宁、桑德奎斯特、萨伦克托和麦克诺顿所指出的那样:“关于加速国际化是否在决定企业长期生存、成功和利润增长方面发挥作用,仍然缺乏实证研究。少数调查研究表明,基于小样本或专注于有限数量途径的发现往往相互矛盾或模棱两可。
该领域的主要理论方法——国际化过程模型(IPM)(Johansonamp;Vahlne,2009)、投资框架(Oviattamp;McDugall,1994)和区域化假设(Rugmanamp;Verbeke,2007)——体现了关于国际化战略最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生存这一话题几种显著不同的预测。IPM暗示出新生企业在出口市场难以生存,因为这些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外国市场,这增加了他们失败的可能性。根据投资框架,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和利用国际机会以及利用伴随新生的某些学习优势,从天生的全球战略中获益(Autio等人,2000)。区域化假设假设快速国际化是可能的,但如果收入限制在来自公司本土以减少前景的责任,这种发展将是最有价值的(Rugmanamp;Verbeke,2004)。这种理论上的不和谐使得研究人员必须实证地检验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生存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区域和渐进国际化战略)对中小企业出口市场生存的影响。研究表明,除了国际化战略,公司的资源和创新资源还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可行性。在国际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足够资源的公司更有可能维持其出口市场活动。一些研究强调了资源对新生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例如,Sapienza(2006)认为,转移资源的能力对年轻公司的生存很重要,因为未知的外国环境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需求去影响既定的例行程序和任务。拥有更多可替代资源的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惯例,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并增强他们在国外的生存机会。
同样,我们认为,虽然企业特定的资源对所有中小企业的出口市场生存都很重要,但宽松资源和创新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采用国际化战略。与其他更增量的国际化方法相比,一个天生的全球公司将有更大的资源需求,以在国际市场盛行。与其他国际化的中小型企业相比,全球性企业急需缺乏资源和创新资源,因为新生的双重责任(Stinchcombe,1965)和远景(Hymer,1976),对于新兴的全球性企业尤其强大,加速进入多元外部环境。为了这种积极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必须建立商业惯例,同时了解他们的多个市场,以有效地克服“进入时的冲击”(卡尔、哈格德、赫米莱斯基和Zahra,2010:184)。
相比之下,与出生的全球企业和出生的区域性企业相比,逐步国际化企业的出口市场生存率将最不依赖资源不足和创新资源。新鲜和前景的责任并不强烈地坚持使公司逐步国际化,因为这些公司按顺序进入外国市场,可以更容易地从自己的经营中学习并建立经验知识。因此,他们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将减少对松弛资源的依赖。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资源对企业生存影响的理解,并表明资源是国际市场生存方面不同国际化战略功能的重要边界条件。
我们的研究为了解中小企业在海外的生存率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贡献。首先,通过观察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对出口市场中中小企业生存的影响,我们强调了战略选择的基本原理,并为企业自主选择为合适战略的概念找到了强有力的经验支持。根据275家英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活动,Mudambi和Zahra(2007)发现,采用普遍的全球战略对公司的生存没有直接影响。基于这一发现,该研究提出,其样本中的公司能够在国际化过程中决定有效的策略。在我们的研究中,基于加拿大所有中小企业的出口活动,结果表明,出生全球和出生区域战略对企业出口市场生存都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证明,小型新企业与大企业一样理性;他们能够追求战略选择,并决定最适合其资源捐赠和环境条件的最佳国际化战略。
其次,我们通过将出生区域战略引入分析中,以区分以往关于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之前的研究要么集中在单一策略上(Efratamp;Shoham,2012),要么只比较了天生的全球化和逐渐国际化的人(Mudambiamp;Zahra,2007)。我们转向更新的观点,表明出生地区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国际化战略(洛佩兹、昆杜和塞拉维纳,2009),这可以更好地平衡早期国际化的风险和好处。
我们的第三个贡献在于国际化战略和资源的交叉点。虽然没有单一的国际化战略在各种条件下主导其他战略方法,但我们证明了国际化战略是企业生存和企业资源的重要主持人。公司资源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和战略自我选择,而且还与公司的应用国际化战略相互作用。在通过国际化战略将企业资源-生存联系具体化时,我们增加了之前对出生的全球公司的研究,并建议中小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国际化战略更好地维持其国际活动。这是目前理解的一个重要进步,因为它表明,虽然小型、新的合资企业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尽早国际化,但对于全球性的企业来说,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资源以在国外生存尤为重要。
用于检查我们的研究问题的数据集取自加拿大统计局产生的行政数据库。该样本包括所有在1997年至2005年期间至少有一次运往外国市场的加拿大小型地区中型制造商。结合这一独特的数据集和控制可能的样本选择偏差和内质性的实证分析,我们为出口市场中中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个有效和可靠的检测。
第2章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2.1 出口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与中小企业生存
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如IPM(Johansonamp;Vahlne,1977),主要基于公司的增长理论(彭罗斯,1959)和公司的行为理论(Cyertamp;1963年3月)。IPM学者认为,国际化应该是增量的和基于经验的,例如从附近或文化相似的地区以低参与的进入模式开始。这一战略将尽量减少与国际化相关的风险,因为资源承诺的程度相对较低,而且相关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心理距离较低的市场上。通过逐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承诺和国际活动的范围,企业可以建立关于外国市场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将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并将增加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生存的可能性。通过体验式学习,公司可以开始更有效地识别市场机会,减少发展路上的负担。从这个理论的角度来看,逐步的国际化平衡了与国际化相关的风险和机会,并使出口商的生存最大化。
尽管国际化进程背后的原因已经通知了许多学者,并已在不同背景下的多个研究中得到证明,但它仍将继续受到质疑。Olsquo;Grady(1992)表明,来自加拿大的公司在美国市场上不一定会成功,尽管加拿大和美国在文化上很密切,而Benito和Gripsrud(1992)不能从经验上证实,公司首先以系统的方式投资于与文化相近的国家。此外,在研究MNE子公司的生存情况时,Mitchell、Shaver和Yeung(1994)证明了文化亲密和附近国家的联邦存款机构经常失败。
基于这些概念,投资研究领域发展理论认为通过进入文化或心理使得与国家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不一定更成功。早期国际化被认为是年轻企业发展新能力的重要催化剂,因为年轻企业暴露于外国市场时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将引发新机会和资源的探索和开发(Sapienza等人,2006)。在成立后不久冒险进入多个环境的公司面临压力,但由于早期进军国际市场,他们也享有更高层次的潜在学习效果(Autio等人,2000年)。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公司,一个年轻的公司可以更容易地使其流程和结构适应国际环境。因此,后者的公司享有“新生的学习优势”(Autio等人,2000)。此外,出口活动可以提高企业在其国内市场上的合法性,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和调动增长资源。虽然天生的全球性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资源,但它使企业能够实现其学习潜力,广泛地利用市场机会,并产生和调动资源。
除了对投资公司的存在和积极特征的普遍支持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投资公司不是一个同质的公司群体,但其群体中存在不同的战略模式。直到最近,一些学者强调了新生企业和其出生地区的公司之间的重要差异。尽管这两种类型的公司在成立早期就国际化了,并在国外实现了收入的可观份额,但出生的公司将其国际化导向本土,而出生的全球公司则将其活动扩展到本土以外的市场。最近发展的国际化框架很好地解释了天生的区域战略;区域化假说强调了以地理重点或“区域化”的国际化方法的优势(Rugmanamp;Verbeke,2007)。
如果国际化努力局限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快速、高承诺的国际化方法可能更优越。如果一家公司拥有特定优势(FSA),应在国际市场利用这些优势。此外,早期将FSA转移到国际市场,为公司提供了通过探索和利用特定国家的优势(CSA)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然而,这些好处可以被预见性的责任来抵消。因此,有人建议企业在本国开展早期的国际化工作,以确保它们从中小企业企业和中小企业企业中获利。因此,区域视角促进了天生的区域国际化战略。
这些概念上的差异可转化为关于中小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生存的混合调查结果和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加强国际范围可增加生存机会,因为它提供了进入因素和客户市场的额外途径,其他学者专注于早期探索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些明显的负债表现为源于不熟悉外国环境的额外成本(如协调成本、交易成本、劳动力成本、启动成本和法律成本)。因此,这些责任危及外国子公司的生存。
鉴于这些关于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生存的相互矛盾的结论,我们不仅关注不同的战略是否对海外中小企业的生存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还关注企业应该采取具体战略以维持其国际化的条件。我们利用战略选择的基本原理,将资源与国际化战略结合一致,推断出所采用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特定资源对海外中小企业生存产生影响的重要边界条件。
2.2 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尽管以上讨论的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对于追求哪种国际化战略产生了不同的规范含义,但他们一致认为国际化决策代表了重要的战略选择。战略选择视角将战略的创建看作是关于企业目的和手段的一套基本选择。这些选择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Boxall,1996),其不是在可能的突发事件中随机选择的,而是仔细权衡每个可能决定的资源需求和环境条件的结果。因此,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边界是公司的资源捐赠。公司的资源最终决定了公司的战略灵活性)。例如,Andrews(1971)认为策略是组织的资源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间的匹配过程。公司有“如果拥有必要的过剩资源,则激励多元化,以实现经济多元化。因此,战略选择方法表明,国际化战略是内生的,因为它受到公司资源捐赠的显著影响。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更大的资源捐赠,它就能够追求其竞争对手可能难以复制的策略,从而创造了竞争优势。天生的全球战略似乎就是这样一种战略,因为国际化涉及到具有不同文化和/或制度背景的多个环境中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政资源。实施天生全球战略强调公司的资源基础,因为天生全球战略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与其运营相关的国家风险水平”(Efratamp;Shoham,2012:678)。一家公司在地理上进一步扩展其国际化活动,该公司管理其外国市场活动就越困难;“与外国政府官员、法律和机构、供应商和客户打交道增加了管理这样一个企业的复杂性,对管理资源和专业知识征税”(Nakx,2009:25)。因此,国际化战略的范围受到公司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影响(Tan,2007)。
这表明,拥有更强资源捐赠的公司有更多的战略选择,因此更有可能追求一个天生的全球战略。因为限制或扩大其国际范围是公司的选择,而中小企业只有在有必要的资源时才能进入国外市场。当中小企业做出有意义的战略选择并考虑到个人资源水平时,如果考虑到企业的异构资源分配和战略选择的内在性,不同战略方法之间的出口市场不应存在生存差异。这一理论论点得到了经验证的支持。Mudambi和Zahra(2007)表明,新生的全球公司拥有与逐步国际化企业相似的生存机会。他们认为,企业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自行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战略。卡尔等人(2010)发现时代对国际化公司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综上所述,基于相关理论和以往的经验证据,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考虑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后,新生全球企业和出生地区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概率将小于逐步国际化的企业。
调整国际化战略对企业资源影响的影响
战略管理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公司的资源可能会影响战略选择的成功。尽管早期国际化的结果,如国际增长(Autio等,2000)和财务业绩(Bloodgood等,1996)已经有过深入研究,但我们对出生的全球公司在出口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只有一个狭隘的理解。Efrat和Shoham(2012)雇佣了103家以色列公司的调查,如果全球性的公司有独特的能力,比如技术技能,他们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尽管Efrat和Shoham(2012)强调了企业资源对国际化战略选择和海外生存的重要性,但他们只关注资源对战略选择和海外企业生存的直接影响。我们通过表明企业资源的生存效应进一步被所追求的国际化战略所调节,来推进这一观点。
国际业务不仅会触发机会(Sapienza等人,2006),而且必须解决发展的风险和责任(Hymer,1976)。优先责任是指在国外经营业务的成本增加。这些增加成本的来源可能是市场知识不足、负面的原籍国形象以及本国的文化和制度差异等。这些增强的成本可能是显著的和持久的。为了生存,出口商必须解决这些责任,并克服从事海外业务的相关增加的资源需求。以往的研究表明,当国际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06912],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